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斌,国光梅,朱海燕,李 珂,严艳芳,李立郎,潘卫东,杨小生,王 瑜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14)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冠肺炎已迅速蔓延并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1]。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明确指出,中药注射剂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对防治新冠肺炎具有一定功效[2-3]。中药民族药传统产业因分布广泛、产量较多、毒副作用较小等优点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自然资源条件丰富,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4]。积极发展大健康中医药产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选择[4]。科学研究中特色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重大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方案条例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证。然而,相比于其他产业领域来讲,中药民族药基础性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从基础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移转化路途艰难又崎岖。以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为例(下称天产室)以聚焦国家大健康医药战略的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开展区域性特色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现代特色中药民族药物发现和发展阶段的“资源-质量-化学-药理-药物创新”综合性研究体系。文章对该科研机构“十三五”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征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所承担的项目大多为基础性研究项目,研究周期一般较长。“十三五”期间,天产室针对喀斯特地区特色民族医药若干基础问题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市级项目133项,横向项目38项,项目总经费10443万元。由图1可以看出,2018年因获批一个国家级喀斯特项目该年项目经费较其他年大幅上涨。2020年国家级项目总数有所下滑,然而横向项目数量逐渐增长,项目承担总数量逐年递增明显,这也表明近几年天产室在逐渐重视横向科技的合作研究。
天产室围绕贵州大健康产业和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图2所示,2016-2020年,发表中药民族药相关研究性论文44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3篇。SCI发表数量逐年递增。五年累计共申请各类专利95件,授权专利53件,专利授权通过率55.8 %,2020年专利授权通过率最大,达87.5 %。相比上一年,2019年文章增长率较专利授权率要大。
图2 2016-2020年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数
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按照科研单位分类管理规定隶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技术基础研究类型[5],承担的课题多以基础类研究为主,应用类研究较少,科技成果也往往表现为非物化产品,因而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效率较低、周期较长,转化过程需具备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另外,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要实现落地于临床,最后真正服务于患者,因此要更多地考量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患者能否负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较其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来说,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容易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基于专利技术交易进行技术商业化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常见的方式之一[6]。
在出台的《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黔院天化通[2019]4号)中明确70%的转让收益分配给完成该技术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5%分配给该团队依托的二级部门后,大幅提升了科技人员对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要以专利技术转让为主,多渠道与多家企业展开技术合作。2016-2020年,自行转让相关科技成果5项,转化收益150万元(见图3)。然而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实践仍然表现不佳,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率不足10%。
图3 2016-2020年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及转化金额
目前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系列机制体制障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设置不够完善,科研院所一般未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开发处是科研管理的领导部门,仅从事项目合同管理、转化信息收集发布、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服务、国际合作、宣传等工作,职能作用有限。不健全的科技管理机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院所科研效率的提高。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分配机制不完善,现行的科研评价和奖励体系主要瞄准论文、专著、奖励等,结题方式主要限定在论文的产出和成果的鉴定上,而对成果是否转化、实用价值、二次开发等没有考核评价,严重影响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存在重基础研究、轻实际生产应用的问题。科学基础研究不比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大多局限在实验室或小试,基础研究周期长,中试和工业化生产阶段欠缺,应用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从科技成果到样品再到商品的演变不足。科研选题多以论文、专利等为指标在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中最为普遍,获批研究项目和成果较多侧重对基础科学的贡献,往往忽视对商业价值的评估探究,致使科研与市场一般存在“两张皮”的严重问题。重项目申报而轻成果产出和管理,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7]。较多科研成果市场迎合度不高,缺乏实际推广应用的生命力。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功,专业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研院所因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定价机制繁琐,技术经理人作为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联系桥梁,必须具备与技术发明人、投资家、行业技术专家及市场分析家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既要懂技术,又要有市场运营的经验,还要懂投融资、法律,具备谈判技巧,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由于职称晋升等发展空间有限,缺乏技术经理人已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同时,特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少,科技中介服务不够完善。因不能及时、有效掌握企业需求,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与地方企业需求存在相对脱节,导致供需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能有效对接,这样使得一些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相符,这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在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8]。
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研究特色不够明显、科学研究方向散而不精、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创科研成果不多且可转化应用的成果较少、“胡子眉毛一把抓”等问题,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导致科技成果产出率低下,制约着成果转移转化率。
鉴于中药民族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研究基础薄弱、机制体制不健全、科学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相对脱节、专业转移转化技术人才及中介平台不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等突出问题,为保障中药民族药的可持续、良好发展,作者建议可采用以下措施。例如,建立健全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地方优质资源打造特色中药民族药品牌;架好中介机构桥梁积极促进三方有效融合;多方位拓宽院企合作转化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领域需要不断创新。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9]。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管理人员要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完善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坚持中药民族药的特色科学研究方向,集合优质资源,积极引进及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打造创新学术团队,强化原创性研究,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及同质化竞争。充分发挥地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民族医药等优势,开展资源和特色民族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促进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占领制高点,坚持高标准、深层次科研,把核心技术和关键理论作为创新的根本。实现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研发,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食两用产品,积极推进拳头产品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实现创新能力与成果产出的大幅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中介机构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登记、成果交流、成果推荐中选择出适合技术转化、进行产业化的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有效资源配置、项目信息交流、专利代理、协助开发等服务。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有力引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搭建区域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中介机构;鼓励科研院所和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合作,共担创新成果转化的收益和风险,推动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促进科研人员、市场和中介机构的有效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要对接产业需求,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第一时间捕捉市场需求、行业前沿,多角度、多方位从企业视角分析成果技术转化情况及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研发、科技转移中介桥梁、科技转化受体三方的协同合作[10]。为使科研成果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鼓励企业参与中药民族药的开发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等深度合作形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周期。积极多渠道多方位拓宽转化,与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打通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涉及到政治、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要发挥自身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围绕市场实际需求、依托政府,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高转化的应用力,真正让中药民族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生根,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后续发展、全国大健康产业提供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