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过去,从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便开启了制造业的历史。从人类利用卵石、兽骨制造出生活工具,到现在数字机床大批量地生产出各种产品,制造业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状况。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实现了从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的变化,“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全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具体印象可以通过两张封面图来说明。一张是2012年时代周刊封面图:大量的进入劳动密集型工厂的产业工人,在一家又一家这样的代工厂中为世界人民生产“中国制造”。另一张是2015年经济学家封面图:同样是“中国制造”主题,这里没有工厂,而是一条咆哮的钢铁巨龙,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还产生很多黑烟(污染),并且它的力量不容小觑。两者代表着“中国制造”的典型国际印象及其变化。
“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印象来源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1991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劳动力的世界占比一直在30%左右。若中国工业的人均产出能达到全世界平均水平,理论上中国工业产出可占全世界1/3左右。
10多年前,国际劳动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亚洲地区的2 700个加工区或开发区内的4 200万工业劳动力中,中国的210个开发区拥有其中的3 000万劳动力。这就是中国的开发区或经济特区在体量上和数量上与其他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或经济特区存在的数量级上的差距。
“中国制造”的第二个印象是一条钢铁巨龙。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这条钢铁巨龙的能源消耗量:全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费,例如铁、铝、铜等主要矿石,中国的消费量可占到全世界40%以上,相当于中国用全球2/5甚至一半的材料来为全世界进行生产。这个生产的投入除了需要基本的矿石之外,还需要各类农产品。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为全世界提供的很多种产品都占到了全球生产量的2/3左右,其中包括家用电器类,而像ICT类个人产品,很多种类的产量也达3/4。
“中国制造”为全世界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是传统的衬衫袜子,也包括手机在内的许多产品,中国已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里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
而如今,苹果手机背面写的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制造”,而是“在加州设计、在中国组装”。这是一种全球价值链中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分相分离的典型标注方法。
“中国制造”的内涵已经悄然变化,原来“中国制造”的标志是鞋、帽子、玩具、衬衫等,现在从单一的劳动力成本来看,“中国制造”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几乎已经不具备优势,但是在ICT产品领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高的质量实现产品的组织和生产,中国依旧是全球效率最高的地方。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开始逐渐上升,特别是以东莞、深圳为代表的价值链组装,已经变成一种全新的价值链供应模式。有调查显示,一个个人使用的电子产品的原型产品,在深圳,平均两周可以实现从设计方案到第一个实验产品的制成,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实现。
除了高技术产业和少量ICT产业,中国还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据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根据计算,2014年中国在亚洲的产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品均位列第一。
IMF的第一副总裁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需求来源地。这是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后显现出的另一个发展趋势:不能仅仅依靠出口或生产,还应该成为全球重要的需求来源地。
这也是今天中国办进博会的目的,不仅让中国人以全世界都在用中國的产品而感到自豪,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因他们的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所用而感到骄傲。中国真正融入全球价值链后,需要在供需和进出两方面保持平衡。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1.3万亿元人民币,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
现今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却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改观。
就整体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地位而言,“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尤其是高端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仍有不小的差距。能否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历史性考验。
虽然完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难关,但是,成功闯过这一关后,中国的制造业必定会脱胎换骨,不仅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跻身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还会具备自发的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届时,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中国,也一定会成为综合实力上的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