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高校美育教学探讨

2021-10-13 02:28
工业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科美育美的

曹润青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一、美与美育的本体思考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探讨了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最终也没能寻得美的本质。实际上这一问题在两千年的探索中始终未能得到一个共识性的结论。由此,现代美学的思路转而寻求人们认为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探究美感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人们不再执着于寻找某一种决定美的物质或元素,转而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广阔的视角来研究美。美育作为一种对美的“特殊”研究,也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美学新编》中指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活动,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二者兼而有之”1。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美育是将美学应用于教育之中,以求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2。因此不难发现,现代美育的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变化均与美学、教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美育的理论研究中,“从属论”和“自律论”反映着人们思想的变化。美育从培养技能到服务于德育、智育,再到具有独立的方法论、目标,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嬗变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将美育置于整个社会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和推广,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时至今日,美育的功能早已不是简单的艺术技能培训,人们对现代美育的要求是能够促进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与沟通、促进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中,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第二自然”,包含着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人类审美理想;民族性的审美文化作为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人类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认知。现在许多年轻人盲目跟随所谓的时尚潮流,却恰恰缺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引导人们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也成为美育的目标之一。此外,任何个体的成长都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而产生的,个人与社会存在交互影响的作用,个人的情感既被社会所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中,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不断更新,对美的追求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亦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美育则成为连接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纽带,个体通过美育而获得自由的意志、富有美感的人生境界和美好的社会理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综合性高校的美育

科学与艺术是文明的火种,自然科学带来物质的发展,而文学、艺术等则是一个民族素养和思想的“标杆”。2016年国家提出“新工科”概念,表明了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工程教育和相关人才培养要求的转变。新工科思维要求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使命感的卓越工程人才。美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全,培养人的感性思维和审美意识,通识性美育将会起到推动新工科建设的作用。新工科建设要求统筹考虑新专业、新需求,注重创新和传统工科改造升级,更注重“工文”等交叉学科的作用。在综合类高校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美育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跨专业交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等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完善,加强“工文”之间的融合,进而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工作者”。

新文科建设要求在教育中加大文科占比,融合文理,培养新时代具有民族自信心、具备完善人格的综合人才。美育在文科建设中如同黏结剂,通过美感联通不同的学科种类。这也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美育教学应更加专业化,这个专业化不是指技能的专业化,而是由更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美育引导,特别是非艺术专业的美育课程更应如此;美育教学应当更加体系化,从具体的艺术教育到审美培养,再到感性思维的建立和人格的健全,无论在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中这都是美育教学的根本。在现阶段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融通能力将成为一个重难点,各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是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金钥匙,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为创建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3。美育在培养学生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合类高校的美育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挑战。综合类高校的美育(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除外),应具有更强的通识引导作用。综合类高校的学科建制更加全面,在科研和文理综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美育的实施非一夕之功,囿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历史发展遗留问题,综合性高校的教育往往缺乏人文教育的传统,这也导致了其美育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如美育体系的完善、学风和教师团队的文脉传承,以及美育学科的构建等。

三、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教学设计

现在,各种信息和图像资料的传播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学生几乎可以接触到他们想要的任何信息。在持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中接触到很多自己本不熟悉的东西,也因此获得了更宽泛的知识,从而对自己以往不曾了解的事物更多了一份寬容和耐心。相对的,学生也因此面临过于庞杂的信息,整合信息变得异常困难,也使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干扰。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展示形式更加多样,网络的发展使教育资源无差别的传播到更多地区。教师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被不断打破,单一不变的教学在今天已不再适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利用好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美育的实现途径就会多一些选择。

目前,主要的线上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而制作的教学视频,如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专题类视频课程,观看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二是线下课程以雨课堂等形式进行的线上转换。无论哪种形式的线上教学与线下相比,教学方式都更加灵活多样。如在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随堂问答以及弹幕沟通,更便利的获得即时的教学反馈;慕课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灵活学习,同时还能在课程时间段内反复观看。教师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例如MOOC+SPOC模式。以线上的教学方式开展美育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但是也要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目前看来,理论知识性的学习,线上似乎更具优势,而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的收效仍不能令人满意。线上线下的教学就如同电影和现场话剧,一种是经过精心打磨展现出的最佳效果,另一种则是极具临场震撼力的真实感,两种途径均能带给观看者以美的享受,二者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不失为观者获得更佳体验的一种选择。

四、美育工作思考

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整体氛围与文科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鼓励学生多与本专业之外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更多的人和事,拓展自己的思维是高校美育教学的内容之一。注重让学生在创作之前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通过资料研究和全过程创作练习培养学生对艺术问题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去了解音乐、舞蹈等其他相近专业,用已掌握的知识尝试读懂其他的艺术形式是美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清华大学《艺术的启示》这一通识课,为美育工作者展现了非艺术专业学生观察和表现世界时的那种专注,不仅具有触动性,更带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指导性。这些非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令人感到“意外”的作品,主要源于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观察方式,找到了将自己所想、所感与艺术进行融合的途径。相信这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再看到与以往相同的一草一木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灵触动,看到自己原本不曾理解的艺术作品也会多一份思考,美育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就显现出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教学的侧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通常,教育的成效往往不会完全显现在当下,今天培养的学生很可能成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美育教学在关注当下的同时更应着眼未来。教育不能一直延续以往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观念,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美育的过程在于不断的塑造,通过日积月累,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而非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在这过程中都获得了“升华”和“塑造”。因此,美育的过程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猜你喜欢
工科美育美的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