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点峰 秦满忠 王亚红 魏东星 王志栋 姚赛赛 席立峰
(中国兰州 730000 甘肃省地震局)
定点形变观测作为地球物理观测手段之一,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日常数据跟踪、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S-Y 型洞体应变仪(简称SS-Y 仪)是一种测量地壳岩体两点间水平距离相对连续变化的精密仪器,可为地震孕育过程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同时可清晰记录到固体潮变化。引起固体潮畸变的典型干扰因素有气象因素、环境荷载变化以及人为干扰(薄万举等,2007)等。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等,环境荷载变化因素有水库的冲沙与蓄水、土石开挖等,人为干扰主要有人员进出观测山洞、仪器标定和维修等。
数据跟踪分析在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跟踪分析肃南地震台2013—2017 年洞体应变观测数据时发现,2017 年6 月20 日起,肃南地震台(下文简称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数据曲线出现转折变化,23 日到30 日转折速率有所降低,之后数据逐渐恢复正常变化趋势。通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自然条件、测区环境变化、同测点其他测项数据变化等进行分析,判断该变化的可能原因,为形变监测和干扰识别与排除提供参考。
肃南台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海拔2300 m。台站地处嘉峪关断裂东段,周边主要断裂有嘉峪关断裂、榆木山断裂、昌马—俄博断裂,地质构造分布见图1。肃南台水管倾斜仪和洞体应变仪架设在观测山洞内,山洞走向NWW,进深170 m,覆盖层厚达40 m,洞室年温差0.2 ℃(雷登学等,2012)。台站观测条件优良,观测数据潮汐因子稳定,内精度高,能清晰记录固体潮变化及同震效应,多次在全国资料评比中取得名次。
图1 肃南地震台周边地质构造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Sunan Seismic Station
肃南台所在的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自1927 年开始进入强震活跃期,到1996 年底已发生5.7 级以上地震19 次,其中8 级特大地震1 次,7.0—7.5 级地震2 次(朱子政等,1997)。2000 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发生12 次5 级以上地震,包括2 次6 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03 年10 月25 日甘肃山丹MS6.1 和2016 年1 月21 日青海门源MS6.4 地震。
2017 年6 月,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出现转折上升变化,为判定该变化性质,选取2013—2017 年同期(6 月1 日—6 月29 日)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对比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2013—2017 年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观测曲线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North-South component of cave strain observations at Sunan station from 2013 to 2017
由图2 可见,与2013—2016 年同期数据曲线相比,2017 年洞体应变NS 分量观测曲线在6 月20 日开始出现转折,表现为拉伸状态,此后变化出现3 个阶段:①21 日—22 日,曲线转折上升;②23 日—24 日,数据变化逐渐平缓;③25 日起,再次出现转折上升变化,但速率有所降低,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变化趋势。
由具体数值可知,2017 年该台洞体应变NS 分量具有以下变化:20 日—23 日,日变幅为887.6×10-8;23 日—30 日,数据上升速率有所下降,日变幅为695.5×10-8。而2013—2016年同期日变幅分别为107.7×10-8、101.5×10-8、124.3×10-8、158.9×10-8。可见,2017 年数据日变幅较前4 年明显增大。
地壳形变、构造活动和干扰因素等均对形变观测产生影响。而地壳形变、构造活动产生的地球物理异常一般与多种干扰共存。干扰因素包括仪器、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其中仪器干扰有电源影响、仪器漂移等,环境干扰有降水、气压变化、施工爆破等,人为干扰有仪器标定、维修及其他人类活动等。从区域地震活动性、气象因素、台站观测环境等方面,分析2017 年6 月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数据变化,以正确识别地球物理异常和环境干扰,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收集整理祁连山地震带(36°—41°N,96°—103°E)区域内2012—2018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震级统计(图3),发现肃南台周边近期未发生5 级以上地震,表明该区近几年地震活动性不高,且肃南台周边2017 年地震活动较少。最近发生的几次地震分别是2015 年11月23 日祁连MS5.3、2016 年1 月21 日门源MS6.4 及2017 年5 月20 日民乐ML3.0 地震,均未对肃南台洞体应变产生影响。由此判定,2017 年6 月该台洞体应变NS 分量数据变化非地震异常。
图3 2012—2018 年地震活动性Fig.3 The seismic activity from 2012 to 2018
对于一个应力状态尚未达到破坏或滑动水平的岩体(断层)而言,水的进入会使其更接近破坏或滑动状态。水与岩土介质之间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复合作用,其规律包括膨胀性、冲蚀效应、长期渗压水作用的演变趋势和稳定性,降低系统稳定性(黄建国等,2002)。
