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风,王 斌
(陇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甘肃 陇南 746000)
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甘肃省陇南山地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日益增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大型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及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野猪(Sus scrofa)与人类的冲突不断升级,频繁发生野猪伤人、破坏农作物事件,给群众造成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保护”还是“猎杀”野猪[1]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群众财产损失及对人身的伤害,提高群众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对2016~2020年陇南市境内野猪造成的人身伤害及危害农作物时间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及参考国内公开发表和野生动物保护行业内部资料,提出陇南山区野猪危害防控对策,为政府科学管控野猪资源提供参考。
甘肃省陇南市(E104°01′19″~106°35′20″,N32°35′45″~34°32′00″)包括武都区、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西和、礼县、宕昌县8县1区,地处甘肃东南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季风气候。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2],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重要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42.78%,是甘肃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最集中地区。初步调查,陇南分布着高等植物约140科820属2500多种,15个类型25变型,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54种,有高等动物32目(亚目)101科(亚科)604种(亚种),高等陆生森林动物约28目(亚目)93科(亚科)542种(亚种),其中珍稀陆生动物约7目28科47种。
对陇南市各县(区)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自2016-2020年收集的辖区内野生动物危害事件资料进行查阅,提取野猪危害事件,并逐件落实事件来源,有具体报告单位和报告个人的确认为可信数据,并进行统计。无具体报告单位和报告个人的确认为可疑数据,不做统计。农作物和经济林、林木经济损失按照《〈甘肃省陆生保护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估算。
调查在内业资料查阅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对野猪危害事件发生县的乡镇随机抽20%乡镇,每乡镇随机抽取3%~5%事件发生农户和个人进行走访调查,从而对查阅统计数据进行核实和修正。
据调查,陇南山区野猪危害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危害人身安全,损害农作物,危害林木、草地。2016~2020年5年期间致人伤亡19人,造成农林经济损失达46509.37万元,致使林缘区及远离村庄的农田无法耕种,“猪进人退”已经成为林缘地区群众农业生产的常态。由于群众利益受损,对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
野猪是适应性很强的物种,正常情况下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但随着野猪天敌物种的减少,人类正在不断取代这些天敌的作用,而成为野猪日常生存构成威胁的“敌人”[1]。同时,随着人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的生活、各种农事活动和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野猪的正常生活习性,有研究证明,在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野猪的冬季的家域范围可由2.78 km扩大到3.89 km,日活动距离可由1.8 km扩大到5.5 km[1]。调查中发现陇南山区野猪习性与以上研究一致,随着野猪种群数量的增加,野猪活动范围由深山区逐步向浅山区扩展,在部分林缘村野猪已进入到人类活动区域,形成野猪活动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的重叠,人与野猪接触距离缩短和频率增加,使人与野猪正面冲突几率加大,导致人身安全事故发生,武都区两水镇黄鹿坝村和城郊乡马家山村经常有村民拍摄的野猪在村庄周围活动视频、照片。2016至2020年陇南发生野猪致人伤亡事件17起,伤亡19人,其中死亡12人,受伤7人(表1)。
表1 陇南野猪伤人事件统计
通常野猪喜食淀粉、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3]。野猪嗅觉灵敏,能嗅出食物的成熟程度,甚至可以找到埋藏在2 m厚雪下的核桃[1]。在农作物生长期,野猪迁移到离农田较近的浅山区,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4]、从调查看,陇南受野猪危害的农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玉米、小麦、中药材、烤烟、油菜、黄豆、红薯等,危害方式主要为啃食、践踏,其中以马铃薯、玉米、黄豆危害最为严重,这三类作物都是淀粉、糖、脂肪含量高的作物,适口性强[1],对野猪吸引力大,呈现出春拱种、夏毁苗、秋啃果的危害规律(表2)。
