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4)
动静脉内瘘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其主要是将前臂靠近手腕位置的动脉与相近的静脉进行血管吻合操作,继而使得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液,其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的治疗中,从而为持续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更为充足的血液[1-2]。动静脉内瘘具有的安全性高、感染率低、血流量充分、利于穿刺等优势,然而血栓的形成使得动静脉内瘘阻塞失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3-4]。本文针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在2018 年6 月 至2020 年6 月中选择90 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严格根据其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分别观察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 例。对照组中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28~68 岁,平均(48.14±4.58)岁,透析时间8~38个月,平均(23.34±5.24)个月;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 例,年龄27~70 岁,平均(48.57±4.69)岁,透析时间7~38 个月,平均(23.24±4.96)个月,以上90 例患者中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小血管炎、高血压性肾病为主,人数占比分别为35:9:28:4:14。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收集以上90 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护理记录内容,动静脉内瘘阻塞判定标准:对内瘘进行听诊和触诊分析其是否处于畅通状态,同时通过血液透析密切观察患者血流量、静脉压等指标,一旦患者瘘管出现血流量不足、抽空以及静脉压升高等情况提示患者瘘管狭窄,继而指导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针对静脉血栓的范围、栓塞程度、部位以及性质等进行准确的判断。最后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导致持续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5]。
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SF-36)展开综合评分,主要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八个维度展开综合评分,共计28 个条目,每条目0~3 分,采用四级评分法原则进行本次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6-7]。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定点压迫力度过大、收缩压、FBG、穿刺口血肿、穿刺失败、定点包扎过紧、Fbg、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 等因素呈正相关,见表1。
表1 维持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干预前两组SF-36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分)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变化情况[n(%)]
对于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为了减少其治疗期间反复穿刺为其带来的痛苦感受,为其实施动静脉内瘘势在必行,其使用期限可维持在4~5年,同时并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但动静脉内瘘阻塞和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8]。相关研究认为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血小板水平、性别、年龄、凝血功能异常等密切相关[9]。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定点压迫力度过大、收缩压、FBG、穿刺口血肿、穿刺失败、定点包扎过紧、Fbg、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等因素呈正相关。根据结果分析可见,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穿刺技术的提升,尽量规避过早的使用动静脉内瘘,判断是否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最佳时间需要患者满足管壁肥厚、未见分支、静脉充分扩展以及血管杂音响亮等条件。在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选择从动静脉内瘘的远心端到近心端实施阶梯式穿刺操作,从而有效规避了定点穿刺的情况出现,在操作过程中动脉穿刺点的最佳位置以距离吻合口5cm 以上的动静脉内瘘为主,其回路以外周静脉为主。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操作之前,应当对其动静脉内瘘进行听诊、触诊以及视诊等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掌握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走向和功能,穿刺者尽量选择穿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最大程度上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避免出现皮下血肿的情况。为规避穿刺后压迫时间过长或者用力过度等情况出现,针对于此,可指导患者穿着舒适、轻松的衣物,内瘘侧肢应当避免受到外力刺激和剧烈运动等,避免侧肢提拿重物[10]。同时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和健康知识宣教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其不良情绪。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下,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干预前两组SF-36 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SF-36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做好预防工作,重视护理各环节,以患者为中心可有效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避免动静脉内瘘出现阻塞情况。
综上所述,为接受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期间,应当重视动静脉内瘘阻塞、失功等不良现象,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继而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