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届毕业生学习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的关系研究

2021-10-15 03:06刘明前胡三嫚
高教探索 2021年9期

刘明前 胡三嫚

摘 要:感知可雇佣性有助于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时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和积极的求职行为,因而探索其形成机制极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以555名2020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等角度考察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对其感知可雇佣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且有效兼职行为不仅直接调节学习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之间的关系,这种调节关系还可以通过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而传导。

关键词:感知可雇佣性;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

一、问题提出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初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水岭,考研、出国留学等是近些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的热门选择,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毕业时通过求职、面试获得一份恰当的职位,接受来自职场的挑战却是最为直接的选择。然而,我国高校扩招20多年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动荡的背景又增加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难度。基于此,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的相关议题持续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感知可雇佣性”(Perceived Employability,PE)是个体对其获得和维持(当前或者未来)雇佣可能性的感知[1-2],是近些年来主要从个体主观评估度角度提出的一种可雇佣性概念,它将焦点放在个体感知其可雇佣性的结果水平[3],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从“能力”角度(例如可雇佣性技能/就业能力)切入去探讨与考察可雇佣性的复杂性以及分歧性。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研究者们提出它是一种积极的个人资源,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它能够通过促进员工或者大学生做出更多积极求职行为并获得较好的就业结果[4-6],以及维护与提升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等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就业环境[7-8]。基于此,进一步探索这种积极个体资源的形成因素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截至目前,一方面,虽然学术界对于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因素已有一定程度的考察,但对其中的内在形成机制尚缺乏探索;另一方面,相比于对企业员工的考察,研究者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直接面临就业挑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感知可雇佣性考察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以555名2020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等角度考察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机制,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务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与感知可雇佣性的关系

资源保存(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COR)理论指出,個体总是具有一种保存、保护和获取个体觉得有价值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条件资源、个人资源和能量资源等)的倾向[9-10]。其中,个人资源(Personal resources)是有关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控制和影响环境的一类积极自我评价。在感知可雇佣性研究领域,学者们一直以来都将其视为属于这一类积极的个体资源,因为感知可雇佣性代表了个体对其自身能够获取和维持就业机会的积极自我评价,PE水平越高,那么个体主观感知的对就业环境或职场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力也可能越强。的确,依据资源保存理论之中的“资源获得螺旋原则”,即个体最初的资源获得有益于资源的进一步获得,相当多的研究证实感知可雇佣性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个体资源,有助于个体在职业健康心理和职业行为方面获得一系列积极结果。然而这种积极的个人资源从何而来呢?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虽然作为准职业人他们可能通过实习已经获得一些组织工作中的经验和体验,然而毕竟其正式身份还是高校学生,因而高校组织对其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可能具有更大影响力。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研究者提出需要着力从大学生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实践的角度对其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进行考察[11]。

在资源保存理论中,条件资源指的是那些可以为个体获得关键性资源创造条件的资源,常见的有婚姻、职位和资历等。研究表明,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高学习绩点学生的求职简历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获得工作面试机会的可能性也更高[12-13],甚至在毕业之后,这些高学习绩点学生会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回报(例如雇佣保障和薪水增长等)[14-15]。因此,学习绩效有理由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形成的重要条件资源。已有研究为大学生的学业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之间的积极联系提供初步实证支持[16]。同时,雇主在对求职申请者简历筛选时除了专业学习情况之外,是否具备和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也是考察的重点。因此,近些年来高校学生普遍较为注重通过各类课外实习、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这其中兼职是当今高校学生普遍选择的重要实践渠道。大学生兼职是指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有偿劳动的行为。[17]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约78.9%有过兼职经历[18]。国内相关学者分析指出,兼职行为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通用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19],还有助于促进职业认同、扩展社会资本、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20]。但是,国内调查研究也表明,要发挥大学生兼职行为对就业结果的积极影响,明确兼职动机、选择兼职岗位的专业相关性、选择能带来工作机遇的兼职等有效兼职行为必不可少[21]。因此,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有效兼职行为也可能成为必要的条件资源。

