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禹秀 李小勇 郭小泽 刘文舒 李思明 黎德兵
摘要:中华鳖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集约化发展,病害愈发频繁并造成严重损失。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来源广泛、天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中华鳖的养殖现状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及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防治及其作用机理,调节免疫机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病害;中草药;免疫
中图分类号:S966.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鳖又名甲鱼、团鱼[1]。是一类风味独特的水产养殖品种,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是优质肉类来源[2]。我国的中华鳖养殖规模较大,但随着集约化养殖发展,因养殖密度、温度与水体等发生改变,致使其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加重了疾病的防治难度,严重影响了中华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草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是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其具有营养性和药物性且毒副作用小,逐渐作为了添加剂或渔药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华鳖养殖情况,常见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疾病以及在中草药应用在中华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中华鳖养殖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中华鳖人工养殖,由池塘小规模零散养殖[3][4]转为集约化的温室与池塘精养的模式[5]。随着养殖业发展,形成采光大棚养殖、大水面养殖如用网箱拦网、温室-外塘搭配养殖、种养结合等多种养殖模式[6][7]。我国中华鳖产量由1993年的390吨增长到2019年的32.5万吨(见图1),证实了我国中华鳖养殖业的飞速发展[8][9]。
中华鳖养殖规模飞速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10]。如走私或使用劣质种苗的现象[11],使本土鳖种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也使得本地少见的中华鳖病害也因此时有发生;其次,中华鳖的养殖模式也使其患病几率大幅提升。我国每年因中华鳖的病害带来数量损失就有20多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近30亿元,病害的频发极大影响了养殖业发展。虽然抗生素等化学渔药能防控病害,但在养殖生产中的药物使用具有很强的主观性[12]。养殖者盲目且过量用药[13],不仅导致细菌等的耐药性增强,而且会在水产品中残留,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会在污染养殖水体环境。因此,绿色生态的病害防治方法成为中华鳖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中华鳖常见病害
近些年,对鳖病的研究虽愈发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总体来看仍然较少,有许多鳖病的病原,目前没有准确的定论,使得鳖病的研究难度较大。并且鳖病多数潜伏期长、病程长、易出现并发症,难以治疗[14]。近些年通过对鳖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发现,鳖病存在一病多症、一症多病的情况,这无疑再次加大了鳖病研究、防治等方面的难度。目前对中华鳖的常见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寄生虫病较为少见。
2.1 细菌性鳖病
中华鳖较常见的疾病,多是细菌性病原引起的,细菌性鳖病也是鳖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目前在鳖病方面,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与探索也可以算是较为深入。常见的引起鳖病的病原菌有气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引发的中华鳖病有白底板病、腐皮病、白斑病、疖疮病、腮腺炎病等,如表1所示。
研究认为常见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且相同病菌也会出现症状和危害程度不同的鳖病的情况。例如嗜水气单胞菌能引起白底板病、疖疮病等多数鳖病[16]-[18];温和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等感染也会导致疖疮病、腐皮病[19][20];迟缓爱德华菌感染会导致白底板病[21];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鳃腺炎病等的报道。常见的鳖病如白底板病,危害幼、成、亲鳖,全年易感,死亡率在30%以上;疖疮病与腐皮病则多出现于5月~9月,危害各阶段中华鳖,病死率较高;红脖子病多危害成鳖与亲鳖,病死率在20%以上[14]、[22]-[24]等。再加上常有出现多种病菌混合、继发感染等情况[15],细菌性疾病是中华鳖病中危害较大的一类病,给中华鳖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
2.2 病毒性鳖病
