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山,曹际玮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历来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建党以来的群众体育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党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党的红色基因,体现了党的民本宗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梳理党领导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党领导群众体育发展的模式转向,总结党领导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新征程中加强党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领导,促进群众体育理论创新,提升群众体育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发展的百年历史实践并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虽然近年群众体育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鲜见基于历史之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的探索研究。鉴于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探究党领导群众体育的百年历史及经验尤为迫切和必要。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历史上也首次出现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红色体育运动,为中国近代体育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党挺,2013)。早期中国共产党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由人民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动员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使体育为革命与抗战服务。1933年,《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指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强健身体,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更有力的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与四次“围剿”,争取革命在中国的完全胜利。彼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和红色体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提高军民的身体素质,目的在于动员一切力量,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直接服务于革命战争。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
该时期战事频繁、物资匮乏,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较为艰难,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因此放弃领导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而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条件与资源,充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夏时游泳、冬时滑冰,是彼时中国共产党因时、因地制宜积极领导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真实写照(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为加强对工农群众体育运动的领导,更好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相继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组织,并成立了延安大学体育系。其不仅为彼时群众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更推动了彼时群众体育运动的大众化、经常化与科学化(谷世权,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1958)。此外,彼时广泛开展的运动竞赛,亦激发了工农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助推了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等,1989)。如1942年9月在延安举办的“九一”扩大运动会,规模宏大,参与人群广泛。再如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言:“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现虽偏僻乡村中也有了田径赛,而运动场则在许多地方都具备了。”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友人对延安时期体育生活的记录与回忆,也有力佐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工农群众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如马海德(1980)对延安时期体育生活的回忆:“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产劳动之余,都踊跃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那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我见到的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集体操、举重、游泳、爬山、滑冰等,这里竟然能够打上网球,是我们未曾想到的事。”埃德加·斯诺(2005)所著《西行漫记》中亦多见对彼时延安体育生活的记载:“我在这里每天早晨太阳刚升起就同红军大学3个教员打网球……”“有的学员在球场上打篮球;有的在保安城外一条黄河支流旁边的草地上的网球场打网球;有的在打乒乓球……”“许多人听到红军爱好乒乓球,觉得很有意思。每一个列宁室屋子中间都有一张大乒乓球桌,通常两用,又作饭桌……每一个连都有个乒乓球选手,我简直不是他们的对手”“我在吴起镇待了3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条件……还参加了锻炼”。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的史料梳理发现,体育运动既是党发动工农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工农群众体质的重要手段;群众路线既是党的制胜法宝,也是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发展初始阶段就已确立的根本路线遵循。该时期,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一切群众体育活动均服从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革命性特色凸显。在国家民族的紧要关头,发动群众体育被提到振兴民族和保家卫国的高度而受到极大重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先后发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锻炼身体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等号召,并身体力行,以动员、号召工农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总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实践是在残酷革命斗争环境中进行的,虽内忧外患使党在发动工农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上存在较大困难,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所遵循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以及因地、因时制宜的灵活运动形式,使群众体育在复杂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独树一帜(余宏,2019)。实践证明,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凝聚的体育星火,经淬炼终呈燎原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体育助力了革命斗争,并为后期党的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积淀了宝贵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发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为积极推进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951年,“使新中国的体育运动成为经常的广泛的运动”的具体工作方针提出。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明了群众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与基本方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体委借鉴延安时的经验,对群众体育实行分类指导:在机关工矿大力推行广播操、工间操及劳工制,在农村则利用农闲大力开展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的体育活动(熊晓正,1994)。此举使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群众体育运动得以迅速广泛开展,并取得佳绩,如掀起的广播体操热潮,以及造就至今仍有一定影响的农村体育典型——“排球之乡”台山、“足球之乡”梅县、“游泳之乡”东莞等(谭华,2009;熊晓正,1994)。195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基础上,国家体委提出群众体育活动应贯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并在全国范围内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伍绍祖,1999)。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实践呈现出较为突出的计划经济时期特点。从某种程度来看,此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即将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为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虽受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体育在曲折发展中亦取得了一定成绩,改善了人民体质健康,激发了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和热情。