一般,降雨对地形变观测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地表载荷,并会即时体现在观测数据曲线上。考虑到降雨对洞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对比分析2017年6月1日—26日肃南台降雨量(因肃南台雨量器损坏,降雨量数据来自肃南气象站记录,详见表1)变化与洞体应变NS 分量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并将温度、气压作为参考,计算得出洞体应变NS 分量与温度、气压、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225、-0.208,对比观测曲线见图4,可见气象因素对NS 分量无直接影响,但不排除间接影响。
表1 肃南2017 年6 月降雨量Table1 Sunan rainfall in June 2017
图4 2017 年6 月1 日—26 日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温度、气压、降雨量日均值变化曲线Fig.4 Variation curves of north-south component cave strain,temperature,air pressure,and daily mean rainfall at Sunan Seismic Station from June 1 to 26,2017
降雨对地壳形变的影响可以分为3 个过程:①降雨的荷载作用;②降雨下渗断层面改变其间作用力,表现为空隙压力增大,断层面剪切强度减小或者断层面间的摩擦力减小。还有学者认为,水对岩石的物理、化学作用改变了断层面间的作用力;③降雨引起地下含水层上升而导致应力调整,进而引起地壳形变(赵小茂等,2009)。据此判断,此次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出现转折可能与降雨存在间接关系。结合2013—2019 年肃南降雨数据,分析该台洞体应变NS 分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见图5,可见二者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系数为-0.004 2,相关性较小,进一步表明降雨对洞体应变观测的直接影响较小。
图5 2013—2019 年肃南地震台洞体应变NS 分量和降雨量日均值变化曲线Fig.5 Variation curves of north-south component of cave strain observation and daily mean rainfall at Sunan Seismic Station from 2013 to 2019
对肃南台供电系统、洞体应变观测系统进行检查,发现仪器工作状态正常,观测数据曲线日变明显(图6),表明该台洞体应变仪未发生故障,观测记录数据连续可靠。
图6 2017 年6 月20 日—22 日洞体应变日变曲线Fig.6 Daily cave strain curve from June 20 to 22,2017
(1)雨水渗漏点排查。对肃南台洞体应变观测山洞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山洞一侧有直径约2 m、进深约10 m 的涵洞,朝向观测山洞,涵洞上方雨水冲刷痕迹明显,涵洞内砂岩潮湿,有雨水流入痕迹,山洞内部因雨水大量渗漏而积水(图7),此渗漏点与洞体应变NS分量距离约1 m,与EW 分量距离约10 m(间距远,积水未对该分量产生影响)。对该渗漏点采取封堵措施,由图5 可知,此后肃南台NS 分量未再出现此转折变化。
(2)施工场地排查。对测区外部环境开展调研工作,发现2017 年3 月中旬,位于肃南台西南方向约300 m 处的肃南县红湾寺小学教学楼建设施工,场地见图7(d)所示。对比观测数据发现,该项目施工以来,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在对应时段未发生变化,结果见图8。据熊先保等(2000)、李祖宁等(2007)、郑海刚等(2017)、闫伟等(2015)关于载荷对形变监测影响的研究,与观测点测项在震前出现的异常量相比,载荷变化可忽略不计。因此,红湾寺小学施工不足以引起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2017 年6 月20 日的数据变化。
图7 测区周围考察照片(a)山洞走向示意;(b)山洞外侧涵洞;(c)山洞内壁渗水;(d)测点前红湾寺小学现场施工Fig.7 Investigation photos around the survey area
图8 2017 年3 月1 日—4 月30 日洞体应变观测曲线Fig.8 The curve of cave body strain from March 1 to April 30,2017
地球物理异常不可能仅出现在某一测点某一测项。运用附近区域内多点观测资料,可以有效识别地球物理异常和环境干扰。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测量资料所反映的震前异常往往是大面积的(路珍等,2016)。将变化分量与同槽观测的水管倾斜NS 分量进行对比,发现水管倾斜观测数据未发生异常变化,见图9。同时,与高台台重力、钻孔倾斜、钻孔应变和嘉峪关台洞体应变数据进行同期对比,发现周边观测数据未出现相同变化,见图10。
图9 同槽不同测项观测数据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data of different measurement items in the same trough
图10 区域内其他形变测项观测数据对比Fig.10 Comparison with other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data
定点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场观测的重要手段,正确识别地震异常和干扰对于监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地球物理异常与干扰往往难以区分,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对于在跟踪分析工作中发现的2017 年6 月甘肃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数据的转折变化,通过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性、气象资料及调查观测环境、对比不同测项数据等,排除施工影响和震后恢复的可能性。结合2013—2019 年当地降雨数据,与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一般降雨对其直接影响较小,只有因大量降雨而导致观测山洞严重渗水,引起测区岩土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才会出现相关变化。对渗漏点采取封堵措施,而且2018—2019 年肃南未出现大量降雨,此后洞体应变NS 分量曲线未出现转折变化,表明渗漏点封堵措施有效降低了降雨对肃南台洞体应变NS 分量观测的影响,减少了可能引起数据变化的干扰原因,从而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