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桥·品桥·恋桥

2021-10-16 00:11廖立新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3期
关键词:造桥彼岸人类

廖立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343

在人类的建筑文明里,桥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宫室庇护着人的肉体,陵寝安置着人的归宿,宝塔接引着人的信仰,而桥梁则突破了河流的阻挡,帮助人类实现了从此岸抵达彼岸的梦想。

有了桥,人类才真正摆脱了自身生理局限和自然地理条件的束缚,扩大了活动范围,争得了迁徙的自由。桥的发明与建造是旅行革命的一大飞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便成了人类向未知世界勇敢拓进的行动宣言。

一棵大树,被风吹折,恰巧倒在河流两岸。一根榕树的枝丫伸向河流的彼岸,根须扎入彼岸的土地,长成了一座“榕桥”。一道岩梁无意覆盖在山峡的上方,连接了峡谷两岸,形成了一座“天生桥”。这些桥,都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在帮助人类通向彼岸的同時,是不是也无意中启迪了人类的“桥思维”,开启了人类的“桥历史”?

从造字角度看,桥,以“木”为偏旁,是否意味着人类造桥的历史先从最简单的木桥开始?《说文》: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又:乔,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伐木为桥,架于河岸高处,以利于避水通行,大概就是造桥史的肇始了。然而,木质的桥易遭毁坏,即便屡毁屡兴,终究太折腾人,不能一劳永逸。人们必须寻求更佳的材质,造出更牢固的桥梁。事实也往往是这样:材料的革命会催生和推动技术的革命,当人们开始选择更坚硬更牢固的岩石、钢铁作为建桥材料的时候,也意味着建桥技术的历史性飞跃;社会生活的变革会推动造桥思想的变革,当桥承载的非实用价值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桥的形态和风格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桥的世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绚丽多姿,让人沉迷其中而自得其乐。在我看来,最古朴的是独木桥,原始而新鲜;最端庄的是石拱桥,稳重而灵巧;最粗野的是铁索桥,疯狂而飘逸;最惊险的是玻璃桥,恐怖而刺激;最唯美的是风雨桥,精细而雅致;最利便的是立交桥,便捷而顺畅;最浪漫的是鹊桥,感伤而美好;最奇妙的是心桥,神秘而幽深;最无奈的是奈何桥,痛苦而绝望;最炙热的是龙津桥,富贵而显达。寻桥、品桥、恋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山川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过程。一个人在显示自己的人生阅历比别人丰富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盐吃多了,当然不利健康;桥走得多,果真是一笔财富呢。人们也总爱用“桥归桥,路归路”来表示决绝之意,殊不知桥不离路,路不离桥,有桥即有路,无路何须桥,心里明知二者本来就是同根生,嘴上硬要矫情隔绝二者的联系,真是好生无理!

从山野乡村,到水街巷陌,形形色色的石桥早已成为童年记忆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等到上学了,赵州桥、卢沟桥又经由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笔触,从课本里鲜活走来,为脑海里的“桥情结”敲下重重的一锤。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名山秀水间,不可能不关注足以成为悠久地方史和独特地域文化见证的“桥”。在龙南杨村,我追寻着王阳明的足迹,寻找作为他平叛成果的“太平桥”,其两孔三墩、四拱双层、三耙飞檐的独特形制令我叹为观止。在西江苗寨,我流连于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风雨廊桥,为它的亦廊亦桥,古香古色,遮雨遮阳,宜坐宜卧而击节赞叹。在福建泉州,我趁着退潮下到洛阳桥桥底,实地观察和感受“筏型基础”、“种蛎固基”等史无前例的技术创举。在南安市水头镇,我冒着蒙蒙细雨,用脚步丈量着这座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感受她“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豪迈与荣光。在广东潮州,我沉迷于广济桥形态各异的殿阁亭台,陶醉于精美的匾额、楹联,为历代地方官员殚精竭虑修缮维护广济桥的壮举而感喟。在浙江杭州,我讶异于拱宸桥的轻薄灵巧,折服于它的巍峨雄伟,更为防撞墩上那两只形态慵懒、生动可爱的神兽而费尽心机。

这世间所有的桥都是一间博物馆,收藏着当地的山川形胜、历史人文、社情民俗、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沉浸在桥的世界里,静静地解码文化的秘密,我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心跳。

猜你喜欢
造桥彼岸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从造桥说起
彼岸
人类第一杀手
针与盐
林山造桥
贝壳帮忙来造桥
谁变成了人类?
到了彼岸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