1978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尤其强调要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体育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对群众体育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发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助推了群众体育的社会化进程。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制保障。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进一步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创造了历史契机。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了青少年、农民、职工、老年人、妇女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推动城乡不同地域、各类社会群体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改善全民健身物质条件。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全民健身日”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实现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长效化、机制化,将全国人民关注、期盼奥运的热情转化为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实践,有效助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形成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周期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度,使全民健身被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层层制定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顶层设计体系(刘国永,2018)。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特征显著。在发展目标上由服务社会向服务于人转变;在价值取向上由“福利体育”向“消费体育”转型;在发展载体上由“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在发展结构上全民健身相关产业逐渐完善;在项目选择上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多(任海,2018)。
此阶段,群众体育工作成就斐然。全民健身活动广泛蓬勃开展,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全民健身工作队伍逐步壮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业日趋繁荣,全民健身法制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体育总局等,2013)。这一时期群众体育翻天覆地的巨变发展,仍然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务实推动。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实践呈现出了方式上的转变,由号召发动转向积极引导,群众体育参与的群众性、积极性日益彰显。此阶段,不断坚实的“硬件”环境——全民健身工程的日益推进,以及不断改善的“软件”环境——体育法制、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由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命令发动群众参与,逐渐向引导公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转变,为后期引领公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群众体育的领导力度日益加强。2014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7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新时代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谋划并主动作为,由顶层设计到底层落实,由宏观倡领到微观引导,对群众体育做了系统谋划与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的构建,以及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等,均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指示精神,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刘国永,2015,2016,2018;杨桦,2019)。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创新群众体育工作机制,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善“六边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群众体育实现了质的飞跃——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全民健身组织广泛建立,全民健身意识极大增强(刘国永,2018;杨桦,2019)。以体育场地为例,体育场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5 000个增加至2019年354.44万个,增加700多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1 m2增至2019年2.08 m2,增加208倍(国家体育总局,2019,2020;伍绍祖,1999)。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伴随基层体育组织成长而兴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构成了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多元图景(郇昌店等,2018)。目前,我国流行的广场舞、路跑、马拉松等基层体育组织及广泛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乃是最好例证(陈丛刊等,2018)。截至2017年底,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全国正式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年均增幅达到10.86%,全国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达到72%,全国全民健身站点平均达到3个/万人;体育健身指导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万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参与活动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仅2017年围绕“全民健身日”开展的活动达3 300场,参与人次超过9 000万(国家体育总局,2019;刘国永等,2018)。以上均表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局面。
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发展特征:在发展定位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及重要标志;在发展目标上,注重全民健身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等多元功能的发挥;在发展机制上,注重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在价值追求上,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与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国家体育总局,2019)。随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逐渐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引导公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向公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转变,推进了群众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群众体育领导力度的加强,也促进了群众体育实践的质变,其集中体现为公民自觉的体育活动参与。群众体育的关注焦点由“群众”这一被动客体转向“公民”这一积极主体(丛日云,2005),公民个体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其体育意识与体育权利渐趋增强的显现,群众体育的组织开展由“运动”此一被动形态转向“活动”此一积极描述(包显文,1982;夏征农 等,2009a),体育活动成为新时代公民基于自身权利与兴趣等所自发自为的积极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群众体育实践的群众性、自觉性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日益凸显和加强,其无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取得非凡成就的有力印证,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群众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就“运动”与“活动”的词义而言,二者接近但也具差别。查阅不同版本的《辞海》《当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新编现代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并参考《同义词浅析》《辞海》对“运动”与“活动”的阐释,发现“运动”与“活动”均有身体活动之意,但“运动”专指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活动(包显文,1982),而“活动”则是自发的,由主体心理成分参与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夏征农 等,2009a)。
梳理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发现,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指出要“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相较于以往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全民健身的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难发现,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报告均沿用了“全民健身运动”此一表述,然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此表述变为“全民健身活动”。虽仅一字之差,但由“运动”向“活动”的转变意义重大。此转变不仅意味着全民健身从目的相对单一、群众广泛参与的强身健体运动变成了惠及全体人民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李龙,2019),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环境、发展层次、发展目标等转变的精准研判,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并直面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文化生活的向往与需求,体现党的“四个自信”。
