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评坛》与兰州抗战文化

2021-10-13 00:32亮,张
关键词:大后方专号西北

雒 亮 亮,张 天 佑

(1.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抗战时期的报纸杂志、文学期刊等媒介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其为抗战服务的功用,对抗战的胜利亦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抗战爆发后,因东南各省大片领土的沦陷,大量文化人涌入西北,使兰州的文化力量空前增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地处西北高原的兰州,成为全国抗战文学“在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2]。

《现代评坛》于1935年由现代评坛杂志社创刊于北平,是一份兼具文艺性与政论性的杂志,1937年与《现实生活》合并,迁西安出版。1938年8月迁兰州出版(自第3卷20-24期起),增加了文艺方面的栏目,编辑者为赵西(赵振遐),赵西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为新闻工作执着奋斗。《现代评坛》从1935年创刊到1942年终刊,共计出版6卷,每卷24期。兰州版《现代评坛》(以下简称《兰评坛》)(1938年8月——1942年8月)自第3卷20-24合期(兰州复刊号)至第6卷24期卷终共出77期,由于现存资料的缺失,笔者只查阅到76期(绝大部分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其中发表文章共计约503篇,其中多数文章都和抗战有关。由于经费紧张,杂志经常合期出版,印数每期500册左右,且在1942年8月停刊。《兰评坛》在抗战时期的兰州连续出版4年多,对于兰州抗战文化影响深远、意义独特,而对于《兰评坛》鲜有研究,这必然会影响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兰评坛》1938年8月出版的“兰州复刊号”上刊登了署名为“本社同人”的社论《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代兰州复刊辞》,文章写道:“本刊同人在西北一年之中,了解西北父老兄弟的艰辛与困苦,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形成文化水准的贫弱……因此,我们到兰州来,想站在文化工作者的岗位上,在西北传播一些文化的种子”[1]。1937年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成立后,茅盾、老舍先后来到兰州为甘肃团结抗日文化活动作过宣传。两位学者的演讲分别被《兰评坛》主编赵西等人记录整理并发表在该刊,老舍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以兰州来说,物质条件不够,人力不够,一切和重庆成都都差不多,当前的急务,是能做到精神上的联合就很好了”[3]。

从这一点来看,《兰评坛》在四年里不间断的出版活动,对于兰州抗战活动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尽管由于战时经济萎靡、日寇对兰州的轰炸以及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引起的纸张印刷、编辑出版等问题,该刊出过很多合期,但是能在战争年代连续出版6年(在兰州起出版4年)已经难能可贵。《兰评坛》在第6卷20-24合期刊登的《卷终的自白》(编辑室)一文提到:“这一年,是本刊在抗战中遭遇最坏的一年,人事上不健全,经济上没办法,印刷上更困难到无以复加……艰苦的情形,在所不免,然而为了本刊的历史和任务,我们要继续干下去,除非有意外的遭遇,我们绝不中途夭折的。……我们有使本刊成长到几十年几百年或更多年代的远景,我们也有使本刊跻于世界上第一流刊物的雄心,我们更有使本刊独树作风于文化界的准备,这是理想……明乎此,就可以了解本刊何以能在抗战中支持了四年,何以在经济极端困难下,还能继续出版的原因了”[4]。由此看到抗战时期《兰评坛》出版的困难程度,同时也显示了这本杂志对抗战大后方的兰州抗战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所产正的重要意义。对于《兰评坛》的订阅方式,除了跟“代售处:兰州各大书店”订阅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特别的传播方式,有几期杂志在封面印有“阅后转赠”“阅后转交前线”等字样,由此得知该杂志除了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渠道免费阅读外,战场前线同胞也有机会阅读到该刊。

一、刊物的栏目特色

《兰评坛》在栏目设置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在特定的纪念日出版专号(特刊)、设置醒目的专栏以及具有时效性纪实性特色专栏——《轰炸特辑》等等,下面将对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期刊专号(特刊)

