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1-10-15 16:34奚雷戚正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

奚雷 戚正清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材选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较低、教师实践能力缺乏、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专业综合实习考核流于形式以及校企合作程度低等六个方面,最后从应用型教材遴选、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科学实施专业综合实习考核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36-03

伴随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为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内高校物流管理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近600所[1],其中

80%以上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人才[2],这与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定位相一

致。然而,从办学历史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办学仅20余年,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相较于我国物流行业迅猛发展而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略显滞后,具体来说,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十分薄弱[4]。现有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数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即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面临较大的缺口,急需高校输出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又较难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作者选取部分物流管理本科高校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从教材遴选、实践教学、应用型师资、专业课程考核、专业综合实习考核以及校企合作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

主要问题

(一)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理应体现应用性。然而,就当前教材选用而言,大多数高校仍是选用过于偏重理论方面的教材,实践内容相对缺乏,应用性体现不够明显。通过对部分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选用教材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选用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的新颖性和权威性,即选用教材时更多地关注教材是否为近3~5年内出版的教材,以及教材出版社是否为权威出版社、教材是否为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或者获奖教材,对于教材应用性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低

刘鹏指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5],即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选取的部分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调研情况来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大多在160~175学分之间,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大多在25~35学分之间,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为20%左右,占整个培养方案学分比重相对较低,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匹配。而学分占比较低的实践教学环节显然不利于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教师选聘理应注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然而,就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在选聘物流管理专任教师时,应届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仍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的主要来源,从企业直接选聘物流管理师资相对较少。仅就选聘的硕士毕业生而言,部分院校师资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出仅限于选聘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学术型硕士。然而,就实践能力而言,物流管理类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相对更强,但高校在选聘教师时更为关注应聘者后期的学术发展潜力,从而将实践能力相对更强的优秀专业型硕士排除在外。

(四)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对部分本科高校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选修课较多是采用小论文或者开卷等方式考核,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采用试卷考试方式进行。此外,部分高校还对采用小论文考核的课程做出明确规定,如学时为36学时以下的专业任选课程可以选用小论文方式进行考核,而对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考核原则上不鼓励教师采用小论文方式进行,更多地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

(五)专业综合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高校调研发现,高校基本都是选择在大四上学期安排专业综合实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顺利实现就业。然而,就专业综合实习考核而言,大多数高校是依据学生提交的专业综合实习报告,僅由校内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实习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评分,基本上只要学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专业综合实习报告,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但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在企业的专业综合实习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甚至存在个别学生根本没有到企业实习,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了专业综合实习报告就获得了学分的情况,从而使得专业综合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六)校企合作程度较低

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尝试校企合作,较多的是通过诸如“冠名班”“共建实验室”“设备共享”等形式开展的合作。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校企合作存续时间较短,不稳定,缺乏长远眼光。在合作过程中,多为企业通过为高校提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与输送人才。双方合作过程中,高校为合作企业优先挑选优秀人才创造便利,企业则为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除此之外,企业未能在其他环节深度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大多处于较低水平的合作,未能有效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二、物流管理專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科学遴选应用型教材

为发挥教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科学遴选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教材。教材既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即教材选取应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但体现应用性的教材又不能降低对理论性的要求,否则就达不到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此外,还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教材编写。教材编写一定要有超前眼光,体现应用性,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将当前物流业典型企业案例写进教材,引导与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物流企业中的具体问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物流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比重

为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应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通过适当增加现有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如建议所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部分课程还可考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适当增加体现应用性的课程,如引入“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大赛”“ERP实训”等与学科竞赛对接的实践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实现“教、学、赛”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三)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注重科学选聘具有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在选聘高校硕士毕业生补充师资时,应考虑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转变以往偏重于或者仅限于选聘学术型硕士的观念,建议适当增加选聘优秀物流管理类专业型硕士或者选聘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学术型硕士。(2)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对于青年教师或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其中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应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1~2年。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并在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3)选聘优秀企业高管进课

堂授课,企业高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弥补部分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高校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或者选聘优秀企业高管为学院师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4)鼓励与支持专任教师参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课

题。通过横向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

(四)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

加大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过程性考核,降低期末考试(考核)比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更应注重过程性考核,逐步降低期末考试(考核)所占的比重,如某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考核明确在课程最终考核中,期末考核占比不应超过50%。具体各环节考核比重如下(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供应链管理”为例):平时考核、过程考核以及期末考核分别占比为20%、40%和40%。通过这一课程考核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更加重视平时学习,并能够围绕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仅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现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前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考核较多是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改革后部分课程也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小论文、策划书或其他课程相关作品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五)科学实施专业综合实习考核

专业综合实习成绩评定可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避免校内指导教师不了解学生企业专业综合实习具体情况的现象,可采用“双考核”的方式,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进行专业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如下:如某高校规定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实际操作技能、遵守纪律、实习态度和实习表现等)、校内指导教师评价(遵守纪律、实习任务完成和表现等)和完成实习材料情况等,各部分所占比例为40%、40%、20%。采用该考核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专业综合考核流于形式的弊端,减少了个别学生不参与专业综合实习而直接获得专业综合实习学分的情况出现,有效解决了专业综合实习考核学分易获得的问题,使得专业综合实习考核更为科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专业综合实习的效果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深化校企合作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合作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1)鼓励企业高管参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来,实现部分人才定制化,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2)有条件的企业,可考虑提前进校园遴选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并充分利用寒暑假等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主动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3)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考虑直接安排在企业进行或者选派企业相关领域专家深入课堂,提高授课的实战性与学生的学习效果。(4)利用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管理者可以就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供顶岗实习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实现毕业论文“真题真

做”,既能够为企业出谋划策,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企业实际问题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6]。同样,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密切关注行业、企业以及物流岗位的实际需求。然而,当前高校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部分高校未能及时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行业及岗位特点,及时优化调整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对于定位于物流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更应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具体应从教材遴选、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科学实施专业综合实习考核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海岩,霍红,梁鑫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5):134.

[2]王仁祥.“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2):94.

[3]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

[4]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3):286.

[5]刘鹏,刘畅.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49.

[6]刘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169.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