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某高校53个专业66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了大学生心理控制源(IE)的分布特点,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AP)的关系,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力。结果表明:大多数本科生为内控特征者;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负相关关系显著,内控特征者的学业成绩高于外控特征者;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是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学业成绩;特征;影响
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有关个人性格及(或)行为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这种泛化性期待与个体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个体之间存在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个体对事件结果和对自己行为期待的不同看法,内控者相信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够决定事件的好坏,当他们希望获得成功时就会全力以赴地工作,外控者则相反。[1]高秀梅采用问卷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等进行测量,研究了心理控制源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内控特征者学习动机更强。[2]既然心理控制源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那么学习行为和效果也可能与心理控制源相关,例如,大学生厌学可能是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罗清旭对488名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明显关系。[3]傅茂笋等以295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学生学习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学习成绩高于偏外控者。[4]但是,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样本量偏少等问题,也未能系统刻画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因此,系统研究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特征,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依据和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东某高校53个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每1个本科专业、每1个年级选择1个班级作为被试(共有285个班级,含专业方向班),样本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最小样本为学生个体(人),共有6648名学生(男生4241人,女生2407人)参加测试。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6600人(男生4211人,女生2389人),无效样本为48人,样本有效率为99.28%。
二、研究工具
(一)大学生基本信息问卷(自编)
主要包含学号、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年级等人口学信息。
(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量表)
该量表共含23 个项目和 6 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范围在 0(极端内控)到 23(极端外控)之间。心理控制源得分低者内控性较强,心理控制源得分高者外控性较强。I-E量表由Rotter在1966年编制,由于该量表在多种类型的样本中应用过,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5],所以本研究未对I-E量表进行效度、信度检验。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
1.心理控制源数据采用IT技术进行数据收集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计算机房回答基本信息问卷和I-E量表,所有被试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调查。研究者在现场指导,施测前向学生明确调查采用匿名形式,问卷前面也有清楚的指导语,以保证绝大部分的被试认真作答,所有被试在25分钟内回答完问卷并当场提交。调查问卷系统设定了学号判断、漏答判断和重复答卷判断,有效减少了无效问卷的数量。
2.学业成绩直接从学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成绩库中获取
以被试该学期所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记录内容,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和班级平均成绩,并以平均成绩最低班级的平均成绩为基准值,其他班级的平均成绩与基准值相减获得各个班级的调整值;用调整值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调整,使得个人成绩具有可比性。
(二)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5.0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学业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F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特征
有效被试的心理控制源得分的分布情况见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根据心理控制源的总均分(M)及其标准差(SD),将所有有效被试按照“总分 对心理控制源的界定根据两个维度,即内控特征(IE≤11)、外控特征(IE≥12)。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被试中,内控特征者(IE≤11)为4427人,占67.1%(表1)。心理控制源(IE)的平均得分为9.71,全距较大(0至22),但总体分布比较集中(中分组占70.3%),具体详见表2、表3。 (二)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为了研究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二者负相关关系非常显著(r=-0.086**,P=0.000)。相关系数为负,表示随着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得分增加,学业成绩有下降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内控特征者学业成绩较好。 (三)学业成绩对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 在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后,本研究用回归分析方法確定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学业成绩对心理控制源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学业成绩(AP)为因变量、心理控制源(IE)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4)。
表4数据表明,调整确定系数值为0.007,F值为49.063,在0.000的水平上显著。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的最优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为:AP=67.161-0.126×(IE)。从方差解释比例来看,心理控制源解释了学业成绩的方差变化的0.7%。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2.学业成绩对心理控制源的曲线回归分析
以心理控制源(IE)作为预测变量、学业成绩(AP)为效果变量进行曲线回归分析(表5、图1)。
从表5和图1可以看出,直线回归、二次曲线回归、三次曲线回归的结果相似,3种回归的拟合优度值都已经达到显著水平。大学生学业成绩会随着心理控制源得分的增加而下降,即内控特征者学业成绩好,内控性越强的学生学业成绩越好。从确定系数看来,观测值对三次曲线的拟合值最高,其具体方程模型可表述为:AP=66.826+0.026×(IE)-0.018×(IE)2+0.001×(IE)3。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是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源。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Rotter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广东某高校53个本科专业4个年级6600名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分布情况、等级百分比等特征,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曲线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和预测力。
(一)大多数本科生是内控特征者
有效被试的心理控制源平均得分为9.71(≤11),内控特征者(IE≤11)占67.1%,表明大多数本科生为内控特征者(IE≤11)。这与杨琳静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不同[6],但与研究者以往在广东某高校大学新生中所做的研究结果相同。[7]研究者认为,在学习中,绝大部分本科生会认为事件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或相对持久的特性,这种观念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二)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学业成绩有非常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內控特征者学业成绩高于外控特征者,内控性越强的学生越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这与罗清旭的研究结果不同,与傅茂笋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者认为,心理控制源是个人对于自身还是外界决定成败的一种心理认知,内控特征者认为学业成绩好坏与自己的努力程度息息相关,会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行为,所以有较好的学业成就;外控特征者认为学习成败由外部因素决定,学习中的情感反应消极,学业成绩较差。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心理控制源是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业成绩随着心理控制源得分的增加而下降,外控性越强的学生学业成绩越差,心理控制源是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源,具体方程模型可表述为:AP=66.826+0.026×(IE)-0.018×(IE)2+0.001×(IE)3。研究者认为,内控特征者的行动力更强,他们在认定了自己的选择之后,会用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聚焦于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业成绩更好,而外控特征者则相反。因此,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以前的结论。
大学阶段正值个体心理发育日趋成熟、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受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业状况从微观上看影响个体发展,向外延伸会影响家庭和学校,从宏观上看则关乎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8]所以,高等学校应当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认知因素,根据心理控制源存在内控、外控差异的特点进行认知归因训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观念,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从多元的角度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潜质,有机地解决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冲突,不断增强信念,积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我价值。
总体上讲,本研究以广东某大学53个本科专业6600名本科生为对象,样本量大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本科生为内控特征者,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负相关关系显著,心理控制源是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源。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丰富了以前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未涉及影响学业成绩的其他智力、非智力因素;其次,本研究是基于同一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没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一些特殊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等做深入的个案分析,有待以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ROTTER J 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1966,80(1):1-28.
[2]高秀梅.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4):599-603.
[3]罗清旭.大学生控制源倾向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44-49.
[4]傅茂笋,李军,侯淑君,等.医学生学习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2):26-28.
[5]于欣.心理控制源评定[M]//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65-266.
[6]杨琳静.关于公安院校学生心理控制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5(4):94-97.
[7]高秀梅,李文利,徐文歆,等.大学新生心理控制源、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2):99-103.
[8]高秀梅.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高教探索,2020(1):43-4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收稿日期:2021-05-21
作者简介:高秀梅,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三级教授,管理学博士。(湛江/524088)
本文系广东省科学计划项目“多科性海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粤科计字〔2007〕173号,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粤教高函〔2015〕173号),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粤教高函〔2016〕233号)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