《兰评坛》从第3卷20-24合期起至第6卷18-24合期卷终,共出版8期专号(特刊),详见下表1。8期专号(特刊)里除了1期复刊号,2期新年专号,其余5期都是和青年相关的专号,由此可见《兰评坛》对于青年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专号(特刊)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读者对于该期内容的重视,专号(特刊)本身也强调了杂志编辑对于专号(特刊)内容的重视。

表1 《兰评坛》专号情况表

在此以《战时西北青年问题专号》为例,分析《兰评坛》出版的专号(特刊)在编辑以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该期杂志在封面设置了黑底反白的栏题“战时西北青年的工作与学习诸问题”,以及红色大号字体的该期专号名称。该期刊物的文章内容主要包括《我们这样地希望着西北青年(社论)》(张聿飞)、《抗战建国与西北青年之责任》(郭维屏)、《目前西北青年的任务》(里理)、《甘肃青年的出路在哪儿?》(晶瑚)、《贡献西北青年几种乡村救亡工作的有效方法》(糕伯峰)、《今日陇南青年行动的进步》(周景淮)等等。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该期刊物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青年的责任与任务以及青年积极行动起来的迫切性,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对于先进的青年运动进行介绍,并给予青年工作方法的建议。其他诗歌、读书、生活报告、青年节等特刊专号也通过不同角度围绕专号(特刊)主题采用相近的编辑排版以及内容设置方式。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兰州,这些专号设置因时制宜,讨论战时青年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兰州抗战文化的内涵。

(二)“敌国的豺狼”专栏

《兰评坛》自第3卷第20-24合期至第4卷第10期,每期都设有《敌国的豺狼》栏目,该专栏由张聿飞主笔撰写,连出7期,介绍了7位入华侵略头目的可憎面目。具体统计如下表2:

表2 《敌国的豺狼》专栏情况表

通过开辟特别专栏,设置《敌国的豺狼》栏目,栏题用黑底反白的编辑处理手段进行突出,起到强化效果的作用,每期介绍一位日本侵略者头目,篇幅较短(每篇500字左右),几乎每期专栏都是从侵略者生平、政治主张、人物特点、在中国犯下的恶虐行径等,全面撕开日本侵略者的可耻面貌,这些篇幅较短的小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侵略者的痛恨之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敌国侵略者相关信息的了解对于前线将士是迫切必要的,同时这些信息也渲染了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抗战决心,激发了大后方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潮,促进了大后方抗战支援的宣传工作,拓展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兰州抗战文化的边界。

(三)“读者信箱”专栏

《兰评坛》第3卷20-24合期(兰州复刊号)刊登“编辑后记”,文中提到:“本刊下期拟设青年信箱一栏,讨论抗战时期青年各种问题,希望青年朋友们踊跃投稿”[5],之后的刊物也会隔几期设置“青年信箱”一栏,发表来信读者提出的问题、建议、批评等信息。例如第4卷第3期刊登的《一个青年的苦闷》(建华),第4卷第19期刊登的《西北文化落后是我们青年的罪过吗?》(胡溯瑗),第4卷第23期刊登《关于成立本刊读者作者读书会的建议》(王志文)。

《兰评坛》注重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传播与互动,“青年信箱”从青年读者生活、学习、战争、思想状态等各个方面出发,切实讨论读者困惑与苦闷,解决抗战时期处于兰州等大后方青年遇到的具体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四)“轰炸特辑”专栏

1937年—1941年日本侵略军共出动多架飞机多次空袭甘肃各县市,兰州市是甘肃首府,是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空袭给兰州市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

《现代评坛》第5卷8-10期“战时西北青年生活报告专号”设置了《轰炸特辑》专栏,发表了关于此次空袭的文艺作品,主要包括:《永不可磨灭的印象》(糕伯峰)、《悼烧焦的敌尸(散文诗)》(雪涛)、《轰炸亲记》(夏沙)。这几篇文章有着文学和新闻两方面的特点,采用纪实的方式,发表了具有时效性的轰炸新闻,提到了如时间、地点等非常可贵的细节,这些细节记录了这场灾难最真实的一面,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同时相关的文学性创作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此次灾难给大后方兰州等地区市民造成的严重影响,是兰州等地区被迫成为战争发生地且惨遭敌方单方攻击时,不屈不挠的西北青年发出的积极抗战的声音,是兰州抗战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刊物的内容特色

