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珠建,葛正龙,李春鸣,代苑林
(遵义医科大学:1.教务处;2.校办,贵州 遵义 563000)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其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所谓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遵循医学学科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高等医学机构,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管理和评价方法等要素组合,即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的综合[2],近年来,学校在实施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普通班、定向班和卓越医生班三个类别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系统施行了“一轴三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本文就有关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
世界医学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对全球范围内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医学教育迎头赶上,努力适应全球医学教育发展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变革。一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健康领域需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将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中去理解,更加强调多维视角关注:医学、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二是适应医学科学体系发展的需要。大健康时代的医学科学体系既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又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探寻。医学科学体系逐渐演变为从医学知识发现到健康促进的完整式链条,需要对医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再定位、再调整、再优化。三是适应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转变。整合医学时代下的医学教育强调系统整合的观念、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计划提出变革的需求,要推动岗位胜任力导向、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更加强调知识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训练,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适应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习效果为标准,课程计划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和时间。课程模式要为自主学习创造机会。教学方法要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评价要由评教向评学转变。五是适应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和课程梯度,注重人才培养能力阶梯式上升的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注重课程体系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和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对比研究和衔接。
“一轴三联”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轴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三联动:“医学科学”培养序列、“医学人文”培养序列、“医学实践”培养序列等三序列联动。具体来说:通过3个序列联动,建成人才培养的匹配矩阵,打造特色临床样本(详见图1)。通过整合、渗透和贯通等3个路径,实现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建设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岗位胜任力的转化。努力实现3个衔接:目标体系与岗位胜任力的衔接;知识体系与课程计划、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体系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衔接。
图1 “一轴三联”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图
医学课程体系的整合打破了传统授课各个学科之间的界线,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重组课程内容,避免不同学科授课内容上的重复和脱节,实现人体形态与技能的结合、正常生理机制与异常病理状态的结合。与传统“以学科为中心”教育模式相比,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整体,更容易形成形象的专业知识模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习惯[3]。
普通班和定向班——知识综合为主线。一是进行课程整合。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将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定向班将社区预防医学与健康教育内容整合为社区预防与保健课程。二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多知识点综合。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65%。三是开设基础医学PBL和临床医学PBL课程。开展基于知识整合的问题式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批判精神和知识综合能力。四是设立创新创业与科研活动的第二课堂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术讲座,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五是开设《临床技能培训》综合课程。
卓越医生班——器官系统整合为主线。横向课程整合:基础医学阶段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部分)整合为人体结构学;将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将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学实验。临床医学阶段将内科、外科部分内容整合为消化系统疾病。纵向课程整合: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强调整体医学观念,按照宏观到微观、形态到功能、正常到异常、疾病到治疗药物的认知规律,充分关注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完成4个系统的整合: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
知识整合路径以系统整合为基础,强化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渗透与重组,基础医学中有临床教育,临床阶段有基础教育,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溯基础。以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
学校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课程主导、知识渗透、实践融入”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人文课程主导。建立了必修与选修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立了涵盖思想政治模块+身心素质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等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11门课程。设立了包括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等涵盖8个课程模块的195门选修课程群,其中182门为网络课程。
人文知识渗透。一是专业教育渗透。结合学科特点,将人文精神纳入教学内容,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职业操守。学校建有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举办人文医学论坛,开办《从“仁心”到“仁术”》《基于哲学视野的中医现代化展望》等人文讲座,还为实习生开设《做有人文情怀的医学生》讲座,为学习解剖学的学生开设《尊重--人体解剖教学的伦理原则 》讲座。二是课外渗透。入学教育中融入校史校情、校风校训、校园文化与医学教育专题报告等;开展长征精神引领的“十个一”工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开放校史馆,了解办学历史文化和奋进历程;利用学校生命科学馆开展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解剖学课程中开展向“无语良师”感恩致敬活动;开展医学生宣誓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主题组建爱心医疗服务团、知行国学宣讲团、红色基因代代传实践团等团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参观博物馆和遵义会址、看望抗战老兵、爱心辅导及义务支教等活动;构建以校史文化、红色文化、医药文化为主,以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辅的校园文化景观,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熏陶。
实践环节融入。一是课内实践融入。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政类课程均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如医学伦理学课程让学生书写《病人访谈录》;在医患关系教学中开展情景模拟,在职业精神教育时,带学生给已故专家、学者扫墓;思政课程建立播州区平正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播州区龙坑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思政类课程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二是专业实践融入。入院、入科实习岗前培训中,均将人文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培训。在早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现实教育和榜样教育,高度重视临床教师所起的言传身教、人格熏陶的作用,引导医学生人文精神内化、文化践行自觉。
根据医学教育规律、医学生人才成长和认知规律,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目标,建立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临床思维训练和临床技能操作为重点,全程贯通、阶梯渐进式的医学实践培养体系(详见图2)。
感性认知阶段:入学第一年,安排学生进行医学生宣誓活动、生命科学馆参观活动等;暑期安排学生到家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认知进阶阶段:第二年开设基础医学阶段课程实验教学,为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实验教学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立实验项目,分层培养、渐进式提升。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同时在基础阶段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在以临床案例,巩固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对接临床问题,形成认知进阶。
思维形成阶段:开展课间见习,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强化三基培养。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技能操作,缩短临床适应期。毕业实习教学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床旁教学为主,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座及临床技能操作等临床活动训练临床思维,并实施Mini-cex、DOPS、SOAP等形成性评价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提法已逐渐成为权威性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3]。学校坚持“教研与教学共融,教改与学改互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注重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培养,注重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理论教学倡导讨论式、问题式教学,实验教学倡导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倡导情景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讲授法与PBL、CBL、PAL及TBL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倡导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努力推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的转变。理论教学推行“大班讲授、小班讨论、课外跟进”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大学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功能。临床教学以床旁教学为主,强调在真实医疗环境下进行,以模拟仿真教学手段和SP病人教学为补充,强调临床情景体验;开展临床实习互助学习活动。
图2 “实践贯通路径”医学实践培养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整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主体仍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为主,基础、临床实习分段式教育培养模式[5]。在第三代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浪潮下,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自2008年起,已施行10余年,期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努力回归精英教育的本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努力,正是基于契合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对标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的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与尝试,希望为其他医学院校提供可参考的方法与路径。医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在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体制配套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完善,推动学校医学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邵珠建:提出论文构思及撰写论文;李春鸣、葛正龙:总体把关,审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