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部越剧电影《红楼梦》,让一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成为几代中国观众心中永远的“林妹妹”,那个“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舞台形象,从此成为王文娟身上最重要的一个“标签”。2021年8月6日凌晨,王文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追随她多年的戏迷们在悲伤中感慨:“林妹妹”回去天上了,但我们会一直记得。
8月10日,在“永远的越剧女神”王文娟遗体告别仪式上,王派传人们统一身着黑色旗袍,集体向老师敬献了“千里共婵娟”的大型花束。社会各界人士、家乡代表也纷纷敬撰挽联、敬献花圈,以表悼念。
永远的“越剧女神”“林妹妹”
跟随王文娟大半辈子的爱称“林妹妹”,来源于越剧电影《红楼梦》。王文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林黛玉,是她一生最为人所熟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形象。1958年,王文娟与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主演了越剧《红楼梦》,首演即引发轰动,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连演54场。20世纪60年代,该剧被拍摄成为越剧电影,在兼顾大众审美趣味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学经典的细致表达,在全国产生了更为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宝玉初见黛玉惊为天人的一句唱更是广为流传,可说是“凡有井水处,皆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电影《红楼梦》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放映次数最多、拷贝发行最多的戏曲电影。在这部作品中,王文娟为角色表演设计了多个层次的情感变化,由她演绎的林黛玉聪慧美丽又孤高自许,含蓄优雅又任性敏感,对感情和理想有自己的追求,成为当时最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之一。
当然,作为“永远的越剧女神”,王文娟对越剧艺术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林妹妹”之外,她还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200多个生动鲜活、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孟丽君》中的才女孟丽君足智多谋、救家国于水火;《忠魂曲》中共产党员杨开慧为信仰坚贞不屈,燃烧理想之火;《追鱼》中“鲤鱼精”利落的武戏开打拓宽了当时越剧“风花雪月”演剧风格;《则天皇帝》中任用贤能、纳谏改革的政治家武则天,既尊重历史又具时代视野……在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娟执著追求、精益求精,在传统戏曲表演基础上博采众长,又兼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如话剧、电影表演的技巧融会贯通,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态,能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王派艺术,并深受观众喜爱。2017年,王文娟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时年93岁的她又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从少年独自一人离开浙江家乡孤身闯荡上海滩,到跟随表姐多年苦练终于站稳脚跟,至于后来的成名成家开宗立派,存留众多角色在越剧艺术的辉煌殿堂,再到耄耋之年依然心系越剧艺术传承发展……王文娟的一生与家国命运、时代责任紧密相连,她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动荡起伏,走过了始终执著追求越剧艺术的一生。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自然流畅、朴实淳厚,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画,于朴实中见华彩。
即使被誉为“越剧女神”,王文娟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如果我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这段她当年说过的话,让人感怀,也让人敬佩。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
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王文娟不仅在越剧舞台上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传承和学习的经典角色,同时,也把自己一生从艺为人积累的“精神财富”留给了王派弟子。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老师在生活中是朴素亲切的,在艺术上则是严格严肃的。这种朴素亲切和严格严肃,伴随着王派的薪火相传日益壮大,伴随着王派弟子们的成长成熟成名,在汗水中一路收获果实。“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是王文娟的人生信条,也成为诸多王门弟子对自己的要求。
王派弟子追忆恩师,想起的都是老师对越剧艺术近乎虔诚的全身心投入,以及老师对学生艺术、生活上的循循善诱、无微不至。在她们的记忆里,恩师几乎是把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融入到越剧的喜爱与钻研之中。越剧演员王志萍很小离家学艺,跟王文娟老师相处的日子甚至比跟母亲相处的日子还多,老师在她心目中是“如师如母”。在她的记忆里,每次去探望王文娟,只要讲到越剧,老师就有用不完的劲儿。越剧演员陈晓红回忆起恩师,第一印象也是老师对越剧艺术的全身心投入。“每一次去看望老师,一坐下来没有客套,直奔主题,就是戏。只要一说起戏,她就精神焕发。”而在王派再传弟子陈群瑶的印象中,这位在舞台上塑造出诸多不同个性人物的艺术大家,在生活中是个关心后辈的老人家。“每次登门,老人家首先让阿姨给我泡上一杯咖啡,然后开始关心我的业务,口传心授王派艺术,老师也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跟我们分享她是如何在演出任务繁重的时候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
