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边疆民族语广播电视建设的思考

2021-10-13 17:13白建美香莎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西双版纳广播电台

白建美 香莎婉

广播电视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信息传播渠道,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民语广播电视是为了解决边疆各族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而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它更能准确、快捷地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防进一步巩固。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并没有改变,对我州边境地区的外来文化渗透攻势越来越强。由此可见,加强我州民族语广播电视建设,不仅是让我州的少数民族群众看好电视、听好广播,享受到改革开入的成果,而县还是一项维护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

一、民族语广播电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

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78年4月14日,到目前为止,全台2个频道(FM98.9兆赫、FM107兆赫和FM92.9兆赫、FM106兆赫),全天用汉语普通话和傣语、哈尼语两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各类节目合计达28小时,并在全省州市广播电台中较早实现了调频和网络传输。2005年开始连续对广播节目进行适应时代步伐和群众日趋多元化要求的改版,使广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听众的普遍称赞。

多年来,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民语频率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听众,服务边疆农村听众为主,傣语和哈尼语广播都开设了民语新闻、民语访谈、民语文艺、民语科技等深受少数民族听众喜爱的节目。在发展中,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还影响到了毗邻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多年来,民族语广播节目也深受当地傣族、哈尼族群众的喜爱。

民族语广播电视的一个共同本质,就是利用电磁波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送。这种传播方式使民族语广播电视具有了广泛性和同时性。民族语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广泛性,是指民族语广播电视可向分布在无限广阔地域的广泛的受众传送信息,比民族语电影和报纸的覆盖率高得多。民族语广播电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同步的,因而可以迅速及时地报道民族语新闻,在时效上大大领先于报纸。而广播电视与报纸在报道新闻上根本不同的一种形式是实况直播,这时,新闻不再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是在时间发生的同时进行报道。这样观众就往往带着猜测、期待、兴奋或不安等心理收看新闻,等待最后结果,从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对新闻的关心、参与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西双版纳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毗邻,和泰国相近。当地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语言相通。在州人民广播电台未建成之前,国内的广播节目信号弱,群众直接收听效果差。因此,有部分群众直接收听国外电台播发的汉语、傣语和哈尼语广播节目。这样就为国外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影响到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傣语和哈尼语广播有新闻、专题和文艺三类节目。多年来,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民语频率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听众,服务边疆农村听众为主,傣语和哈尼语广播都开设了民语新闻、民语访谈、民语文艺、民语科技等深受少数民族听众喜爱的节目。在发展中,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还影响到了毗邻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多年来,民族语广播节目也深受当地傣族、哈尼族群众的喜爱。

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传播有许多特殊情况。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群体在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上与其它地区存在许多不同,因此,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不仅要实现自身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职能。由于广播媒体具有廉价、移动方便、覆盖面广的特点,电视媒体具有视听同步、生动直观、辐射面宽等传播优势,因此,广播电视传播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占有重要的宣传地位。

随着现代新媒体的发展,民族语广播电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日趋严峻。一是对民族语广播电视的重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民族语广播电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语广播电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民族语广播电视采、编、译、播人才十分匮乏。三是自办的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和观众的娱乐性节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队伍建设

西双版纳的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语言,有的少数民族既有语言也有文字,有的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由于民族成分多、族源復杂,民族语言文字也呈现多样化形式。目前,州内各少数民族多数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有文字的民族,如傣、哈尼、拉祜、彝、苗、壮等,有的是因为本民族的文字尚未推广和普及,仅有本民族的部分群体使用。作为西双版纳州主体民族的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汉文化等的影响,懂得傣文化和使用傣文字的人越来越少,拯救傣文化和培养傣族文化人的任务日趋重要。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窗口和阵地作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事民族语新闻工作的人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实际。除了日常的新闻节目和栏目外,近年来,该台民族语译制中心还承担着电影故事片和科教片的翻译和配音任务,电视剧的翻译、配音工作也可能在2014年启动。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傣语、哈尼语编、译、播人员迫在眉睫。笔者根据20年从事傣语新闻工作的经验认为:培养高素质的傣语翻译、编辑、记者和播音员要从小抓起,傣汉双语教学是培养傣汉双语人才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州农村小学傣汉双语教学班急剧减少,双语文教学师资缺乏,原毕业的傣汉双语教学师资现在傣汉教学岗位上的仅有70人左右,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0%。而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小学毕业升初中、高中后,又脱离了双语学习的环境,仅有的一点傣语文基础也逐渐忘却了。虽然云南民族大学现在每年都招收西双版纳傣语专业的学生,但是,所需的具有专业水平、能独立承担傣语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才还是寥寥无几。所以,希望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培养更多的民族语新闻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加优越的条件。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西双版纳广播电台
融媒体时代中的广播节目主持入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及基本素养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节目编辑的创新思路分析
泼水咯
试论地方广播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特性实现“突围”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