综上分析,良好的学习绩效和有效的兼职行为可以被视为有价值的条件资源,而当应届大学毕业生拥有这些良好的条件资源时,不仅会努力维持和保护他们所珍视的这些条件资源,根据“资源获得螺旋原则”,这些条件资源还将进一步促进资源的获得,最终可能使得他们在面临毕业就业挑战时具备更佳的心理应对资源,即具有更高水平的感知可雇佣性。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大学应届毕业生学习绩效对感知可雇佣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2:大学应届毕业生有效兼职行为对感知可雇佣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感知可雇佣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仅从相关因素单独或者叠加考察其成因过于简单[22],这些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例如,国外一项实验研究表明,高学业绩效联合课外活动的参与导致商科大学毕业生更高水平的感知可雇佣性[23]。那么,在我国高校情境中,上文所提出的有效兼职行为除了自身给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感知可雇佣性带来积极影响之外,是否也可能进一步强化学习绩效对感知可雇佣性的积极影响?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中的“资源车队和通道原则”,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像路上一起行进的“车队”一样相互联系和影响。可以预期,当大学生进行更多有效兼职行为时,他们这种条件资源也将更加有助于优化学习绩效这一条件资源的发挥,并进而让他们对个人的感知可雇佣性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兼职行为调节大学应届毕业生学习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相比于兼职行为水平更低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兼职水平更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带来感知可雇佣性更高程度的提升。

(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现有研究对于感知可雇佣性形成机制的实证探索还比较薄弱,这不仅导致无法从理论上建构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机理,在实践层面上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培育与提升策略的生成。鉴于已有少量研究表明,一些与职业探索相关的心理过程变量(例如职业生涯策略、职业探索、自信心等)在前因变量和感知可雇佣性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24-26]。因此,以上所提出的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及其交互效应也可能通过类似的心理机制而对感知可雇佣性产生积极作用。具体而言,本研究尝试在学习绩效、有效兼职和感知可雇佣性的关系之间探索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

未来工作自我(Future work self)是一个未来导向概念,是可能自我在工作领域的应用,反映的是个体关于工作希望和抱负的未来形象表征[27-28]。虽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未来工作自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晰意识到并表达出来,这就涉及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问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是指“个体对未来工作自我的清晰和易于想象的程度”[29]。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自我图式越清晰且越容易想象得到,则说明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高质量的专业学习和有效的兼职行为不仅提升了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对专业相关职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要求的理解,而且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调和之中还进一步明晰了自身的职业素质短板以及自己真实的职业发展诉求,在这些思維、情感和经验的碰撞中,他们的未来工作自我图式将更加清晰和易于想象,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得到提升。同时,研究表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高的个体倾向于采取主动寻求反馈、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主动调整行为[30]。另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其生涯适应力、求职自我效能感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31]。基于此,可以预期相比于尚未形成清晰未来工作自我的同辈,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位更加准确,对自己寻找和把握就业机会的渠道和人脉有更好的了解,对自己顺利完成求职活动更有信心等,这些都有可能最终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可能性抱有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即最终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促进了感知可雇佣性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研究假设1-3,提出如下研究假设4,综合的研究模型见图1所示。

假设4: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及其交互作用通过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而影响感知可雇佣性。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对555名2020级本科毕业生展开调查。参与调查者中男生240人(43.2%),女生315人(56.8%);独生子女254人(45.8%),非独生子女301人(54.2%);来自农村206人(37.1%),乡镇93人(16.8%),中小城市197人(35.5%),大城市59人(10.6%);来自“985/211”高校63人(11.3%),普通一本高校354人(63.8%),二本院校107人(19.3%),其他学校31人(5.6%)。

