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主动回应高校网络舆情

2021-10-13 21:35赵仁青黄志斌
人民论坛 2021年27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课抗疫

赵仁青 黄志斌

【关键词】思政课 高校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不仅带来了现实世界的震荡,也时常给网络世界带来影响。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占比较大、传播信息较为活跃的人群。众口发声、众说纷纭的复杂网络舆论生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会造成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等通过互联网发布并经广泛传播形成的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各种意见和声音。网上关于疫情的信息往往会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积极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预防和消解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强基固本、价值引领的灵魂课程,需要积极作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网络舆情的三个特点

第一,传播内容上,疫情是高校网络舆情中的高频词汇。任何舆情或思潮都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都产生于当前社会的重大问题中。新冠肺炎疫情与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疫情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后往往引起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更擅长、也更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疫情极大地增添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群体普遍受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心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被激发。同时,疫情也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与焦虑,海外国家疫情控制的不理想,疫情给就业升学可能带来的困难等,也使他们精神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密切关注疫情进展、互动交流、调试心情,以此寻求并构建安全感。

第二,传播方式上,交叉影响是高校网络舆情的表现样态。一是表现为高校网络舆情平台之间的交叉传播。娴熟的技术、充沛的精力、较多的时间保障了大学生能够在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多样化网络平台之间自由切换,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平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疫情热点进行追踪、对疫情时事进行评论、对不同观点进行争鸣,他们还会将不同平台看到的疫情信息进行传播,积极助推网络舆情的向外扩展。二是表现为线上舆情与线下舆情的交叉。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敏感、好奇、热心等特点,他们在餐前饭后的谈论、睡前醒后的吐槽、网上的灌水跟帖、视频文字图片的发布、微信朋友圈的记录与点赞中,使以疫情为内容的舆情线上线下发生交叉。三是表现为疫情舆情与其他舆情的交叉影响。疫情能够持续成为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热度居高不下,也与疫情与大学生关注的其他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传播效果上,喜忧参半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演绎结果。一方面,高校網络舆情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疫情发生以来,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实干作为的担当精神,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防疫人员不怕牺牲、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中华民族亲邻睦邻、命运与共等由伟大的抗疫实践淬炼和砥砺的社会正能量,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形成的高热度舆情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效增进其政治认同。网络舆情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一致,可以巩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另一方面,某些负面消极的高校网络舆情可能危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抗疫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各类问题,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敌对思潮,可能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一定的价值困惑和思想冲击。对此,我们要分清类型,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戒备。

思政课回应高校网络舆情的必要性

首先,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目标是其回应高校网络舆情的实践缘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具体的,立何种德行、树何种人才都根植于现实国情民意与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将个人的人生志向、个体的价值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契合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虚拟环境的同时,也为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和挑战。网络空间是大学生现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延伸,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的陈列馆、问题的集散地,有时天高云淡、生机勃勃,有时乌云密布、泥沙俱下。目标对接现实,思政课设置源自于国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要积极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现实挑战。

其次,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是其回应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缘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任务都需要通过思政课的实施予以重点落实,因此,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导向十分鲜明。高校青年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有余、理性判断不足、好奇心理强烈、防范意识薄弱、与互联网关系亲密等特点,这些特点容易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制造消极的网络舆情。思政课要守好门、把好关,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回击渗透攻击,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最后,思政课的人文情怀特点是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心理缘由。疫情带来的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生命悄然逝去等问题,使得每一个个体被迫卷入其中。扑面而来的网络疫情负面信息助推了大学生群体性焦虑、忧伤、恐惧、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和蔓延,不利于他们的精神健康和心智健全。思政课是一门讲情怀有温度的课程,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心里装着学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本前提。关爱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生活学习,就是要捕捉他们的思想波动、情绪变化、心理诉求,就是要走近他们这个群体、走进他们的内心、共情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共享他们成熟后的快乐。思政课要饱含人文情怀,直面疫情背景下高校消极网络舆情导致的学生群体性心理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事变迁、生离死别、顺境逆境,增强学生心理抗压抗挫的自我调适能力,积极介入高校消极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课抗疫
“画”说抗疫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团结抗疫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