中华鳖养殖中,疾病易发仅次于细菌性鳖病的便是病毒性病原导致的鳖病,但中华鳖病毒病爆发迅速、死亡率高,其危害不逊于细菌性鳖病。我国在中华鳖病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并且病毒的分离、鉴定、培养均较难于细菌[25]。目前的病毒性鳖病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报道的有虹彩病毒、中华鳖病毒、疱疹病毒等。
中华鳖虹彩病毒是一种具有正二十面体衣壳结构细胞质型的双链DNA病毒。其衣壳存在的高度保守的基因,可用于设计检测虹彩病毒[26]、[27]。病鳖感染该病毒会出现呼吸困难,肝脾坏死等。陈在贤[28]等就从患病中华鳖中分离到一种直径120~160 nm的虹彩病毒。中华鳖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球状病毒,张奇正等曾结合电镜及对多种细胞感染,最终命名为中华鳖病毒(TSV)[29]。疱疹病毒是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能导致常见鱼类、蛙、鳖等水产养殖动物感染[30]。胡嗣基[31]研究表明疱疹病毒能导致龟鳖患上呼吸道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3 真菌性鳖病
中华鳖一般较常见的真菌性疾病为水霉病与白斑病,在发病后也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危害中华鳖健康。水霉病亦称肤霉病、白毛病[32]、[33],为水霉科水霉属和绵霉属的腐生性水生真菌類引起的,危害各阶段的中华鳖,该病全年均有发生。白斑病也称毛霉病,对稚、幼鳖危害较大,病死率可达90%以上,于每年4月~6月易感[14]、[34],病原是毛霉科、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
2.4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包括钟形虫病、水蛭病、血簇虫病等,较常见的为钟形虫病[35]-[37]。中华鳖的体表受损会加大感染几率,并会继发感染如白底板病、腐皮病等高病死率疾病。在中华鳖各生长阶段均能发病。
3 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的防治进展
3.1 中草药在细菌性鳖病方面的应用
众多研究发现,中草药中含有的生物碱、黄酮等物质[38]能显著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39]。中草药以抑制病原菌生长或杀死病原[40]-[44]的方式达到抑菌效果。如阻碍其蛋白质合成、影响生物膜稳定性;抑制细菌的RNA、DNA生成;中和细菌毒素,改善毒血症状等。
中草药在抑菌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多,以其广谱抗菌性而广受认可。通过体外药敏试验等方式,测得许多中草药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赵明军等[45]表明黄芩等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病原弧菌等有抑制和清除作用。郭秀平[46]表明黄芩、地榆、夏枯草、诃子、赤芍、牡丹皮等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试验,其抑菌圈直径>10 mm,地榆、夏枯草的最小杀菌浓度可达7.81 mg/mL;陈超然[47]试验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的稚鳖投喂甘草素死亡率显著降低;吴德峰[48]试验表明,由黄芩、大黄等中草药配置的方剂治疗鳖病效果明显,且对比抗菌素治疗虽然见效较慢但后续感染疫病的几率较低,鳖池添加中草药的预防效果也较显著。中草药与能较快产生耐药性、有药物残留,还会污染环境的抗生素相比,效果显著,优势明显,也更加符合我国健康、无污染的养殖需要。
3.2 中草药在病毒性鳖病方面的应用
中草药也可作为抗病毒药物来使用,作用效果显著[52]。中草药对病毒的抑杀方式主要体现为直接杀死体内病毒或阻断病毒的生物吸附、复制、增殖等过程[50][51]。目前,关于中草药对中华鳖病毒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3 中草药的免疫增强作用
中草药在机体免疫上有较好效果,能通过作用于淋巴、脾脏等免疫器官,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添加中草药也能促进机体的吞噬细胞、白细胞等,显著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且许多中草药还可提升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其能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力。
中草药中的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对水产动物的胸腺等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的数量、溶菌酶等均有促进作用,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周显青[53]试验证实,黄芪对中华鳖血细胞吞噬率、溶菌活力促进作用明显,并能对酸应激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保护作用。吴德峰[54]表明,黄芪、白术、党参等中草药能提升淋巴母细胞的转化,提高体液、细胞免疫,并认为其通过调动全身的免疫系统进而表现很好的全身效果。肖明松[55]的研究表明2%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在甲鱼试验中显著提升血清白蛋白的含量。陈超然[56]试验证实在稚鳖饵料添加甘草素提高了免疫应答水平。张耀红[57]也表明黄芪、甘草等的复方中草药对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效果显著提高鳖体的免疫能力,且对脏器等无不良影响。李建良[58]研究证明,中草药可增加龟鳖体液免疫功能中的γ-球蛋白的含量,并表明中草药的添加使得鳖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吴斌[59]研究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幼鳖营养免疫的影响,发现能显著降低的血清尿素氮水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提高血清总蛋白,促进对饲料蛋白质的吸收与利用。