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 广州510000)
文化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风尚、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高质量发展是文化馆事业前进的方向,是文化馆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实现文化馆发展的转型升级,关键要素有很多,但其中人才队伍无疑是重中之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全国共有文化馆3000余个,从业人员5万余人,2019年服务人次超过7亿人。随着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变革的深入,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专业水平,探索人才培育长效机制,优化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已成为文化馆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文化馆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队伍的规范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馆行业以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均等化、品质化,其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看,年轻化、多元化、专业化趋势明显。
一是随着十余年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持续推行,新鲜血液不断加入,队伍趋向年轻化,学历越来越“向上”。
二是由于大部制改革和行业发展资源共享趋势,文化馆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交往日渐密切,不少来自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院团、高校乃至旅游行业的人才进入了文化馆的队伍,给文化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
三是文化馆人才来源更为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外,外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政府雇员、外包服务驻场人员等等,都成为文化馆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特别是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这也促使了文化馆人在新挑战、新压力面前不断提高水平、增强本领,整体队伍素质不断迭代提升。
虽然文化馆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对于部分大中型馆来说,艺术类人才占多数,高素质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运营人才、研究人才相对较少;但对于部分小型馆来说,普通事务型人才比较多,高水平的艺术人才、管理人才都很缺乏。
二是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文化馆的主要专业是群众文化,但是这门专业缺少足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支撑,因此进入文化馆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人员,都需要一个转专业的过程,但是目前大多数文化馆都缺少机制健全的群文岗位入职培训、专业培训,从业人员从原有专业向群文专业转换普遍较慢。
三是发展后劲不足,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如管理理念和职称评价体系落后带来的从业人员瓶颈期、天花板问题,缺乏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等,让人才队伍后续提升乏力。
四是发展不均衡,各地文化馆之间人才队伍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文化馆已经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按照自身需求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人才引进和调配;但有的文化馆则仍缺乏人才招募和引进的主动权,队伍发展受各种桎梏而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以及在此情况下文化馆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在内部优势方面,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大多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建立,常年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普及工作,职业传统和工作性质让从业人员普遍拥有较强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事业心;相对稳定的环境、比较和谐的文化工作氛围,也保持了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在内部劣势方面,体制机制带来的“能进难出”“能上难下”“干多干少差不多”“多做多错、少做少错”“职称评价体系落后”“评上职称聘不上”等问题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同时缺乏高端人才的引进机制,也给人才交流带来了问题。
在外部机遇方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保障法》《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文件相继出台,为文化馆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日增,社会对文化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给文化馆的队伍建设带来了更多压力与动力。
在行业建设方面,自201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后,各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并发挥作用,文化馆行业的凝聚力日渐增强,行业理论体系逐步建立。
在外部挑战方面,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日渐多元化,许多优质的社会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公益演出、公益培训、公益展览等服务。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的服务也逐渐多元化,博物馆举办培训、体验、研学等活动,图书馆举办讲座、小型展演等活动都已成为常态。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竞争性”越来越强,文化馆传统的服务区域已出现越来越多的“对手”。与此同时,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趋向高品质和个性化,文化馆的常规服务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文化馆从业人员面临不进则退的情况。
表1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矩阵表
在优化内部管理方面,继续保持文化馆人的行业自豪感,增强文化馆人才队伍提升的内在动力和紧迫性,以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积极性为目标,优化管理意识解决僵化层级式管理带来的弊端,以“项目管理制”“绩效考核制”等方式给予专业技术人员更多平台空间、支持鼓励。
在优化培训机制方面,根据群文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入职培训、岗位培训、理论培训、项目培训等一整套的培训体系,做到专业培训常态化;在培训内容上,除了继续开展群文艺术类培训外,还因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加强群文理论培训、数字化培训、现代化管理培训、危机应对培训等。
按照国家的要求,目前各地文化馆已纷纷进行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了理事会。建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理事会的自主权,对文化馆内部中层及以下人员的晋升、聘用、流动、招募予以更多权限,激活内部人员活力。
目前多数群众文化专业的职称评价标准,都是1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制定的,主要围绕“艺术获奖”“大型活动”等来进行评价,与新时期文化馆行业所秉承的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职责无法完全匹配,也与行业倡导的资源下沉、数字化提升、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等目标有较大差异,更容易带来“唯奖项论”等不良倾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利于引进、提拔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建议加快优化和更新步伐,尽快进行相关职称评价标准的改革。
在编制内,应鼓励文化馆行业与图书馆、博物馆行业间的人员流动,为文化馆行业增加新鲜血液;
在编制外,应鼓励文化馆积极开展社会化合作,让文化艺术相关、数字化相关、现代管理相关的企业和其他机构人员以项目合作、服务外包等方式进入文化馆,推动文化馆人员结构的优化。
文化馆的行业组织可以开展面向人才队伍的调查研究,提出人才队伍发展的规划性建议。各地文化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人才队伍的招募、阶梯性发展纳入本馆的计划、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文化馆面临越来越多挑战,文化馆人应清醒认识到“安稳”日子早已过去。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竞争激励,文化馆所开展的服务并非不能被博物馆、图书馆所替代,也并非不能被社会机构所替代。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文化馆的社会认可度会不断降低,这是整个行业的危机。对个人而言,作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尽快提高专业水平、增强专业能力,将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难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给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新任务、新压力,也提供了新机遇和新空间。文化馆应把握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在内部机制上,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培训机制,把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契机,增强内部活力;在行业推动上,开展行业职称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变革,加强行业间人才流动;在长期发展上,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意识,让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成为行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