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新三板改革的题中之意。自2013年正式揭牌运营以来,新三板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平台。但在早期,由于挂牌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和投资门槛过高等原因,新三板的流动性较低,未能很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自2019年一系列改革举措之后,如降低投资者资金门槛(基础层从500万元降到200万元,创新层降至150万元,精选层降至100万元)、正式设立精选层等,新三板秩序得以重建。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可从就业、产出或税收等多个视角去论证,但笔者更想强调其在制造强国、“卡脖子”技术攻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这又可以从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的关系中窥见一斑。“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培育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800家正在或曾经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被纳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在今年7月19日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有213家为新三板挂牌公司,還有211家曾经在新三板挂牌。从目标与现状比较看,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任重道远,新三板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前景可期。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是新三板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整体上抬升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定位,也更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竞争性市场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分配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基本要义。这种静态效率只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稳态,而非常态。常态是非稳态,是向稳态无限趋近,阶段性反复,而后又再次趋近的过程。经济增长就是在这种波浪式的非稳态中实现的。自由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的机制是:竞争导致的利润被平均化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
当下,中国正在掀起一轮“反垄断”的监管热潮。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多是从垄断不利于创新的角度去谈的。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获取部分垄断势力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能,也是创新成功的奖赏。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和“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到来,规模越来越成为企业垄断势力的来源。这不仅可能降低在位企业自发创新的内在动力,还将阻碍竞争者的创新,无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关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大企业更有助于创新还是小企业更有助于创新的问题,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创新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有着各自分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创新的“多样性红利”,也共同受益于这种红利。所以,反垄断不能陷入反对大企业的怪圈。大企业的高利润如果是更富于和更善于创新的结果,就具有一定合理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也都是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市占率均较高。反垄断监管应更多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准入,而非经济绩效这些基本面信息。高利润、高研发投入、高劳动报酬是一个良性循环。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将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为“隐形冠军”,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形成掎角之势,助力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