从内容上来看,《现代评坛》有着很鲜明的特色,例如刊登主要针对西北青年的文章、对西北民族问题的重视、从最初的文艺气息浓厚到后来的政论性,以及刊登具有时代特征的木刻封面等。《现代评坛》第4卷第1期发表一篇文章名为:《我们所负的历史任务——代本刊三周年纪念辞》,文章中提到“我想到我们这五年的工作(如果连本刊的前身来说,足足的是五周年了),从反封建军阀的工作开始,到提倡民族意识,更到参加统一战线……到现在,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的抗战,都可以发现了本刊同人埋头苦干的足迹。”[6]在混乱的战争年代,《兰评坛》能在内容上实现先进性在于他对自身所要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兰州抗战文化的特色。

(一)国际形势分析

笔者对《兰评坛》所刊载的国际性文章进行了统计,共计15篇,详见表3。以下选取其中几篇文章作简要分析:

表3 《兰评坛》所载国际性文章情况表

《日苏能平静无事吗》(国馨)一文,指出国内同胞因为“张鼓峰事件”引起日苏武装力量冲突,对于中国的抗战会因这个事件的扩大与延长而实现早日胜利抱有幻想,作者通过对该事件分析,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狂暴野心,“捅破了这个国人的幻想,引导国人直面现实”。最后提出:“自己的生存,与保卫世界和平,是永远不可分割的”[7]。

《苏联远东国防新姿态》(张兰)最后总结到:“现世皆知的两次五年经济计划之成功实际上就是远东国防的成功”[8]。

《由英美远东外交的新动向谈到我国抗战》(宣青)提出观点:“我们的抗战是‘自力更生’,不放松争取外援”[9]。

这些对国际时局的看法与观点放到今天来说也是先进的、正确的,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该刊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现代评坛杂志编辑社尽管地处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兰州,却具有如此前瞻性的国际视野,能够从这种国际大环境出发关注国内形势,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体现了兰州位于大后方却关注世界局势的广阔视野,以及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二)民族问题

笔者对《兰评坛》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作了大致统计,共计17篇,见表4:

表4 《兰评坛》民族问题文章统计表

对于民族问题的重视是《兰评坛》的一大特点,兰州位于中国地理板块的中心,是东部沿海通往西部新疆、青海、西藏的重要必经之地,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问题始终是重要问题,尤其在国家危亡的重要关头,关注民族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张聿飞在《从蒙汉团结说起》提出:“目前大中华民族整个儿遭受凌辱与苦难的时代,蒙汉回藏以及其他民族,都是我大中华民族的组成份子,就非实行大团结不可”[10]。《兰评坛》本着民族大团结原则,刊登很多关于民族政策问题、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文章,其中包括蒙古族、藏族等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这些文章中最有特色的是李安宅和东方曼云关于“拉卜楞”的系列纪实通讯,这些文章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婚姻、葬礼、政情等方面详细介绍在抗战大背景下居住在拉卜楞的番民生活,这些信息无论是对当时人民了解少数民族同袍的生活还是对当代学者研究民族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北及西北青年

对西北地区情况以及西北青年的重视是《兰评坛》的另一特点,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提到两期关于西北青年的专号,分别是第4卷17-18合期“战时西北青年问题专号”以及第5卷8-10合期“战时西北青年生活报告专号”。这两期专号分别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刊登大量介绍西北青年学习、生活、战斗等的文章。除了上述两期专号之外,笔者将《兰评坛》涉及到西北及西北青年的文章作如下统计,详见表5: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近一半的文章是关于西北抗战,另外一半则是关于西北文化。通过上表中文章可以发现,《兰评坛》从西北文化及西北抗战和全国抗战的关系,以及西北青年之责任等教育、文化各个角度出发,立足于西北,分析西北在促进全国抗战胜利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西北青年在抗战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扛起鼓励西北青年参与抗战的一面旗帜。

