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龙 李文翎
摘 要:利用Citespace软件,从作者、合作机构和关键词三方面分析了中国1990-2020年乡村空间研究的文献,结果表明:中国乡村空间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早期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为主,其后新农村、城乡关系等成为重点,当前的研究方向则呈现多元化;政府政策对乡村空间研究有重要导向作用;参与乡村空间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建筑与规划学领域,其集中度高但合作關系弱;乡村空间的物质层面分析比较充分但社会文化层面仍较缺乏。因此,今后对乡村空间的研究需要将政府政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城乡融合的视角推动乡村转型与重构,强化乡村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并构建乡村空间多维体系。
关键词: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01
0 引言
乡村空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乡村空间研究可以为乡村地域认知和乡村问题识别提供空间视角和空间思维。在当代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持续外流,导致乡村日益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乡村面临日益破败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鼓励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建设等方式来支持乡村地区发展。然而,要破解“三农”困境、实现乡村振兴,还必须将复杂的城乡关系、区域差异和乡村内部矛盾纳入乡村问题的研究中,而“空间”则是乡村问题纾解的突破点。因此,需要对乡村空间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呈现其发展特点、知识演进脉络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当前乡村发展现状,对今后乡村空间研究的关注重点进行展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是当前中国学术文献收录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平台。在对研究样本的筛选方面,以“乡村空间”或“农村空间”为检索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文献收集的时间周期设定为1990-2020年,收集时间为2020年9月26日。检索后共获得3012篇相关文献,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书评等非学术性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强的文献,最终共获得2362条有效数据。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在工具选择上,以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 V软件作为乡村空间研究的文献分析工具。该软件提供合作网络分析、共现网络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并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述、挖掘和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轨迹和集聚状况。在对中国乡村空间的文献分析中,主要选取了笔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三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2 中国乡村空间文献特征与研究进展
2.1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1990-2020年乡村空间研究的文献的整理(见图1),发现2007年以前,论文数量较少,其后则出现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导向,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其后学界开始加强对乡村地区的关注和乡村空间的研究。2013年前后,政府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学界对乡村地区的研究更加深入。据此可以将中国乡村空间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2006年为早期探索阶段;2007-2012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为快速发展阶段。
2.2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的核心作者分析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参与乡村空间研究的学者持续增多,其中以乡村空间为主要研究方向并深入探索的学者逐渐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见图1)。他们主要来自两大领域:一是具有地理学背景的乡村空间研究者;二是建筑学与规划学领域的学者。首先,南京师大张小林教授是较早期关注了乡村工业化和乡村性,同时在乡村聚落与乡村空间等方面研究较多。另外,中科院龙花楼研究员侧重以土地整治为基础的乡村空心化、空间转型与重构、城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西南大学王成教授的研究主线是构建和完善乡村生产空间的理论框架和分析体系。其次,浙江大学王竹教授的研究以居住空间和聚落空间、开放空间和休闲空间等为重点;苏州科技学院的王勇、李广斌共同合作的论文较多,其研究集中在乡村公共空间、居住空间和尺度空间重构等方面,同时关注乡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2.3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在近三十年乡村空间研究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院校和机构,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最多(见图3)。首先,从事乡村空间研究的核心机构以长江三角洲最为集中,客观反映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较早开展乡村工业化的区域,其乡村空间研究具有重要代表性和应用价值。其次,在合作关系上,仅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形成了简单的且有地域性的合作网络,南京师大主要与长三角的院校合作,中科院则与其相关单位及北京院校联系密切。最后,从研究机构的学科属性上看,具有地理学、建筑学与规划学背景的科研单位数量最多、学术成果最丰富,同时旅游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深度参与其中,表明中国乡村研究正吸引着多学科背景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4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的知识演进特点
在研究时段内,通过对发文量和关键词出现频度进行汇总(见图3、图4),能够有效追踪学者对乡村空间研究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展现其历史发展路径和知识演进脉络。
在早期探索阶段(1990-2006年),乡村聚落空间是研究重点。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包含聚落的区位选址与空间分布、聚落规模与空间形态,以及聚落类型和空间体系构成等方面。在初步发展阶段(2007-2012年),逐渐呈现出由物质空间向社会文化方向转变的趋势,其研究主题从乡村聚落空间过渡到新农村建设、城乡空间关系、公共空间、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在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其研究内容和方向更加多元化。在乡村空心化方面,中国学者系统分析乡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和演变机制,并提出以土地整治为核心的乡村转型与重构对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上,比较清晰地定义生活空间概念,并区分中国与西方乡村生活空间演变的差异。在乡村多维空间的探究上,将乡村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强调推动乡村空间重构需要从多维视角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