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摄图网
曾经,碉楼都充当了抵御外贼的防御工事。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碉楼一度也成为了抵抗日寇侵犯的堡垒。图|摄图网
聚焦开平碉楼,首先要弄清“江门五邑”与开平的地理区域关系。江门地属广东省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因市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一一蓬江的会合处,两江两旁的山相对如门,故名“江门”,“五邑”是指该市所管辖的开平、新会、台山、恩平和鹤山五座小城市。开平立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93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开平撤县设市,市区面积达1611平方公里,辖15个镇和相通的三埠、长沙、沙冈3个办事处。开平境地平坦,江河、虹桥交错纵横、洲岛环城。绿洲的古镇簇拥、风情的碉楼林立与现代化城市气息交相辉映,构成奇观,成为媒体关注、游客喜欢的旅游热线。开平碉楼,堪称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建筑文化博物馆。
因自驾车的便捷优势,四五天时间,我们走进开平乃至以外的十几个较有规模和特点的碉楼群村落,尤其是开平的自力村、马降龙村、赤坎古镇、锦江里、三门里等地。我们刻意找到一些规模宏大的碉楼集结地的施工现场,许多场区大吊车林立、货车穿梭不息,车水马龙的施工盛况机会难得,我均采用航拍器来完成影像的采集,其视觉效果远超地面拍摄的视角。看来拍碉楼、土楼遗存景观,航拍器是相机最佳的匹配。尽管没有时间完全按专题要素去拍,但还是尽可能兼顾到碉楼丰富的类型、完备的设施功能、多样的区间位置、原始的沧桑景色、仍在使用的碉楼旧屋、正在抢救修复的遗址细节、人在碉楼的生活情节、以及旧路与新街的对比等等。特别遗憾是,除少量允许进入屋内楼上楼下参观外,其余绝大多数碉楼厚厚的铁门、铁窗锁定封闭,只见到黑灰调斑斑、铁锈斑斑的坚硬墙体,仿佛闻到百年前土匪来袭的火枪弹药味。
为什么人们愿意观碉楼、品碉楼、写碉楼、拍碉楼?因为这里的每一座楼都有着倾诉不完的中国故事,挥之不去的故里乡愁,难以抹去的海外华人的伤痕。几百年来在风雨飘摇的旧天地的海外赤子,因碉楼的留痕,为华夏儿女后代留下了一部悲惨世界的血泪史;留下了国人百折不挠、殊死抗争、自由重生的壮丽史篇;留下了感恩祖国、家乡、亲人悲欢离合的家国情怀;留下了碉楼遗产文化与历史沉淀的巨大精神财富。
江门可号称“中国第一侨乡”,人口410万人,而海外华侨就有376万人,分布于五大洲108个国家,所辖的开平又是第一侨乡之首。早在16世纪中叶,就有人乘帆船远渡重洋,赴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据专家统计,开平市人口68万,但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竟达75万人,其中华侨49万余人,分布在世界67个国家地区。尤其在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战乱外患,匪徒泛滥,土著与客家人械斗连绵不断,加上地狭人稠,不足以安居容人,以赡其家,另外还有其他大陆狼烟四起的大背景,百姓求生存已迫在眉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不仅掠夺瓜分中国,还肆无忌惮掳掠人口。1857年1861年英法联军侵占广州,贩运华工出洋嚣张至极,公开劫掠绑架男女数以万计。美国、葡萄牙、西班牙也十分猖獗,擅自招工,贩卖出洋劳工。文献记载,“一昼夜毁数千家”。被称为“猪仔”的“契约”华工,不如牛马,用人的辫子相连,结成一串,强拉牵制,甚至像猪一样被捆缚,强行拽入船舱,不从者施以粉碎手指头、香火烧灼等酷刑。华工从香港坐船出洋,到美国加州需75天到100天。“猪仔”全部像货物紧贴紧囚禁在昏暗又难以转身的舱底,在茫茫波涛海浪的颠覆中,不堪忍受的晕船呕吐、饥饿寒冷、生病不断的地狱般折磨……据《广东华侨史话》披露:“往往100个人中,有时竟惨死三四十人”,被抛入大海。即使经过九死一生闯过出洋鬼门关,进入异国他乡,同样是生死的又一陷阱。华工们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无数国家被迫做开金矿、修铁路、种甘蔗等苦役,几乎所有地方都超过十二个小时的强体力劳作,捱尽人间千辛万苦,劳累极度、熬尽气血的死难者,矿区坍塌葬身井下的阵亡者,还有不堪虐待自杀不幸身亡者在世界各国难以统计。
出生入死、漂洋过海的幸存者、成功者从未忘记当初父辈谆谆嘱托“回乡建洋楼”的初衷。无尽的牵挂让跨洋儿女总在以各种方式向阔别的江门五邑乡亲报喜不报忧,他们默默吞下苦果和眼泪,义无反顾、年复一年地把挣与省的血汗钱寄回故里,他们在信中给予亲人的是温暖的微笑与慰藉。历史上从清末开始,开平的华侨就陆续回乡了,家乡人称赞他们为“金山伯”,风声水起构建碉楼潮,真可谓是华人闯海成功、落叶归根的历史丰碑。
