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 牛江, 王语萌, 卢扬, 匡聪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某污水处理厂现处理规模为18 万m3/d,分两次建设而成。一期工程建设于20 世纪七十年代,建设规模为3 万m3/d,布置在厂区东侧;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于2002年,建设规模为15 万m3/d,分为7.5 万m3/d 规模2 组,设计出水标准为一级A 标准;本次施工分两期建设,一期拆除3 万t 条线施工,二期再拆除15 万t 条线施工。
现需对所有池体拆除重建,在拆除一期3 万m3/d 时,二期氧化沟过水18 万m3/d,需对现状二期氧化沟技改。
厌氧池:平面尺寸:L×B=66×12m,单池流量:Q=868L/s,水力停留时间:t=1h,有效水深:H=4.35m。
氧化沟:平面尺寸:L×B=68×66m,单池流量:Q=868L/s。
污泥负荷:Fw=0.108kgBOD5/kgMLSS·d,悬浮固体浓度:MLSS=4000mg/L。
泥龄:td=7.7d,单池有效容积:17325m3,有效水深:H=4.3m。
安装设备:共48 台转碟曝气机,每台功率30kW。
1)中间氧化沟组(7.5 万t+7.5 万t),进水量平均为15 万t,夜间进水氨氮值为17~27mg/L 之间,转碟曝气器开48 台,出水氨氮接近超标值,如进水18 万t,氨氮有出水超标风险。
2)氧化沟淤积严重,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在有安装推流器的区域淤积厚度约0.6m,在水流转弯区域,淤积厚度达到2m。根据测量数据推断,氧化沟平均淤积厚度约为1m。
超负荷达标达产,从工程改造措施和运营优化措施两方面同时进行。
1)清理氧化沟淤泥。释放有效池容,延长停留时间,提升处理能力;针对现状进水水质,复核设计池容处理能力;
2)增加可提升式曝气系统。保证氨氮、COD、BOD 能在氧化沟去除,而增加曝气系统后,虽然氨氮能得到去除,但会减少现状氧化沟的局部缺氧环境的池容,从而影响总氮去除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回流控制,并根据需要,增加临时碳源投加系统以及反硝化菌种投加系统。而SS 及总磷可通过后续的高效沉淀池以及砂滤池处理单元保障达标。
增加污泥回流量,提高氧化沟污泥浓度,增加污泥泥龄,提升BOD 容积负荷;增加高效沉淀池除磷药剂投加量,控制出水SS 及总磷达标。
根据2020年1~12 月进水水质,对数据整理分析后得到下列进水污染物浓度出现率(如表1)。
表1 进水水质污染物浓度出现率表(单位:mg/L)
本方案拟采用95%作为施工期间过水18 万m3/d 方案的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设计水质计算校核池容,池容满足情况下,参数取值如表2、3。
表2 生化池池容一览表
表3 生化池工艺参数
测算池容边界:进水18 万m3/d,95%概率进水水质,出水水质为一级A 标准。
综上,工艺污染负荷满足要求。
处理18 万t 污水,95%概率的实际进水水质情况,需要池容为厌氧区6225m3,缺氧区+好氧区池容33254m3,现实际厌氧区池容为6250m3,缺氧区+好氧区实际池容34625m3,均大于计算值。现状池容处理18 万m3/d 规模池容可富裕1371m3,氧化沟污泥负荷0.093kgBOD5/kgMLSS·d。
由于现状氧化沟池底淤泥约1m,占用现有池容约8000m3,故需要清除该部分淤泥,保证好氧停留时间。
现状转碟曝气机已使用18a,充氧量等性能都有所降低,故需要增加曝气装置,采用增加管式曝气装置。
1)完成氧化沟清淤,释放有效容积,恢复设计停留时间,提升处理能力,氧化沟清淤量约为8000m3。
2)增加可提升曝气系统,可提升曝气系统安装位置见图1,增加的曝气量即为增产后18 万t水量计算需氧量减去15 万t 水量计算需氧量,根据规范计算增加曝气量为75m3/min。
图1 氧化沟技改曝气管示意图
3)因进水量提升,污泥外回流泵流量需增加,增加流量为1250m3/h,即2 台污泥回流泵,每台625m3/h。
4)根据需要,增加临时应急高效生物菌种投加系统、PAC 投加系统(强化除磷)、碳源投加系统(强化脱氮)。
5)通过工艺调控将污泥浓度调至4500~500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