学龄儿童非感染急性腹型荨麻疹的治疗体会

2021-10-18 10:46付伟王浩
智慧健康 2021年22期
关键词:组胺荨麻疹皮疹

付伟,王浩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广东 广州 510800)

0 引言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团”,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前者在短期内能痊愈,后者症状反复超过6 周甚至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1]。急性荨麻疹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几项大型研究调查报道,2%的学龄期儿童患有荨麻疹[2]。在儿童急性荨麻疹中,许多病例胃肠黏膜受累,除了皮疹外,还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症状,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以阵发性绞痛为主,持续15~30min,少数持续1~2h,患儿在皮疹出现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疹常在腹痛发生24h 内出现。临床上将这一特殊类型荨麻疹称为急性腹型荨麻疹。6~12 岁的儿童,如果出现阵发性不明原因的腹痛,有过敏史或病前摄入过或接触过高蛋白类食物史,先出现腹痛后出现皮疹,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可以确诊。急性腹型荨麻疹给患儿带来极大病痛。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可循。治疗上,有口服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维生素C 等,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部分急性腹型荨麻疹是因感染引起,需抗感染治疗才可痊愈。未纳入本研究中。本研究对学龄期(6~12 岁)非感染性急性腹型荨麻疹的120 名患儿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针对学龄期(6~12 岁)非感染性急性腹型荨麻疹最佳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试验病例的数据

1.1.1 纳入标准

①年龄6~12 岁学龄期儿童;②急性起病,全身风团伴瘙痒,伴消化道症状(至少包含腹痛或更多消化道症状);③平素健康,无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如胶原血管性疾病或甲状腺炎等。

1.1.2 排除标准

①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荨麻疹;②血液系统疾病;③基础性疾病患者;④高热惊厥病史及癫痫患者;⑤接受过抗过敏治疗者;⑥心、肝、肾功能不全。

1.1.3 出院标准

减量停药后24h 腹痛、皮疹无复发。

1.2 分组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纳入的试验患者家属,在治疗前告知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诱发感染、物质代谢和水代谢紊乱、心血管及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神经精神异常等;氯雷他定副作用:乏力、头痛、嗜睡、口干、恶心、胃炎、皮疹等;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副作用:口干、面红、轻度扩瞳、视物模糊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从2016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按照纳入标准纳入例120 名患儿。所有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三组。A 组40 人,其中男21 例,女19 例,平均(9.48±2.51)岁;B 组40 人,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平均(9.54±2.48)岁;C 组40 人,其中男23 例,女17 例,平均(9.60±2.42)岁;三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特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A 组仅给予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当量1mg/kg/d)。治疗B 组,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强的松当量1mg/kg/d)、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分散片5mg/d)联用治疗。治疗C 组,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强的松当量1mg/kg/d)、抗组胺药物(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5mg/d)、肌肉注射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0.1mg/kg)联用,全部患儿治疗过程中无其他治疗干预。治疗结束后收集皮疹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纳入试验的患者共120 例,平均年龄(9.51±2.47)岁、男孩68 例、女孩52 例。治疗B 组(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皮疹消失时间与A组(糖皮质激素组)腹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消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皮疹消失时间缩短,治疗C(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与治疗A 组(糖皮质激素组)腹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C 组腹痛消失时间缩短,治疗C 组腹痛消失时间与B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C 组的住院时间与治疗A 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

表1 不同治疗组疗效统计(d,)

表1 不同治疗组疗效统计(d,)

续表1

续表1

3 讨论

荨麻疹是儿童常见皮肤病。许多患儿病情表现严重,例如伴发严重瘙痒、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3-5]。感染是引起儿童急性荨麻疹的重要原因[6]。本研究针对学龄期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腹型荨麻疹治疗进行探讨。目前对该类荨麻疹治疗尚无治疗规范或指南可循。临床上尚无统一或形成共识的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是腹型荨麻疹患者的首选药物[6-7],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腹型荨麻疹胃肠道性症状减轻效果明显[8]。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减轻荨麻疹引起的炎症反应。本研究联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6~12 岁学龄儿童,其糖浆制剂方便、安全。中枢镇静等副作用较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少。其属于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能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 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 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其对H1 受体的亲和力比第一代更强,与H1 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消除半衰期8~14h。其抗组胺作用起效快、效果显著、持久。能协同糖皮质激素的抗过敏作用。本研究联用的第三种药物为氢溴酸山莨菪碱,其为阻断M 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物,毒性小,对肝、肾等实质性脏器无损害。相较于人工合成的传统老药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其药效活性强,副作用少[11]。具有松弛平滑肌,镇痛作用。能缓解或消除腹型荨麻疹引起的腹痛症状。减轻缩短患儿腹痛症状,从而缩短病程。

本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学龄期非感染急性腹型荨麻疹引起的瘙痒、腹痛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能给儿科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建议对此类病人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

猜你喜欢
组胺荨麻疹皮疹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