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陈利强,顾燕冬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广东 惠州 516003)
2 型糖尿病是一种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同时伴随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代谢障碍,引发以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为基础的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致残致死性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患者数逐年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通过对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共同照护模式,帮助患者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从患者角度,理解患者患上慢性病的痛苦。共同照护模式体现出了“共同照护,长期维护,跟踪治疗,想患者所想,以患者满意为宗旨”的慢性病管理理念[3]。本文将重点探究以医师-营养师-糖尿病专科护士为基本管理团队的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参与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结果如下。
选择2019 年7 月至2020 年9 月在广东省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20%的失访率确定样本量为120 例,其中随机抽取60 个随机数字作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47~73 岁,平均(64.52±13.25)岁,病程6 个月~17 年,平均(10.34±4.24)年;观察组男30 例,女30 例,年龄45~77 岁,平均(65.02±12.89)岁,病程8 个月~19 年,平均(10.41±4.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1998 年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年龄≥18 岁;具有言辞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不愿意加入研究并进行相关随访;无法进行电话交流和沟通。
终止标准:研究期间不愿继续或发生意外,由于各种原因死亡。
观察组应用共同照护模式管理。①收集每一个进入到观察组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全部输入进电子病历系统当中来,同时加强对患者健康评估,并主动帮助患者在手机上下载监测血糖APP 的客户端,告知患者通过这种方式,医生能够随时了解到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这对于后续进一步开展1 对1 的院外指导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从而提高患者对相关操作的依从性,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建立共同照护管理小组,其中小组内成员包括一名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科医生等,不同人员负责相应的岗位职责,并且在本次项目研究开始之前,所有小组内成员统一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以及系统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建立微信群,方便组内成员进行病例交流。开展患者管理,通过对患者在门诊建立健康档案后,以预约形式进行就诊,告知患者具体的就诊时间。对进入到观察组的患者,每间隔12 周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每6 个月接受一次胰岛素注射评估,以及每12 个月进行一次眼底、足部检查与评估工作,针对检查结果,共同照护管理小组结合每一位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等多个方面。
针对进入到对照组的患者,则由一名专科医生和糖尿病专科护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就诊频率为三个月一次,如果患者个人发现并有异常可随时就诊,糖尿病专科护士记录好患者的就诊治疗以及相关情况,并做好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临床指标: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ALB)、糖尿病知识评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使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5]每题0~7 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强。使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KT)[6]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反映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越好。使用中文版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7]对比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总分2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生活质量评估使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8]。每个问题采用l~5 分计分法,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低。
两组干预前BMI、HbAI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干预方案,观察组BMI、HbAIc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MI、HbAIc 比较
两组干预前LDL-C、AL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干预方案,观察组LDL-C、ALB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LDL-C、ALB 比较
两组干预前DKT、DSQL、SDSCA、C-DMSE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干预方案,观察组DKT、SDSCA、C-DMSES 高于对照组,DSQL 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DKT、DSQL 比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常规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9]。在此背景下,共同照护理念被应用于临床中。
共同照护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最早也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10]。利用这种模式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持续性管理。考虑到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且逐渐走向年轻化,但是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均较低[11-12]。面对这种糖尿病患者治疗与健康教育脱节的情况,将共同照护理念引入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当中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通过建立共同照护小组,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以及营养科医生等共同参与到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健康宣教,疾病管理等实际工作中来。通过利用这种方式从而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系统规范,持续性管理,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还能够让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对于患者更好地实现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13-14]。在本次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院内分泌科早在2016 年就启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共同照护模式,其中由营养师、医师、护理人员组成管理队伍共同参与到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当中来,在充分尊重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评估体系、管理体系,不仅符合国家在这方面改革的相关政策,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又更好地实现了患者血糖的控制。在本次研究中,经不同干预方案,观察组BMI、HbAIc、LDL-C、ALB、DSQL 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DSCA、C-DMSES、DKT 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接受共同照护的患者其各项指标的改善会更加明显。
通过将研究者的所有疾病信息全部录入进电子病历系统当中来,并且联合移动端能够让共同照护小组成员随时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这对于提高小组管理的效率,缩短小组内信息流通的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5]。虽然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管理,但是共同照护小组在以尊重患者的基础上开展的相应的指导或者协助工作,体现出了共同照护小组的基本原则。而在李昂[16]等的研究中,同样发现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可以增加患者规律随访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及维持代谢指标的控制。
综上所述,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共同照护模式可有效控制其BMI、HbAIc、LDL-C、ALB,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及效能水平,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开展对2 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共同照护模式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但是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十分紧张,想要大范围的推广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共同照护仍然存在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