表2 陇南野猪危害农作物调查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陇南野猪危害事件发生量近两年呈下降趋势,但是经济损失逐年上升。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受野猪危害影响,林缘及远村庄农田弃耕,农作物种植区域萎缩,近村庄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和中药材受害面积增。调查中村民数次反映受野猪危害颗粒无收的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等农作物占到种植面积的3成以上,部分深山区林缘村村民已经丧失了农作物种植信心。全市2020年估算经济损失达到7934.98万元。
虽然野猪对庄稼的取食和破坏是野猪对人类的主要危害之一,但野猪对其他类型的生境也会造成危害[4]。调查中显示,对林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造新造林地苗木的拱地和滚压破坏,以及对果园的啃食。2018年在武都国家级大熊猫公园实施的箭竹栽植项目,栽植箭竹50%以上受野猪拱地致死,某一小班内剩余直立苗木不足5%。调查数据显示,在陇南野猪对林木的危害随年度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的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表3)。
造成人与野猪冲突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野猪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缺少天敌[5]。陇南山区野猪危害的防控对策,应基于前人研究的人与野猪冲突原因,结合当地危害事件发生实际、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社会经济能力进行探讨。
甘肃省2010年9月9日出台了《甘肃省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规定陆生野生保护动物损毁农作物、生产生活设施等造成直接损失的,按直接损失折成当地市场价给予补偿;伤害家畜的,对受伤家畜和死亡家畜的补偿金额最高分别按此家畜当地市场价的20%和80%给予补偿;造成其他损失的,按实际损失的50%给予补偿。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补偿经费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各负担50%[6]。但由于陇南市各县区财政紧张,野生动物伤害补偿经费没有列入县财政预算,群众能得到的补偿仅为省级财政负担的50%。各县级财政的补偿经费落实成为目前必须重视的事情,群众只有在自身切身利益及人身安全得到切实保护的情况下才会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5]。
采取声、光、火、鞭炮、农药拌种等人为干扰措施对野猪危害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在初期有效,随着野猪的适应能力增强,该措施在陇南防止野猪危害中已经失去作用。在农作物收获关键时节,进行日夜值守防控虽然能够减少农作物危害,但值守中的空挡往往出现危害。
陇南山区受野猪危害最严重的深山区村落,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一般均为贫困村或者处于国家、省级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可以借助扶贫易地搬迁、保护区核心管控区原住民逐步退出、乡村振兴等政策,优先考虑实施移民搬迁,减少野猪与人的接触几率,一来可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二来为野猪及其他动物让出生存空间,从空间上形成隔离带,减少野猪危害,真正实现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
从陇南野猪危害调查分析,由于野猪喜食性的原因,野猪对果树苗木的损害明显低于农作物,因此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是减少野猪危害的有效办法之一。鼓励引导群众在林缘野猪危害严重区域减少玉米、马铃薯、黄豆等农作物种植,尽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或增加经济林果木种植,在空间布局上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是目前陇南规避野猪危害的可行途径。
陇南各县区均为林区县,野猪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特别在深山区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存。在村民对野猪的容忍性上,与浅山区村民相比,深山区村名对野猪的容忍性更差[7]。通过有计划第猎捕,降低野猪种群数量,是目前陇南野猪危害区域群众最大的呼声。采用野生动物年猎捕量低于年增殖量的原则[8],或“狩猎固定付出的办法”[9],组织专业猎捕队,依法依规有计划地通过捕杀调整野猪种群数量,达到既能维持种群稳定发展,又不至于数量过大导致危害加剧的目的,是目前陇南减少野猪危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通过对严重危害区野猪的长期持续监测,获得第一手野猪动态变化影响因子数据,建立数据库[4],进而建立野猪危害预测数学模型,对野猪危害进行预测预警,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危害,应该成为陇南防控野猪危害的新型途径。
综合陇南山区野猪危害的现状及原有防控措施效果分析,防控野猪对群众财产和生命危害的任务任重道远,需采用各种措施综合防控。扑杀作为减少危害最直接的措施,可以迅速减低种群数量,减少危害;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易地搬迁当然作为有效措施,可以在近期及远期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