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文化传承面临种种障碍,加上我国高校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大学生在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都存在不足,使得大学生缺少应有的文化自信。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思想教育和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力求在理论素养方面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极打造适宜的文化自信生存环境,让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极落实到实践教育中,从而寻找到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26-03
作为国家的灵魂和民族的根基,必须要通过文化振兴的方式让民族富强起来,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不断侵入我国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等高知群体为此产生文化认同困扰,对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自信心[1]。为了推进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深入探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向前迈进,让大学生具备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甄别西方文化的入侵,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践行我国优秀先进文化,本文将探究引导大学生通过全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现实文化教育问题,持续创新中华文化教育。
一、大学生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缺失的状况
(一)中华文化了解程度低
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深入认知中华文化,仅仅将认知程度停留在表面,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但没有具体了解其核心内容,对其发展脉络掌握不足,甚至还会出现常识性文化错误。很多大学生都将传统文化视为一种历史产物,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样的历史产物已经过时,甚至还有大学生歪曲历史、盲目跟风,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自信缺失。
(二)知行脱节
从文化理念的践行角度来说,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知行脱节的现象。尽管大部分学生在新时代都被要求践行优秀文化,但是仅有少数学生将文化践行到了实际行为中。很多学生只是通过网络或者教学课堂大致了解了中华文化,但缺乏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更难自觉参与中华文化实践活动,忽视优秀文化所承載的价值理念。少数大学生在认知以及实际行动上存在背离现象,例如尽管在思想上明确诚信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活动中却选择作弊、撒谎;尽管明白违法乱纪并不正确,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却仍然倾向抄作业、旷课。
二、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优秀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匮乏。高校必须抓住传统文化精髓,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状况,在新时代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当代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2]。
(二)家庭以及社会文化自信教育缺乏浓厚氛围
知识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还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接纳包容和情感共鸣。因此为了实现提高文化自信的目的,不只需要学校的正向引导,更需要社会和家庭携手积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感知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建立良好的情感认同,最终实现接纳乃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让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文化自信的忠实拥护者,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培育。
(三)文化主动性以及自觉性缺乏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我国先进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思潮的干扰,大学生难以在社会纷繁的大环境中挖掘到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加上目前高校并没有在文化教育角度发挥充足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文化主动性和文化自觉性的不足,由此让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理解更加偏颇、认知更加模糊。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文化持续不断入侵的状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更难理解和掌握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对文化自信的树立产生巨大阻碍。
三、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一)推动大学生理论文化自信培养
为了在价值和思想理论教育方面引领大学生,高校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起高度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必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武装大学生头脑,展示我国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作用,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夯实大学生理论素养[3]。
高校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达成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识,将文化自信教育活动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创新教书育人的形式,搭建文化教育主流平台。将大学生面对的实际生活问题作为重要导向,围绕着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让文化自信教育活动更加接地气。
(二)促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展现文化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与日本和韩国等选择保留更多自身文化理念不同,我国的教育理念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意识。例如日本和韩国都会在固定节假日举办相应传统活动,让文化保存得更加完整,但是我国的此类活动相对较少,因此大学生很难对传统优秀文化产生足够认同。基于上述现实情况,高校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一,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教育的价值,明确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性,防止由于缺少文化认知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二,加强情景性,严格遵守针对性以及主体性原则,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安排特定的传统文化情景来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高校应合理应用环境塑造的作用,将大学生带入特定的故事情景,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调和情感激发大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幻灯片等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讲座或读书会的形式让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的讨论中,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感知传统文化氛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更进一步地强化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中单纯依靠记忆和考试的学习方式,立足教学内容的深度,让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高校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厚植文化底蕴,并能够与时俱进,深化文化自信教育。
(三)养成大学生文化自信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深入拓展文化自信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隐性或者显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构建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人文素养,加强自身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建设隐形性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构建展现出文化底蕴,在制度环境建设中凸显高效的办学宗旨。建设显性校园文化,可通过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活动的方式将教育和知识融合起来,培育学生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文化视野和角度的全面提升,引领健康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应积极建设健康的社会大环境,全方位促进正能量传播,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发挥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立足依法治理、依规治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构建充满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优秀育人环境[4]。
(四)改善校园文化教化作用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文化传播范围,通过校园管理人员来进行校园服务、管理以及教学等工作,在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完成教化和引导任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传播优秀文化,能让师生都受到文化影响,共建和谐有效的文化环境氛围,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在校园文化中,现代化教育活动的地位非常显著,文化建设需要突出健康校园风貌及校园特色,并且将校园的独特风格体现在各校校训中。此外,校园内部的园艺构建和建筑物构建也必须要涵盖文化元素,按照校园的特征,将各类建筑物妥善安放,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大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意识潜能。高校应注重校园内部的师生交流,从大学的学习体系来看,教师是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元素,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知识,还需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彰显文化内容。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类活动,让学生从文化活动中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在建设高校文化时必须要全面、广泛,有效拓展校园文化影响力,积极挖掘学生潜能。在推动体育活动和各类文艺活动开展的同时,还能为校园文化带来全新生机。在建设标语或者条幅时,要和文化环境背景相融合,以此达到启迪学生精神的目的,通过文化元素感染学生思想[5]。
(五)加强家庭熏陶意识
树立文化自信不只需要高校发力,还需要家庭因素的辅助,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写照,家风家训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庭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秀的家风家训能够让子女更加懂得感恩,让子女明白家国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意识,培养乐于助人、敢于担当的品质,真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其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要将家风家训建设作为重点。除此之外,父母的榜样作用绝不可忽视,文化自信教育中包含了父母的模范带头作用。父母需要积极储备自身文化修养,阅读优秀文化经典,为自身注入新理论和新思想,增强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文化观;父母必须要秉持良好心态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对优秀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之情。
(六)推动大学生自觉进行民族文化践行活动
文化自信包含的不只是文化内容的自信活动,还有文化行动。首先,大学生必须主动进行知识文化内容的学习,稳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作为未来事业发展的继承者,大学生应当努力面向国际,积极推动社会向前迈进。如今的大学生必须在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构建,提高警惕,避免低俗文化侵蚀,推动校园积极、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学生的热情很难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被完全激发,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我国传统文化,阅读最新研究文献,了解经典文学著作,在不断感知中品味中华文化精髓,通过文艺作品,加强对知识内容的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兴趣,推动大学生更好感知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以各大社交媒体软件为媒,大學生能够直接接触文化信息,这也有利于大学生接触更多文化知识,从而充实自身文化自信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理性的眼光审视文化环境,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和路径。高校在进行育人实践活动时,不仅要促使学生认识和审视自身文化,还应当让学生具备国际意识,能够更加客观地辨别世界各国文化,从而完成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同时,高校要紧紧跟随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对自身文化自信实践教育活动的方式、内容加以调整,从而有效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阴菲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 新闻与写作,2021(02):117.
[2] 董亚钊.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112-113+116.
[3] 郭超妮,李艳.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作家天地,2020(24):150-151.
[4] 杨立蛟,王刘琦. 高校使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J]. 大众文艺,2020(20):187-188.
[5] 张萍.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迁精神”探析[J]. 企业文明,2021(08):110-111.
(荐稿人:周秝宸,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张慧芳(1992—),女,硕士,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