(四)文学

《兰评坛》为抗战时期西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如诗人牛汉(原名史成汉)的第一首诗《北中国歌》就发表在1940年的《兰评坛》上[11],唐祈也如是。后赵西被国民党所捕,继任者为张聿飞,文学性减弱增加了很多政论性的内容。其在1938年9月出版的第4卷1期的“征稿启事”中提到“关于文化问题讨论及抗战文艺创作”[12]。

抗战爆发后,由于纪实通讯能够实实在在地向人们报告一些前线的战况和后方的事物,也确能在反映生活中把握住一些事物激变的本质,因而人们把它的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兰评坛》刊登了很多纪实通讯,例如东方曼云的系列报告文学《拉卜楞通讯》,糕伯峰的报告文学《陇南纪行》,赵西的《陕坝生活素描》,国青的《五原在暴风雨中》,萧风的《生活在知己草里的娘们儿》等等。

此外,《兰评坛》还设有很多文艺专栏,专栏内容包括小说、诗歌、信件、日记片段、译介作品等,例如第4卷17-18合期以及第5卷1期的文艺专栏,第6卷12-17合刊所设的 “西北特选”专栏,内容为西北诗歌选辑。其中,第4卷17-18合期文艺专栏主要包括文章:《第一次好感(小说)》(蚁群)、《我们的生活(日记片段)》(平沙)、《一次不可磨减的记忆》(坦克)、《活跃在沦陷区里的一群青年(来自故乡的一封信)》(雪涛)。第5卷1期文艺专栏主要包括文章:《在日军的后方》(原著者卡尔敏、上戈译)(译自本年8月11日消息报)、《怅望着故乡的原野》(王彬)、《转变(小说)》(逮忱)。“西北特选”专栏主要包括文章:《洮莱河》(常波)、《我歌唱乌拉特部》(红薇)、《伐木篇》(安汭)、《啊!他们来自远方》(石夫)、《西中国的长剑》(谷风)。

(五)具有时代意义的木刻

《兰评坛》在内容方面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其用木刻图像形式展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图像作品。笔者对这些木刻图像进行统计,详见下表6:共计7幅,其中6幅被安排在期刊封面,1幅作为插图安排在文章中间。这一系列由“犁荒”雕刻的图像,几乎都以抗战为主题,有着鲜明的特色,不仅以鲜活的形式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其所散发的积极抗战的氛围也强烈地影响着读者。

表6 《兰评坛》木刻图像统计表

三、结语

兰州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是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掀起抗战文化热潮;兰州抗战文化虽然不是抗战文化的中心,却也对全国抗战文化的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兰州的抗战文化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战初期一度掀起高潮,自1937年夏开始持续到1938年秋,因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阻挠压制而结束”[13]。“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8年中,甘肃先后出版的报刊有57种,通讯社及其他新闻团体11个”[14],笔者对该篇论著所提供的数据做了统计,总计68个(其中21家出版年限不详)新闻出版传播机构,坚持出版传播活动4年以上的只有12家。尽管《现代评坛》并非新闻性刊物,但是这些有限的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数据资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出兰州版《现代评坛》在出版传播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

作为一份在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的兼具文学性和政论性的民办期刊,《现代评坛》在兰州出版的4年间,利用地缘优势,面向西北青年,传播先进文化,从栏目设置上来讲,通过期刊专号、各种特色专栏积极宣传抗战文化;从内容上来讲,以统一战线为主线,刊登时事政论、国际动态及其分析、地方抗战活动以及抗战为主题的诗作和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对兰州抗战文化的传播及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后方专号西北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黔西北行吟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我的报刊·我的童年”有奖征文
孤独星座上的光芒
卷首语
纪实的力量
西北望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