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区失地农民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021-10-15 02:06:34黎宪月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子女心理健康

黎宪月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与黔桂两省份三地七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7%。荔波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国家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等荣誉。荔波在自然景观上的天然优势使得荔波在旅游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荔波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在荔波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步伐的同时,被开发的景区内群众今后将变成没有实际土地的新农民。失去土地的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不乏出现不和谐声音。对他们的子女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景区失地农民子女心理健康关注与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应该防患于未然。笔者基于心理学角度,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学校方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失地农民子女专项档案

学校心理教育与服务硬件设备良好、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因此,笔者建议各学校应尽快落实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该三所学校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子女,但是没有对这些学生建立专项档案,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登记备案,建立专项档案,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与服务。

(二)提高积极应对方式,善用消极应对方式

景区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干预预训练,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也要让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心理压力,但是需要让他们明白这种缓解是暂时的,长期习惯使用这种消极的方式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尽量少用或慎用消极应对方式。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式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我们的人格特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去完善和塑造,心理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失地农民子女人格的培养,给予心理健康与指导。

二、家庭方面

(一)构建和谐家庭氛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通过对失地农民子女人口学资料的统计,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家庭离异率达到12%,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由于失地引发的由家庭矛盾导致离异率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着良好的亲子关系的保障,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应该是只注重物质方面,而应当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随着家庭搬迁的生活环境,父母应予以陪伴;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在面临压力与困境是更多的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客观评价子女,调整对子女的期待

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家庭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加,父母视野的扩大,有的父母切身体会到了自己在学历水平不高带来的种种困扰,因此寄希望于下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的期望会增加。也有的父母认为读书也是为了赚钱,只要自己的孩子不违法犯罪,补走歪路,学习不好也不要紧,将来可以支持和孩子做生意,生活上反正不愁。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态度或对孩子的过度放养,都是对孩子的的不合理期待,过高的期待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而对孩子完全听之任之也会引发孩子自控力的缺失,对孩子的发展及其不利。父母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给孩子树立榜样。由此可见,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学习发展,了解关心孩子的各方面的情况,获得孩子信任,对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价,形成适当合理的期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社会方面

失地农民子女由于家庭失去土地,原有的生活方式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原來在农村居住迁移到集中安置小区,原来的同伴关系也受到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从建设和谐社区的角度,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目前所居住的社区也可以为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融入、心理健康方面予以关注和支持。

(一)建立社区专业心理服务与教育场所

社区专业心理服务与教育场所可借鉴沿海发达城市做法,在每个具备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心理服务场所,即心理工作室,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心理人才服务模式,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咨询与相关服务。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政策主要以集中安置为主,在对安置小区管理中,目前社区的服务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社会适应、医疗于保障等,其关注点在失地农民身上,而没有失地农民子女群体予以重视。据调查,目前景区大量的失地农民子女所面临的困难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适应、自尊、社会交往在内的多种心理需求障碍和社会化风险问题。

失地农民子女与其父母一般居住于政府修建的集中安置小区,比如在搬迁之初,失地农民及其子女面临对全新的生活环境适应问题,社区可以引入心理专业人才,对失地农民子女群体开展系列团体活动,加快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使失地农民子女建立新的同伴关系。

(二)对服务于失地农民子女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心理学专业支持

实际上,过去已有社会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对失地农民子女开展过一些服务,对集中安置社区的失地农民子女进行团体辅导、个案咨询。但据反映,失地农民子女心理服务的诉求较大,主要体现在同伴关系建立、社会融入等方面。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心里专业人才,因此在对失地农民子女的调研、团体辅导等服务时,较少采用专业心理测量方法及心理团辅方案,为给该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他们希望在心理学理论的获得和心理服务技术等专业方面获得支持。

总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教育,失地农民子女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较少,对此,仅靠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政府、新闻媒体、公益机构等多部门多管齐下对失地农民子女群体持续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