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破坏对减贫的影响

2021-10-13 09:43蒋舒娜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减贫政策

蒋舒娜

摘 要:在普适化的政策和技术改进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进入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短期内可能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撬动点,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外来产业的进入导致人力物力重新洗牌分配,使得本土产业因资本缩减出现萎缩,而由于不适宜的自然禀赋,外来产业呈现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使得地区的贫困状况得以改善,难以形成内生发展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背道而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减贫;资源;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15

0 引言

输血式的扶贫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使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拉动贫困地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脱贫人口缺乏可持续生计资本,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减贫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建立贫困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内生发展机制是关键。

1 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生物多样性和减贫研究主要有几种观点,郭文月(2019)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具有正相关性,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但促进机制是不可以复制的。张丽荣(2015)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可以协同发展,二者协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Mxolisi sibanda(2014)对生物多样性和减贫之间的作用做了可视化分析,从整体上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减贫有反作用。侯建新(1989)从英国农业变迁的角度分析得出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替代,导致农业内外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赖毅(2014)在政策变迁下,现代农业以单一的规模化生产取代彝族传统农业的多样性,使得不适宜彝族自然环境的农作物在彝族大规模种植,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被破坏。R.K.Rajan(2011)以印度的Vanya丝绸为例,指出适应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可以推动可持续生计的建立,从而减少贫困。Ayana angassa(2017)研究发现不合理的强行的干预导致埃塞俄比亚南部生物多样性平衡,会促使当地畜牧业的萎缩,从而加重当地牧民的贫困。综合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生物多样性以及减贫都有着各自的理论成果,但却没有将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做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合理的政策改变和普适性的技术创新推广的情况下,导致原本不适应贫困地区的产业强行进入而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情况下,外来产业出现成本高收益低的特性,缺乏核心竞争力。

2 案例分析

国外曾有学者提出Borana草原畜牧业是最可持续的牧业之一,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使得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处于平衡的状态,这种可持续的畜牧业与当地的根据其生物多样性的牧区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2.1 基于生物多样性平衡的管理方式

2.1.1 细分公共牧场

在Borana,土地主要用做牧场,而牧场又分为固定牧场和流动牧场,固定牧场指的是家庭养殖,养殖的动物一般是奶牛和小牛,而流动牧场则是指公共牧场。Borana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使得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处于平衡的状态,牧民根据当地气候的特点,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在旱季时,如果牧草短缺,那么牧民会将固定牧场内养殖的奶牛和小牛赶到流动牧场中,并将两个牧场的动物一起送到Dirre牧区中央的高原上,而在雨季时,固定牧场的会被固定在水源充足的牧区,而流动牧场则会被放置临时雨地区,并且随着降雨区域的变化而移动。这种细分牧场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小牛快速地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让母牛产奶质量更高,同时也让公牛的品质更好,在这种长期的迁移的过程中,公牛的肉质会变得更加结实,口感也会更好。

2.1.2 禁止大规模农业种植

埃塞俄比亚土地改革之前,Borana的土地除了少量的农业试验田外,大量的土地都被用于充当牧场,在1680-1688年期间,Gada Morowa Abbay当政期间,明文禁止牧民将土地用于农业种植,任何因农业破坏土地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这种制度下,牧场的牧草可以最大限度上满足大规模畜牧的要求。

2.1.3 科學焚烧

焚烧是草原上的牧民用以控制灌木和蜱虫、白蚁等害虫威胁畜牧业的成本最低的手段,灌木是非洲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木科植物,灌木的过度繁衍势必会影响到牧草的数量和质量,而蜱虫和白蚁又是牲畜的重大威胁,当然,在缺乏牧草的特大旱季时,牧民则不会焚烧。有学者调查了245个家庭,大多数家庭都采取这种焚烧的方式来保证牲畜的成长,在雨季来临之前,牧民通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牧区焚烧,这种焚烧无法与大规模的火灾相比,且在焚烧时,牧民通常会对火势进行监管,一旦发生意外则会立即灭火,大部分牧民都会采取焚烧,不同的牧区焚烧的频次也不同,而牧民表示最后一次焚烧在1968年。焚烧是牧民根据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而实施的一种手段,是牧民多年放牧历史经验的总结,科学的焚烧既没有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且又让当地的畜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2 政策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失衡

2.2.1 移民与大规模农业引入

19世纪晚期,梅纳利克二世当政,大量的移民迁到Borana,而人口的压力再加之移民大多是来自高地的农民使得Borana地区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生产对环境要求相较于灵活的放牧业要求更高,而为保障农业所需要的水资源,牧民将原本固定牧场所在的湿润地区开垦成大量的农田,进行种植。再加之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放牧业的扩大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农业种植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2.2 禁火令

Gada Gobbaa Bulee执政期间,颁布了禁火令,以法律的方式去约束当地居民的行为。基于这种情况,牧民的焚烧行为被迫停止。一方面,由于缺少焚烧,草原上的灌木丛生长迅猛,大量的灌木丛覆盖在牧场上,而灌木丛的迅猛生长引起了牧草数量和质量的衰退。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在进行田园访谈时,当地牧民口述:经过焚烧后的牧草的质量比未焚烧之前更好。另一方面,焚烧作为一种控制草原害虫增生的手段突然遏止,对畜牧业威胁最大的蜱虫和白蚁缺少有效的控制,迅速增生。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减贫政策
政策
政策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助企政策
政策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