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牛人”刘后昆:让邓小平赴法留学史料重见天日

2021-10-14 06:12邱萍
当代党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牛人巴南区村级

邱萍

在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暖的灯光下,一张“巴县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单”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

百年时光飞逝,这个巴南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仍然留存着邓小平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迈出救亡图存步伐时的真实温度。

档案资料卷帙浩繁,这份名单能重见天日绝非偶然,而最大的功劳要归于四川省巴县档案馆(今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原馆长刘后昆,一位在党66年的老党员。

拓荒牛:不辱使命,半路出家成为“活档案”

在巴南区老县委家属院的一套老房子里,有位白发稀疏的老人常常手持放大镜,在满屋书报的环伺下,翻阅过往资料。那一张张老照片、一页页泛黄的文件里,珍藏着他的青春年少,也珍藏着被时光忽略的历史。

这位老人就是刘后昆。今年92岁高龄的刘后昆出生于四川省巴县长生乡(今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一户农家。年幼时,他上过几年私塾,但因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到印刷厂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刘后昆回到家乡,历任乡政府干部、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机要秘书等职务,并于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中,刘后昆勤勉肯干,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对待任何工作,他都像一颗“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1973年,刘后昆接到一份任命,赴任巴县档案馆馆长。当时的档案馆经费少、人手少,但刘后昆仍然以钉钉子的精神顽强地扎进档案业务工作里。就这样,时年44岁的刘后昆成了档案馆的“新兵”。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刘后昆白天忙工作,晚上反复背诵业务口诀。很快,他便能熟练地查阅、提取档案资料,让馆里的“老兵”大为吃惊。他还自掏腰包订阅相关报刊,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连到外地出差,也要利用工作间隙去其他档案馆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后昆很快练就了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档案资料等本领,还解决了不少档案、党史编研中的重难点问题。渐渐地,巴县历史被他熟记于心,这位半路出家的“新兵”,竟被“老兵”们称为“活档案”。

但这只是刘后昆担任巴县档案馆馆长后迈出的第一步。

孺子牛:不惧艰辛,建造巴南“记忆宫殿”

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曾说,档案人员,是在建造“记忆宫殿”。这个“记忆宫殿”,储藏着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方方面面的记忆财富。

当时,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巴县各级各部门的档案工作严重滞后。如何保住这些记忆财富,成为刘后昆面临的最大难关。

因为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在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中,村级档案管理工作是最棘手的。那时,农业合作社的文书材料、财会材料散失严重,有的散存在历届村干部手中,有的甚至无从查找。刘后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躬身一线,亲自推进村级档案抢救工作。

1980年,刘后昆在巴县虎溪区陈家桥公社共和大队开展建立大队档案的试点工作,对档案进行收集、清理、鉴定,然后组件、整理、归档,形成了规范档案31卷。同时,根据试点经验,刘后昆还牵头建立了村级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促成县委下发《关于建立大队档案工作的意见》,正式明确了村级档案工作相关规范。

为在全县推广村级档案建设工作,刘后昆采取了一个“笨方法”——到各区公所、乡镇、村蹲点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全县村级档案工作逐渐成形。

刘后昆还改变了过去把基层档案工作者集中到县档案馆进行业务培训的方法,亲自到各单位指导档案工作,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操作。

1986年至1989年,刘后昆累计深入380多个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各地各单位档案工作有序推进,巴县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土地证存根档案等都逐步建立起来,全县档案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档案人才。

救档案、建规章、育人才,身处领导岗位的刘后昆始终站在一线,为巴南建起珍贵的“记忆宫殿”。

因为业绩突出,刘后昆多次被原巴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还被巴南区委组织部和区委老干部局评为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

老黄牛:不改初心,让邓小平赴法留学史料重见天日

“邓希贤!邓希贤!”(邓小平曾用名)1983年3月,原巴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抢救整理一批民国档案时,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

众人围拢过来,原来,他们发现了一份巴县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单。在这份名单上,邓希贤、冉钧、周文楷(即周贡植)等人的名字清晰可见。此后,这份名单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档案馆、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使用,也成为巴南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这份史料能重见天日,还要多亏老馆长主持抢救巴县档案工作。”每每谈起这份珍贵的档案,人们都会想起刘后昆。

1981年,巴县档案馆馆藏的部分档案霉变虫蛀情况严重,急需抢救保护。这些档案常年未经整理,杂乱无章,抢救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可在当时,这些档案保护既非档案工作重点,也无专项经费,但刘后昆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这些档案里,鎖着巴南珍贵的过去。他反复争取,多次向上级报告,抢救工作终于获得支持。

抢救工作开始后,刘后昆与同事们采取“补破裱烂”的方法,逐卷逐页地抢救档案,抢救了相关档案1000多万页,形成了1.4万多卷规范档案。当时,巴县也因此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完成档案抢救的行政县。

刘后昆对巴南区档案事业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从帮助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达标升级,到协助区委党史研究室收集整理抗战课题资料,在一系列重大档案、党史编研工作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76岁那年,刘后昆终于歇了下来,在家安度晚年。因多年劳累,晚年的刘后昆饱受疾病折磨,但他仍然拿着放大镜,坚持每日学习党的新理论、新知识,研究收藏在家中的报刊资料……

刘后昆手中的放大镜已伴随他数十年,镜面早已模糊,镜柄也磨损严重。但就是通过这把放大镜,刘后昆为巴南区档案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我们也通过这只放大镜,把一位老党员、一位老档案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人生,看得更细更深。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

猜你喜欢
牛人巴南区村级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身边的牛人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以水魄理顺繁琐的政工人——记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干部赵昌光
为老百姓看好“钱袋子”——重庆市巴南区:一个监督政府预算的基层样本
暑假乐开花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牛人昨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