(二)研究工具

学习绩效,采用国内学者王雁飞编制的大学生行为绩效中的学习绩效分量表测量[32],包括6个项目(例如“我的学习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本研究采用7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该研究中量表的Cronbchs α系数为 0.83。本次调查中,该问卷Cronbchs α系数为0.92。

感知可雇佣性,采用伯恩森(Berntson)和马克伦德(Marklund)编制的感知可雇佣性问卷来测量,该问卷包括5个项目(例如“我的个人素质使我很容易在不同的公司或组织中找到一份新的(或更好的)工作”)。本研究采用7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国内学者周文霞和辛迅曾采用该量表进行研究,研究中该量表体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chs α系数为0.83)[33]。本次调查中,该问卷Cronbchs α系数为0.92。

有效兼职行为,依据国内学者杜俊娟研究提出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兼职行为指标编制有效兼职行为问卷来测量[34],剔除掉一个可能和感知可雇佣性概念存在交叉的项目(兼职对就业信心提升度),保留3个项目(“总体而言,我选择兼职的目的明确”“总体而言,我选择的兼职与我所学习的专业相关度高”“总体而言,我选择的兼职有助于为我提供未来就业机遇”)。本研究采用7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该问卷Cronbchs α系数为081。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采用管延军等人开发的包括4个项目的问卷(例如“我非常清楚在未来工作中,我想成为谁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人”)来测量[35]。本研究采用7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国内学者刘琛琳和张博坚曾应用该量表进行研究,该研究中量表的Cronbchs α系数为 0.85[36]。本次调查中,该问卷Cronbchs α系数为0.93。

(三)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并用PROCESS插件进行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其中,为便于结果的解释,在进行假设检验前将自变量学习绩效、调节变量兼职行为等都进行中心化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由表1的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可见,学习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同时,学习绩效也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显著正相关,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感知可雇佣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兼职行为也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感知可雇佣性显著正相关。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向为后续的研究假设检验奠定了基础。

(二)假设检验

根据叶宝娟和温忠麟提出的方法[37],对以下三个回归方程进行检验:方程1,感知可雇佣性对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和两者交互项的回归,检验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对感知可雇佣性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是否显著;方程2,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和两者交互项的回归,检验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对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是否显著;方程3,感知可雇佣性对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两者交互项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回归,检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回归方程均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次数为5000)进行检验。控制变量设置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大学类型等。

由表2的研究结果可见,在方程1中,学习绩效显著正向预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感知可雇佣性,有效兼职行为也显著正向预测感知可雇佣性,因此研究假设1和2得到支持。同时,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的交互项系数也显著,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表明,虽然在不同有效兼职行为水平下,学习绩效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感知可雇佣性,但与研究假设3预期相反,与低有效兼职行为情况相比(b=0.30,t=8.67,P<0.001),在高有效兼职行为水平情况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导致感知可雇佣性的提升水平更弱而不是更强(b=0.14,t=3.31,P<0.001)。

由方程 2可知,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以及二者交互项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简单斜率检验表明,虽然在不同的有效兼职行为水平下,学习绩效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但与研究假设预期相反,与低有效兼职行为情况相比(b=0.30,t=7.53,P<0.001),在高有效兼职行为水平情况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导致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提升水平更弱而不是更强(b=0.14,t=2.68,P<0.01)。方程3显示,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也正向预测感知可雇佣性,同时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的交互项系数仍旧显著,表明有效兼职行为的调节效应通过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这一中介变量而起作用。综上所述,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都正向预测大学应届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同时有效兼职行为对学习绩效与感知可雇佣性之间的关系还具有调节作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这调节效应中起中介作用。