不仅王派弟子,与王文娟合作过的艺术家,也都对她在生活中的和善可亲和舞台上的精益求精留下深刻印象。“王文娟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好像不是一代宗师的身份,总是像亲人般出现在你的身邊,我叫她就是绍兴话的‘姆妈,她叫我‘儿子。”因拍摄电视艺术片《庵堂认母》与王文娟结下“母子”缘的尹派小生赵志刚这样说道。这个令人亲近的“姆妈”在工作上可是一丝不苟的,赵志刚说:“比如说,在排练拍摄的间歇,王老师一定是在看剧本背唱腔,以及跟导演探讨下一个镜头如何拍摄,然后不停揣摩自己的角色。一代宗师对艺术的这种执著,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与王文娟相识已有41年之久的徐派弟子钱惠丽对王老师的印象也是如此,生活中简单单纯,在舞台上却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她说:“王文娟老师真的是一个性格特别简单的人,吃东西简单,生活要求不高,说话直接,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遇到意见不一的时候,她喜欢思考而不是争论。她把精力都留在舞台,林黛玉那么柔弱,孟丽君反差就很大,完全看不出是林黛玉的扮演者演的。”
点一盏灯,传一路人
即使身在病榻之上,王文娟也始终心系越剧的创作,并未减少对艺术的标准和要求,而是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王志萍回忆,为庆祝建党百年,老师在2020年末住院期间就开始为越歌《蝶恋花·答李淑一》酝酿唱腔。“今年上半年,老师在医院用反复哼唱的方式完成了主旋律创作。6月3日,我将配器的音乐发给了老师的女儿。那时候老师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但依然让她女儿将她的要求录了下来。病榻上,她说,毛泽东主席是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样一首浪漫的、充满革命豪气的诗词,并反复强调让我们尽可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内涵及毛主席的胸襟。她对创作的严谨可以细腻到每一句唱词的表达。比如‘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句,她的要求是由轻到重,加上和声、合唱,以凸显天上人间都在歌颂先烈、英雄的情怀。”
今年6月,越歌《蝶恋花·答李淑一》参加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戏歌演唱會”,上海越剧院的王派演员全部参加了这次演出。“老师这一辈子从农村到城市,成为一代宗师,她在我们心目中是‘永远的女神,永不落幕。”王志萍深情回忆。
“把心思都放到戏里,放到人物身上,演戏复杂点,做人简单点,是我在老师身边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越剧演员单仰萍如此说道。1984年夏天,当时还在桐庐越剧团的单仰萍拜王文娟为师,从此跟随老师整整37年。1986年底,她从桐庐来到上海,加入王文娟担任团长的红楼团。在这里,《红楼梦》成为她对舞台、对王派、对越剧梦想的起点。“当年,我第一次跟老师学《葬花》,老师从台步开始给我抠戏,一次又一次重来,一次又一次揣摩,老师陪我练了不知道多少次。我在艺术上的积累和成绩,无一不是在老师的守护下取得的,没有老师,就没有我在越剧艺术道路上的鲜花与坦途。”回忆往昔,她感慨地表示。
王文娟对学生后辈的殷切关怀和提携扶助,是几乎所有学生的共同体会。有一年,陈晓红排演越剧《班昭》,王文娟早早地问她要了剧本帮她把关。后来,王文娟因为身体抱恙住医院,陈晓红前去探望。“我推开观察室的门,老师抬头看见我推门进来,伸手就在枕头底下拿出《班昭》剧本,招呼我坐在身边,翻开剧本开始说戏,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捋唱腔。”阳光慢慢地透过玻璃窗斜洒在这对师生身上,温暖着病房,也温暖着陈晓红的记忆。“我怀着歉意,怀着敬意,怀着感慨,怀着感恩的心,幸福地享受这一刻。这一幅油画般的画面,从此一直深深地嵌在我的脑海之中。”陈晓红回忆。而病房中的这一幕,也成为她此后在艺术道路上执著前行的莫大激励。
在王文娟看来,越剧的希望和兴旺需要代代接力传承,所以,她即使退休后也一直致力于越剧的传承和教导,在年轻演员的教导上更是不遗余力,希望能把自己对越剧艺术的理解和经验传授给后人。90岁高龄登台“千里共婵娟”专场演出的前夕,她还认真观看彩排、打磨细节,与后辈说戏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在上海越剧院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纪录片”项目,排练前一晚,90多岁的她在家手写《孟丽君》的台词,复印了6份带给学生。一遍一遍示范,一遍一遍纠正。演得不够酣畅,她索性换上运动鞋继续做动作,吓得一群学生们赶紧上去扶住她,生怕她有什么闪失。
20多年前,当青年演员忻雅琴第一次看到徐玉兰和王文娟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时,“心里好像被一盏明灯点亮了一样激动”。后来成为越剧演员的她,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试图寻找传统越剧与现代艺术、现代观众之间的结合点。2017年,当忻雅琴尝试出演沉浸式小剧场越剧《再生·缘》再塑孟丽君形象时,王文娟不顾高龄亲自给忻雅琴辅导,亲笔书写批注,分析人物,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精神。“王老师还告诉我,表演要一层一层地想下去,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音容宛在,而伊人已逝。对越剧艺术的孜孜以求,为人为艺的真诚执著,不遗余力倾心相授的言传身教……所有这些,在弟子和友人们的回忆里熠熠生辉,显得弥足珍贵。“老师对学生的每一步路都牵挂在心,希望后辈能早日在舞台上赶超前辈,我用实际行动向老师学习,传承王派艺术,倾注所有心血,让学生们尽快成长起来。”王志萍表示。
“老师是带着美好、带着精彩走完这一生的艺术道路。点点滴滴、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句话,就是能成为老师的学生,是一生的幸福。我们会继承好老师的艺术、老师的品行,把王派艺术继承好,发扬好。”单仰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