杨移斌[60]研究表明黄芪多糖的中华鳖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活力均有提高,增强了中华鳖的免疫能力。张兆华[61]等选用板蓝根、连翘等中草药对温室幼鳖拌饲163天均未出现疫病。通过各研究报道均证实中草药的添加能从免疫相关的器官、蛋白、酶类等多方面,在远小于抗生素的危害下,达到较好的疫病预防效果,增强机体免疫性能。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中华鳖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病害防治愈发重要。目前,关于中华鳖病害防治方面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方面几乎未见报道。同时,一些中华鳖疾病的致病菌及致病机理仍不清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其次在疾病防控方面,病菌耐药性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禁用,推动着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中草药可促生长也可做药物,毒副作用小,但在疾病防治方面仍存在药物选择及配伍比例杂乱的情况。因此,后续可以在中华鳖病原菌的确定、中草药对中华鳖疾病防治、中草药提取物或组方在中华鳖病害防治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健康绿色养殖,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推动中华鳖乃至水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鸿. 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福建水产科技,1982(01):37-41+49.
[2]王道尊,汤峥嵘,谭玉钧. 中华鳖生化组成的分析──Ⅰ. 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及肌肉脂肪酸的组成[J]. 水生生物学报,1997(04):299-302+304-305.
[3]戈阳,赵永锋,蒋高中. 我国鳖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5):411-414.
[4]叶华慧,章艳,骆天勇. 浅析浙江省中华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华东森林经理,2006(02):82-86.
[5]康格平,檀英桃. 平山县中华鳖养殖状况分析[J]. 河北渔业,2014(01):19.
[6]沈凤明. 浅谈嘉兴市中华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2016(01):155-156.
[7]方春林,王伟萍,吴金和,等. 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經济效益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20(02):69-70.
[8]沈雪达,张勤国,朱伟伟. 我国中华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2006(01):48.
[9]曹爱玲,童兰英,曾若雪. 浙江省中华鳖出口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04):208-210.
[10]汤瑜瑛,杨丽丽,杨卫明. 中华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与展望[J]. 渔业致富指南,2014(22):20-24.
[11]周贵谭. 对我国中华鳖养殖产业的思考[J]. 科学养鱼,2010(07):1-3.
[12]杨先乐,郑宗林. 我国渔药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04):374-380.
[13]赵长志. 浅析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危害及对策[J]. 吉林畜牧兽医,2005(08):53.
[14]杨先乐,贺路,柯福恩. 鳖病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水产科学,1995(04):78-85.
[15]方伟,杨移斌. 中华鳖主要病害及其防控措施[J]. 海洋与渔业,2016(06):78-79.
[16]巫一安. 鳖类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J]. 渔业致富指南,2019(10):48-49.
[17]曾丹,钟蕾,罗方兴,等. 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致病菌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04):74-78.
[18]吴惠仙,王淑霞,李行先,等.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J]. 东海海洋,1998(04):41-47.
[19]邓时铭,刘丽,褚武英,等. 中华鳖疥疮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9(05):660-665.
[20]王江伟. 中华鳖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学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19.
[21]朱凝瑜,曹飞飞,郑晓叶,等. 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04):65-71.
[22]熊燕,艾莎,宋建宇,等. 鳖常见疾病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21(03):197-199.
[23]汪建国.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鳖病、龟病(二)[J]. 渔业致富指南,2016(23):65-67.