五、综合讨论

(一)结果讨论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及以往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假设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及其交互效应对感知可雇佣性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支持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对感知可雇佣性的主效应,这说明那些在大学期间学习绩效较高并进行了更多有效兼职行为(兼职的目的明确、选择的兼职与所学习的专业相关度高、所选择的兼职有助于提供未来就业机遇等)的大学生在毕业季时对于自身获得和维持(当前或者未来)雇佣可能性的感知水平会更高。然而,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两者间的交互效应与研究假设预期方向正好相反,即虽然总体上而言应届大学毕业生学习绩效的提升有助于其感知可雇佣性水平的提升,但是相比于低水平的有效兼职行为,当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有效兼职行为时,他们的学习绩效引发感知可雇佣性提升的程度更弱(而不是更强)。依据资源保存理论中的“资源车队和通道原则”,我们预期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是两种具有积极相互作用的资源,然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兼职行为实际上会抑制学习绩效对感知可雇佣性的积极效应。这可能是因为两者虽然都是隶属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但是一个关注大学生的主业领域——课程学习,另外一个关注大学生的扩展领域——课外实践,两者虽然都对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两者各自的形成可能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甚至因为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两者作用的发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

本文还进一步提出并验证以上提及的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的调节效应还可能被一个非常新颖的职业心理变量——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传导。因此,综合来看,本文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形成机制模型。以往研究表明,与职业探索相关的心理过程变量(例如职业生涯策略、职业探索、自信心等)在前因变量和感知可雇佣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则进一步细化指出,在大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与尝试进行更多有效兼职行为的职业探索的过程之中,他们从心理层面更加明确自己在未来工作中自我的清晰形象,藉由这一心理层面的收获才最終导致他们对自己当下或者不久以后求职中找寻和保持雇佣机会的积极评价。

(二)不足与展望

第一,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因素,本研究仅从其课程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习绩效和一种重要课外实践——有效兼职行为的视角进行考察,然而在整个大学生涯中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未来还可以从具体课程学习状况和其他课外实习实践(例如社团参与、公司实习等)的角度展开更为全面、深入地考察。第二,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形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仅引入了学习绩效和有效兼职行为的交互效应以及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机制,从而建构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然而在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与其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之间还是否存在其他的心理传导机制和边界条件,尚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的探索和考察。第三,本研究仅采用了横断面的问卷调查法,虽然基于已有研究和资源保存理论的推导,建立了假设模型,但是本质上自变量、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都是一次性收集的,它们之间的真实因果关系有待后续多阶段纵向追踪设计或者实验研究设计才能够得到更好的验证。

(三)對策与建议

人才培养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针对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感知可雇佣性的培育与提升,本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敦促大学生在保持良好学业绩效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有效的兼职行为。优异的学业绩效代表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这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时重要的“底气”和“敲门砖”。然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能忽视通过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来综合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本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更多的兼职行为而是更多的有效兼职行为才能够积极预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感知可雇佣性。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引导大学生尝试更多有效兼职行为,即选择兼职时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那些和专业相关度高的岗位,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未来工作机遇的兼职等,以免学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盲目加入各种兼职行为行列。第二,敦促大学生把握好专业学习和有效兼职之间的平衡。研究表明,即使是有效兼职行为,当其处于较高水平时,实际上会抑制学习绩效给感知可雇佣性带来的积极影响效应。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学会如何平衡好课业学习和课外兼职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需要给予时间管理议题足够的重视。第三,展开基于未来工作自我的职业咨询与辅导。研究表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学习绩效、有效兼职行为和感知可雇佣性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说明,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之所以能够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感知可雇佣性起到积极影响,是通过了心理层面的变量——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传导。基于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引入未来工作自我的测评、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等手段来帮助来访学生更好地澄清自己的未来工作自我并促进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提升,从而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就业挑战时能够具有更强的自信心与行动力。

参考文献:

[1]BERNTSON E,MARKLUND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Employability and Subsequent Health[J].Work & Stress,2007,21(3):279-292.

[2][3]VANHERCKE D,DE CUYPER N,PEETERS E,DE WITTE H.Defining perceived employability:a psychological approach[J].Personnel Review,2014,43(4):592-605.