根据上述“运动”与“活动”的词义辨析,结合前文对党领导群众体育百年历程的分析,研究认为,“运动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服务于特定阶段发展目标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而“活动模式”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自发性、积极性,旨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并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需求,由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结合历史进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工作主要体现为“运动模式”,这与其当时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与战争的迫切需要,掣肘于彼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农群众文化与健康水平,中国共产党亟需具有强健体魄的工农群众参与战争与革命斗争。作为一种适合阶级运动需要,又可养成工农群众集团精神与健康体格以及战争技能的重要手段,体育自然成为党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与抗战训练的重要工具(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等,198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亟需恢复劳动生产、进行国防建设,然而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需以人民群众的强健体魄作为支撑,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群众性体育运动,以强健人民体魄,恢复劳动生产,进行国防建设,自然不失为务实明智之举(伍绍祖,1999)。1974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我国亚运会代表团时强调:“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体育的“运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遗产”的群众运动影响,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一元化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亦为群众体育的“运动模式”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由此使大规模群众体育运动显得极为有力和高效,并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既有的群众体育“运动模式”(赵智等,201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渐由“运动模式”转为“运动模式”与“活动模式”并存,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依靠行政命令发动逐渐向积极引导转变。198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体育是全民族的群众性活动,也是一门科学。要大力宣传体育对建设两个文明的积极作用,大力普及体育知识,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此阶段,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大规模组织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运动模式”日渐式微,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动力路径也渐由发动“群众”参与向引导“公民”积极参与转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国民体育意识与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事业逐渐由“运动模式”与“活动模式”并存发展为以“活动模式”为主导,这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表述可见一斑。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的百年发展历程,由最初党发动与组织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以进行革命斗争的“运动模式”,逐渐转向引导公民自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活动模式”,可谓发生了质的改变。就其作用对象来看,虽然群众体育“运动模式”与“活动模式”的受众均为广大人民群众,但其模式转向却由“运动模式”中的“群众”这一被动客体转向“活动模式”中的“公民”这一积极主体(丛日云,2005),即“活动模式”更突出了群众体育事业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与自觉性。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群众体育由政治色彩浓厚的“运动模式”逐渐转向自主自觉的“活动模式”,凝聚着党的领导智慧和英明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要角色转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初心。
《共产党宣言》在我国最初传播时期,因国弱民穷,国民体质孱弱,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与抗战中不断发动工农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以改善人民体质,绝弃“东亚病夫”形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建设“体育大国”乃至“体育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同志组织开展体育工作时曾说:“过去洋人骂我们是‘东亚病夫’,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顶帽子要摘掉。”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全国范围内群众体育运动不断开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终于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1956年,毛泽东同志自豪地说:“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1973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墨西哥体育联合会主席塞万提斯时说:“过去西方有人称中国是‘东亚病夫’。中国的体育过去很差,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才真正开始的。现在的体育,可以说完全是开始,开始搞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也可以说是个群众运动,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无论从体育活动种类、体育人口数量、群众体育赛事举办频次看,还是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模总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有明显体育大国特征(田雨普,2009)。198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在体育战线全体同志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体育实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体育强国的愿望与日俱增,群众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作用也得到高度重视。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快了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的步伐。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使体育强国建设有了明确指向。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在国家之维历经了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历史性形象转变。百年风雨历程,从“东亚病夫”到国民体质普遍提升,从群众体育的“零”起步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均可谓来之不易。其既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真务实、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汇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群众体育的成长史。可以预见,中国共产党将不负新时代使命,领导群众体育事业在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佳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军阀混战影响,社会发展迟滞,经济极端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广大劳动者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被迫“当牛做马”,从根本上被剥夺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建党初期,一批共产主义先行者对引起广大工农群众体质严重恶化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并对教育家们提倡体育而忽略工农大众健康的倾向提出了批评,并指出工农群众“被剥夺了真正的体育训练的一切可能和权力”(阿伪,1933)。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在改造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同时,着力改善工农健康状况,争取工农体育权利,将被剥夺的权利归还给工农大众(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等,1994),使得工农群众成了红色体育的主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人民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获得了体育权利,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主人,体育运动真正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谷世权,1997)。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此阶段领导群众体育的积极实践既服务了革命战争的需要,也为人民群众夺取了体育运动的权利,而体育权利的回归也促使彼时“当牛做马”的工农群众“当家作主”。