这次采访,我初步了解建碉楼的有三类人:一类是荣归故里、落叶归根的侨民;二类是外籍华侨,回国寻根,为亲人所建;三类是早年移居国外的知名华人捐资、独资、集资所建碉楼和公益性公共场所。比如20世纪30年代旅美华侨谢维立,历时10年、花费4万大洋、占地12000平方米所建的中西文化合璧的私家园林——立园,现已扩建占地20万平方米,由当地政府开放托管。还有外籍知名华商关姓家族(主建潭江上埠),司徒家族(主建潭江下埠)分别以划分的两大区域投资,营建了赤坎欧陆风情的岭南古镇。至今还保存完好的长达300米的骑楼,正以修旧如旧的风采成为旅游的亮点。还有两大家族当年各自投资创造别有欧式风格并建有钟楼的公共图书馆。那些昔日商铺、楼宇建筑虽有被损斑驳,但从我精准的镜头可以眺望一个庞大修复工程正进入高潮。
不到一周的碉楼采风,让我对中国独有的碉楼留痕的华人奋斗史、侨乡人文景观、文化特色,乃至碉楼折射出的民族之魂,有了深刻的领悟与教诲。
碉楼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与世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典型景区开放所展示的民居建筑结构、功能、设施和陈列的系列物品,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连所有楼庐名号,也是引经据典充满寓意、哲理,并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有关联。如龙胜楼、云幻楼、居安楼、铭石楼、逸农庐、澜生居庐、天禄楼、瑞石楼、迎龙楼、泮立楼、耀光别墅(居庐)……凡此种种,几乎每座楼名的含义,只要打听当地百姓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解读。
早年全盛时期开平有3000座碉楼,现在尚存有1833座。丰富多彩的楼名,蕴含着德厚仁慈之意、念祖怀宗之意、图騰崇拜之意、宗规家训之意、尊贤传道之意、居安思危之意等等。保存完好的家饰都有借楼寄意的楹联条屏诗句、横匾题词、书法字画,其内容与中国文化血脉相连贯通。如果把这些精华分类汇编加以注释成书,将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文学艺术色彩的独家典藏之作。
开平碉楼还有一种感恩文化的显著特征,几乎所有碉楼顶层除防范监视盗匪外,其最高层屋内都设有一层神龛,神位上供有观音等神仙,庄重有序的祖宗牌位处镌刻着家风的训词,或写有期望祖宗保佑家族长安昌盛之心愿。碉楼神龛与众不同,都供在家里,形成“天人合一、人神共处”的供奉祖先、祭祀仙逝先辈、祈福海外亲人安康的场景。
碉楼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是独树一帜的兼容性、独创性和历史性的建筑文化。开平现存最早中式形态碉楼坐落在三门里村落正中,名为迎龙楼,始建于明代中期。当初只是为了防御匪徒而建了高于普通民居的放哨“望楼”,其功能单一。大量兴建中西结合的碉楼,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据普查资料显示,1900年一1931年的几十年间开平建造了1648座碉楼。在这一时期海外华人已不全是卖苦力的“猪仔”,他们积蓄了自己的家业,且下一代大多都有文化和学识,有的在国外就是建筑师。他们吸纳了欧洲城堡部分设计成果,创造性将东方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为可行的观念与设计,使其成为当地建碉楼的时尚。
以防御功能为前提的碉楼分为三种:第一种,更楼(或称灯楼),用于打更放哨瞭望台,单一功能堡垒;第二种,众楼,属村民集资建房,共建共居共守,楼身往往高大,多为四五层,高的有九层,墙体坚实,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可防盗,同时设有射击位置的枪口处,属有抵御能力的综合功能居所;第三种,居楼,属村民独资兴建,用于家族使用,其楼均不太高,门窗开放通风,无防御功能,设有粮仓和适合家庭使用的舒适生活空间。
碉楼建筑材料分四种:钢筋水泥楼、砖楼、泥楼、石楼。上述材料只有钢筋水泥材料需从国外进口,造价较高。这四类材料在设计施工中也有交叉使用的。
碉楼所陈列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除国内常见常用的物品外,还有大量功能不同、风格各异、工艺质量不同的用品、艺术品、食品、实用设备、生活用具等。在那里我看到了西洋彩色玻璃配画的屏风、手摇水泵、德国古钟、铜煲熨斗、西式洋灯、法国纯银茶具、餐具、日本首饰盒、洋酒、名瓷工艺品、西洋油画,还有美式浴缸、欧式壁炉等等。
总而言之,碉楼建筑的兴起,涌入世界各国文化、产品、生活方式的传播。不仅为家乡、地区需求的建筑材料、大宗商品、艺术品、生活日用品的对外贸易引进交流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同时对我国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开放、更富有活力、更具借鉴性、互补性的促进作用。
追梦碉楼,记录与诠释它的历史留痕,凝视它庄严而强大的身躯,触摸它沧桑而峥嵘的岁月肌理,聆听它几个世纪的民族呼唤与新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