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2021-10-16 12:02
下一代英才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门峡黄河流域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黄河文化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黄河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当之无愧的重要载体平台。

——济源市轵城镇实验中学  汤婧云推荐

指导老师:郝林华

黄河宁,天下平

吴礼明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兴衰成败与大河两岸人民观水、用水、治水的历史息息相关。秦汉、隋唐举国之力,在治河制度建设、防水抗灾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等领域治理有效,才有雄汉盛唐的历史呈现,使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长期居于中原;在开凿大运河,沟通黄河、海河等水系,才使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在隋唐时期逐步达到南北均衡并使南方最终超越北方。随着北宋边患迭起,黄河下游因为人为和自然原因造成频繁改道,河水泛滥,中华民族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自此远离中原。带着丰厚的黄河文化走向华夏大地各角落的中原儿女,在经济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为推进古代社会各民族融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黄河文明展现新颜。建国初期,中原儿女艰苦奋斗,三門峡大坝控制上游泥沙对下游输送;改革开放时期,中原儿女协同内外,小浪底水库开工建设,确保大河两岸老百姓安居乐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确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探索规律、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我们定能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水清了,他却不在了

鹤壁市鹤山区实验小学  李嘉琪

他是黄河治理的大功臣,90%的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为治理黄河,他的足迹踏遍全国,三次跨过昆仑山脉,两次深入新疆荒芜地带,翻山越岭,呕心沥血,将毕生智慧结为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在他的治理下,十几年间黄河水土流失量由13亿万吨减少为3亿吨。他就是我国土壤学和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朱爷爷曾身躺在病床上说:“黄河水不清,我死不瞑目。”现在黄河水清了,他却不在了。

让我们为这位为黄河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点赞!

(指导老师:王利平)

“三门峡”的由来

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第二小学  刘以诺

记得家里老人讲过“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就是黄河进入平原之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

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激流分成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神门”“人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

老人家还说“神门”“鬼门”中水势险恶,舟船难行,似乎只有“神才”“鬼才”才能通过。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跨峡谷的大坝,将河南、山西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那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指导老师:许秋歌)

张逸晨(太康县张集镇李庄小学):

黄河精神主要是指:“团结”“务实”“开拓”“拼搏”。

(指导老师:张舒婷)

常璟瑄(信阳市固始县第七小学):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指导老师:周秀珍)

陈沼宇(荥阳市金寨回民小学):

位于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也是中下游的分界线点。

(指导老师:刘嫚珂)

猜你喜欢
三门峡黄河流域黄河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