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倡国民体育”,到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毛泽东同志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到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群众体育事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人民主体之维实现了由“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转变。因此,将体育运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功能升级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彰显了群众体育事业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也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事业中得以强化。
基于上述百年群众体育历程梳理发现,为应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群众体育多被置于政治和国家民族前途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鲜少由公民个体层面对群众体育进行制度设计与发展探索,由社会发展和角色理论来考察,其本身就是一种角色及主体缺位的表现(王永平等,2018)。而由“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转变,无疑是由整体性“群众”向个体性“公民”的积极主体转向。于公民个体而言,“美好生活”是公民个体依据自身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基于更加多元的价值选择,更加便利的场地设施,更加方便的体育服务所作出的体育生活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与个体性特征。总体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从群众体育的空白到红色体育运动的发展,再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人民主体之维实现了由“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积极转向,此转向充分显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价值自觉、道路自觉与实践自觉。
受制于多方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体育难以广泛开展。然而彼时有着先见之明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在革命根据地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动员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并组织各类运动会,动员工农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积极进行革命斗争(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逐步使之普及和经常化”的方针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广播体操热潮等(谷世权,1997)。此阶段虽受诸多因素影响,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呈波浪式与螺旋式发展,但群众体育事业仍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群众体育发展空间拓展、条件改善,尤其是全国范围内体育场地设施的兴建与增加,以及一系列体育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在软、硬件条件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使群众体育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发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向党引导公民参与体育运动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体育改革,使群众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形成了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局,体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五化”(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思想,尤其是社会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化,乃是“发动群众参与”到“引导公民参与”体育运动转向的有力印证(谷世权,1997)。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群众体育软、硬件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群众体育的发展环境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逐渐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创造体育环境引导公民参与体育运动转向公民自觉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2019年7月15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无疑指明了新时代个人健康的责任主体乃是公民个体。由“公民参与”到“公民自觉”,不仅昭示了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自发与自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动力路径的深刻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党发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引导公民参与体育运动,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转向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日益增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动力路径的深刻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后与时俱进地英明决策体现,是党领导群众体育工作方式的改变,而百年来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中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路线和初心始终不渝。
群众体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使我国发生深刻变化、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是由历史决定的,来自其历史贡献,来自其承担历史使命的能力。2001年,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回望群众体育百年历史,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创业,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现了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形象转变,实现了由“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主体转向,实现了由“发动群众”到“公民参与”再到“公民自觉”的动力转换。历史及事实证明,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辉煌成绩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光明未来仍然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业已开启,展望未来,群众体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发力,再上新阶。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同样,群众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且根本的问题,便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于此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实践与回应是“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等,1989)。百年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体育事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工作方式存在差异,但在党领导下群众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所指却始终如一,即增强人民体质。此本质与核心,早在红色体育运动不断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被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擘画——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佚名,1933)。此后,中国共产党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群众体育工作作出了不同指示,但究其核心与根本,均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旨归。正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百年历史实践充分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群众体育事业的出发点、着眼点与落脚点。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在国家之维实现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形象转变,便是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在人民之维实现由“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主体转变,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体现;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在路径之维实现由“发动群众”到“公民参与”再到“公民自觉”的动力转变,便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对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一致性的科学把握。