[24]张彩凤. 中华鳖常见疾病及其综合防控[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01):89-90.
[25]桂朗,张奇亚.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J]. 水产学报,2019,43(01):168-187.
[26]朱春华,刘荭,刘晓东,等. 中华鳖虹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J]. 水产学报,2009,33(05):840-846.
[27]王广军. 虹彩病毒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03):74-78.
[28]江育林,陈在贤,郑坚川. 甲鱼虹彩病毒的分离和鉴定[J]. 深圳特区科技,1999(05):62.
[29]张奇正,李正秋,胡峻. 中华鳖病毒的血清学检测[J]. 水生生物学报,2000(04):356-361.
[30]张奇亚,桂建芳. 水产动物的病毒基因组及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12):1236-1252.
[31]胡嗣基. 用盐酸吗啉脒胍防治甲鱼疱疹病[J]. 水产科技情报,1995(01):21-22.
[32]白二元. 中华鳖水霉病的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2018(07):57-58.
[33]王兴仿,韩晓,王玉群. 水霉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方法[J]. 科学养鱼,2015(03):88.
[34]刘基正. 中华鳖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2012(24):65-66.
[35]毛烁君,斯广杰,任晓金,等. 一株多重耐药中华鳖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J]. 淡水渔业,2015,45(02):102-106.
[36]叶普仁. 鳖钟形虫病的辨别和治疗[J]. 中国水产,1995(12):27.
[37]周小平. 鳖钟形虫病的治疗研究[J]. 渔业致富指南,1998(14):29.
[38]黄发斌,黄廷政,黄朝邦.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2016(15):113.
[39]唐建勛.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中草药应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52-54.
[40]石超峰,殷中琼,魏琴,等. 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13,44(05):796-801.
[41]曹鹏,张紫薇,李滢,等. 异喹啉类生物碱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4):2600-2606. 0
[42]王意,张博涵,陆一鸣,等. 黄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活性和机制的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37(06):73-78+104.
[43]杨宏亮,黄珂,田珩,等. 大黄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J]. 水产科学,2016,35(04):446-452.
[44]石国军.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J]. 渔业致富指南,2017(16):51-52.
[45]赵明军,张洪玉,周状.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药效学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8010-8015+8036.
[46]郭秀平,何有根,林明辉,等. 4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0):125-127.
[47]陈超然,陈晓辉,陈昌福. 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06):577-580.
[48]吴德峰,林树根,王寿昆,等. 凉血解毒散对鳖红脖子病的临床治疗[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02):224-228.
[49]喻运珍,艾桃山,张萍香,等. 嗜水气单胞菌对4种中草药和4种抗生素耐药性的比较研究[J]. 内陆水产,1999(05):5-6.
[50]王海华. 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兽医学杂志,2004(04):37-41.
[51]王雅丽,王语同,吴丛迪,等.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上)[J]. 科学养鱼,2020(06):46-47.
[52]赵晶晶. 中草药对点带石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D]. 天津农学院,2012.
[53]周显青,牛翠娟,孙儒泳. 黄芪对中华鳖免疫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2003(01):110-112.
[54]吴德峰,邱剑泰,林树根,等.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高鳖的生产性能的试验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04):302-305.
[55]肖明松,汪寅浩,王港,等. 中草药添加剂对甲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04):1-5.
[56]陈超然,陈晓辉,陈昌福. 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06):577-580.
[57]张耀红,袁春营,杨方辉,等. 中草药添加剂对中华鳖机体免疫力的影响[J]. 河北渔业,2008(01):20-22.
[58]李建良. 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中华鳖抗病力的影响[J]. 湖南農业科学,2000(04):41-43.
[59]吴斌,方春林,张志红,等.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营养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19(17):89-92.
[60]杨移斌,艾晓辉,宋怿,等.黄芪多糖对中华鳖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04):58-64
[61]张兆华.开发中草药甲鱼饲料添加剂系列配方机理的研究[J].饲料研究,199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