[4]CHEN Q,LIM G.Strength in Adversity: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Search[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6):811-839.

[5]DE BATTISTI F,GILARDI S,GUGLIELMETTI C,SILETTI E.Perceived employability and reemployment:Do job search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matte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6(89):813-833.

[6]CAICATI L,CHIESA R,GUGLIELMI D,MARIANI M G.Real and Perceived Employability:a Comparison among Italian Graduat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6,38(4):490-502.

[7]KIRVES K,KINNUNEN U,DE CUYPER N,MAKIKANGAS A.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Employabil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Well-being at Work:A Three-wave Study[J].Journal of Personnel Psychology,2014,13(1):46-57.

[8]TORNROOS K,BERNHARD-OETTEL C,LEINEWEBER C.Perceived Employability Trajectories:A Swedish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2017,59(4):336-344.

[9]HOBFOLL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513-524.

[10][23]HOBFOLL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caravans and engaged setting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1,84(1):116-122.

[11][22]PINTO H,RAMALHEIRA C.Perceived employability of business graduates:The effec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7,99:165-178.

[12]HASSANBEIGI A,ASKARI J,NAKHJAVANI M,SHIRKHODA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y skill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30(4):1416-1424.

[13]THOMS P,MCMASTERS R,ROBERTS R,DOMBKOWSKI A.Resume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an invitation to inter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1999,13(3):339-356.

[14]MCKINNEY P,CARLSON D,MECHAM L,DANGELO C,et al.Recruiters use of GPA in initial screening decisions:Higher GPAs dont always make the cut[J].Personnel Psychology,2003,56(4):823-845.

[15]ROTH L,CLARKE L.Meta-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des and salar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8,53(3):386-400.

[16][24]ALVAREZ-GONZALEZ P,JESUS LOPEZ-MIGUENS M,CABALLERO G.Perceived employabi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model[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17,22(3):280-299.

[17][21][34]杜俊娟.大学生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本科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2):49-52.

[18][19]黄奕.社会兼职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研究——基于十所在榕高校的实证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28(4):103-108.

[20]莫军成.基于兼职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J].学术论坛,2013,36(12):214-217.

[25]PRASKOVA A,CREED A,HOOD M.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Mediating Between Career Calling and Perceived Employabil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Emerging Adults[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5,42(2):86-101.

[26]CHEUNG R,JIN Q,CHEUNG C-K.Perceived Employability of Nonlocal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The Impact of Acculturative and Vocational Variable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18,26(1):137-153.

[27]张敏,叶茂林,彭坚,陈宇帅.未来工作自我: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5):794-803.

[28]STRAUSS K,GRIFFIN A,PARKER K.Future work selves:How salient hoped-for identities motivate 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2,97(3):580-598.

[29]朱萍萍,王黛,王垒.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及相关研究概论[J].人力资源管理,2014(7):22-24.

[30]ZHANG H,LIAO Q,YAN L,GUO Y.Newcomers future work selves,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and proactive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42(9):1457-1472.

[31][35]GUAN J,GUO Y,BOND H,CAI J,et al.New job market entrants future work self,career adaptability and job search outcomes:Examining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model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4,85(1):136-145.

[32]王雁飛,李云健,黄悦新.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6):128-136.

[33]周文霞,辛迅.无边界意识与自我引导的职业取向是提升还是降低了员工的组织忠诚感?:可雇佣性与职业成长机会的中介与调节[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9):5-20.

[36]刘琛琳,张博坚.未来工作自我、求职目标清晰度与求职行为:环境支持、环境阻碍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2):60-72.

[37]叶宝娟,温忠麟.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心理学报,2013,45(9):1050-1060.

(责任编辑 陈志萍)

收稿日期:2021-04-08

作者简介:刘明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胡三嫚,通讯作者,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泉州/362021)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共享责任观视角下企业员工感知可雇佣性的形成与影响机制研究”(FJ2018B036),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1023S),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09BS6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