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087
老师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作业中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一篇作业竟有好几个,有的学生看着书写字,还把字写错。为什么这样呢?大概有这几种原因:
有的是识记不清写错的;
有的是不会写,乱写一个;
有的写字不管对错只要写上;
有的是平时不注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中的这些错别字该怎么纠正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找出问题的所在,把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想辦法。也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先询问病人的病情,看病人怎么说,根据病人讲的情况来分析,根源在哪里,是识字不清造成的还是粗心大意。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过好读写关,认清字形,弄清字义及笔画顺序,弄懂它的用法,并与学过的形近字进行比较、辨别。如:有些字形状差不多,容易混,可以抓“字音”记字形。如“令”和“今”。有些偏旁有“含义”。如“木”的含义是树木,凡是“木”旁都同树木有关系,如:“柳”“桃”、“枝”“梨”;“禾”的含义是庄稼,“禾”旁的字一般都同庄稼有关系,如:“稻”“穗”、“种”;“月”和身体的某一部位有关,如:“肌”“腹”、“脏”“脾”等。有些字结构比较复杂,可以看结构记字形,如“蹲”是由左“足”右“尊”两部分构成的。又如“众”是由上边一个人,下边两个人构成的。还有一类字,如:带“斤”和“斥”的字容易混。带“斤”的字比较多,像“听”、“近”、“断”、“芹”,而带“斥”的字只有“诉”和“拆”,只要记住这两个字是“诉”、“拆”,其余的字就可以写“斤”了。
如果学生第一次写错,没有及时纠正的话,以后纠正就不容易了。所以,在教学生字时第一次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不会写,乱写一个字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说明了在学个字时,他没有注意,忽略了。给他补上,也为时不晚。
写字时不管对错,只要写上,这是学习不认真的表现,把作业当成了任务,当成了包袱,这是思想在作祟,认识不够,平时不注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习不求甚解、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一篇文章里同一个字,一会儿这么写,会儿那么写,自己也记不清楚该用哪个字,又懒得查字典。这种毛病在低年级时最容易形成,一时要改掉这个毛病还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业批改和教学中一定要善于诱导。严格要求,明确写错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以生活里的事例教育学生不写错别字。为此,给他们讲“调”和“吊”的故事。那也是在一次改完作业后,看到作业中的错误,想起无意中听到的笑话。我告诉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大家高兴极了,都说想听。我就和他们讲起了故事:“话说以前,有个在外工作的人给他的家人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妈妈,我在这儿很好,你们别担心我,我现在已经上吊了;他的妈妈看到这封信,心想:我儿子好好的为什么上吊呢?我得去找他们讨个说法。就赶紧风尘仆仆的赶到他儿子工作的地方,找他儿子的领导要回他的儿子。领导见了他的母亲本想热情招待,没想到,老太太一见到领导就哭闹不止,‘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领导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就问‘我凭什么还你儿子,你儿子怎么了?’老太太哭着说:‘你们逼得他上吊,他到底犯了什么罪?你们就这样欺负他,你还我儿子’。这时领导赶紧派人找来他的儿子。妈妈一见到儿子,就说:‘你好好的,为什么说你上吊了呢?’儿子说:'妈妈,我调动工作了,调到好的单位了,我哪说我上吊了?’他的妈妈掏出信让大伙看,大伙一看,都哈哈大笑起来。儿子还不知道,接过信一看,自己脸红了。”我说:“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脸红了?……”
学生在作业中写了错别字,一般来说,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错别字在他的脑海中是作为正确的字来记忆的。刚开始,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我都耐心地帮学生找出并圈划起来,让学生专心改字型。实践证明,这种保姆式的方法收效甚微——由于学生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寻找和发现错别字这一过程,不能养成辨别错别字并加以改正的能力。我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改错的全过程。后来,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我不再帮学生划出,只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并加以改正。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了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时间一长,学生具备了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便能够自己找出作业中的错别字,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了基础。
当然,作为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批阅作业和平时写字不写错别字,注意自己写的字。有句古话叫言教还不如身教。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