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的初心愿景与根本遵循,这也理应为新征程中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所坚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新征程,群众体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立足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美好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实事求是,即依据实证,求索真理(夏征农等,2009b)。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实践经验而言,坚持实事求是,可谓是群众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原则遵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群众体育亦不例外。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所遭受的波折无不启示着群众体育工作需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众所周知,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物质基础条件匮乏,群众体育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陋就简方才得以开展的(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群众体育实际工作违背了彼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得群众体育流于形式,其充分印证了群众体育工作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谷世权,1997)。历史事实警示,群众体育工作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遵循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人民生产、生活出发,从实地、实际出发,科学研判、循序渐进、务实高效地推进群众体育工作。
从某种意义而言,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并助力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群众体育事业的一大特质,也是其发展动力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全面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复杂性,以及科学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方法(李国泉,2019)。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彼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任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工农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和红色体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提高军民的身体素质,目的在于动员一切力量,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直接服务于革命战争(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1988)。可见,群众体育运动成为彼时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彼时,群众体育工作亦是围绕该阶段内社会主要矛盾展开的,即体育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又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伍绍祖,1999)。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无疑,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是新征程中党领导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主要方向。综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并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这是遵循社会发展与变迁规律的必然要求。
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党校,2020)。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对群众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十年规划。然而受彼时时代背景等影响,《十年规划》目标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因脱离国家民族实际而给群众体育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就其出发点来说,《十年规划》值得肯定(伍绍祖,1999)。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无疑是党领导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颁布实施使全民健身运动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整体推进,并使群众体育在既定时间段内实现了长效化、机制化发展(池建,2012;唐宏贵,2009)。2006年以来,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国家体育总局编制了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推动了群众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来看,群众体育相关规划不仅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成为党有效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工具(王文,2020)。
回眸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摘掉“东亚病夫”帽子,建设“体育大国”以及“体育强国”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领导制定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并卓有成效的重要历史印证。1942年1月,吴玉章在新体育学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要“视体育为改造现代文弱国民之基础,除弃‘东亚病夫’的侮辱”(佚名,194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体育工作虽无具体发展规划,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体育运动服务革命战争的战略方针,除弃“东亚病夫”侮辱,增强民众身体素质的实践历程,无疑是彼时党领导和规划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见证。后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砥砺发展,党领导群众体育事业在国家之维实现了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并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阔步迈进(池建,2012;刘鹏,2009;伍绍祖,19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9)。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作出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的重要判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行谋划、统筹推进,对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整体战略作出了明确布局(国家体育总局,2019)。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求是网,2021)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体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交织辉映,所形成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格局及其所孕育的发展动力助推了群众体育发展的质变。总之,只有通过擘画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以明确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重难点任务,才能有方向而不盲目,有措施而不盲动,确保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事业永葆战略定力与不竭动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来,党领导的群众体育发展史凝聚了党的智慧,诠释了党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意愿,反映了时代诉求,为新征程群众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滋养。回眸群众体育百年历程,从建党之初的燎原星火到百年华诞的骄人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践的百年,是创榛辟莽的百年,筚路蓝缕的百年,功留青史的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群众体育的模式转向及其在国家、人民、路径之维的转变,是百年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重要角色转变的体现,是百年大党在群众体育工作思维与方式上立体性、全面性、根本性的变革,是百年大党有效领导群众体育百年发展的重要内在逻辑呈现。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百年风华仅是千秋伟业的开篇。无论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求来看,还是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节点和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使命来看,群众体育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群众体育事业的赓续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绘制新时代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就必须凝聚历史力量,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群众体育的宝贵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擘画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唯如此,群众体育事业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砥砺前行,书写更为绚烂的体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