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娟
(商丘市中心医院 外科,河南 商丘 476000)
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是较常见的肝外胆管结石,可导致诸多健康问题(如疼痛、黄疸),若结石长期反复摩擦刺激可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1]。目前,手术是治疗胆石疾病首选方式,其中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等优势,已成为治疗CBDS较为理想的手术术式[2]。LCBDE以胆管途径入路为主,但操作空间相对狭窄,解剖组织暴露困难,术中易出血,增加手术操作困难,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需对手术入路方式进行改良。向桂华等[3]研究证实,改良入路的LCBDE可降低CBDS患者术中出血量。但改良入路的LCBDE具体应用价值仍在探讨之中。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入路LCBDE治疗CBDS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外科收治的100例完成LCBDE的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行胆管途径入路,50例)与B组(行改良入路,50例)。A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2~68岁,平均(55.12±2.45)岁;CBDS位置为上段22例,中下段28例;CBDS类型为单发36例,多发14例。B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3~70岁,平均(55.15±2.48)岁;CBDS位置为上段20例,中下段30例;CBDS类型为单发40例,多发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CBDS符合《外科学》(第9版)[4]中相关标准,且经B超、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证实;②术前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完成LCBDE治疗;③结石直径≤15 mm,胆总管直径≥10 mm;④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术后3个月随访。(2)排除标准:①合并胆道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且需行部分肝切除的患者;③具有多次胆或腹部手术史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气腹的患者;⑤因急性期炎症引起水肿、粘连导致解剖结构无法辨认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1.3.1术前准备及LCBDE方法 术前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术前8 h禁食,术前4 h禁水,常规留置胃管与导尿管。麻醉方式为全麻,取平卧位(头高脚低且左倾30°左右),常规消毒,铺巾;行四孔法打洞,脐下穿刺建立气腹,促使气腹压在13 mmHg左右;脐孔下缘10 mm切口置入1个10 mm的 trocar,同时置入腹腔镜对患者腹腔情况进行探查,明确结石情况(如大小、色泽等),另外3孔分为在剑突下(10 mm)与右侧腋前线肋缘下、右锁骨中线(均为5 mm)。
1.3.2A组 建立通道后,暴露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且主操作孔为剑突下的戳孔;操作时术者需站立于患者的左侧,解剖胆囊三角后,将胆囊管、胆囊动脉进行游离,并于镜下进行结扎,完全游离胆囊;分离胆总管前壁浆膜,将胆总管切开1.0~1.5 cm,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同时注入适量生理盐水扩张胆道,查看胆道内结石情况;采用常规网篮进行取石,取净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确保胆管通畅;确定无残余结石后切除胆囊,并留置T管进行引流(18~22型号);采用4号线对切开的胆总管进行缝合,间距为3.0~5.0 mm;向T管内注水,观察有无胆瘘;术毕放置引流管;术后1个月需进行T管造影,若无结石可将T管拔除。
1.3.3B组 于剑突下的戳孔置入T管,术者操作时从患者左侧移至右侧;运用常规网篮取出结石(如结石较大,可通过液电技术进行碎石再取石);将右腋前线平脐处的戳孔作为主操作孔,并放置针持器,而操作钳放置于右侧锁中线肋缘下戳孔;4号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间距为3.0~5.0 mm),T管固定后,放置引流管,逐一关闭切口;腹腔引流管需保持72 h左右,同时监测引流量,若<20 mL可拔除。
1.4 评价指标(1)手术及恢复指标。统计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2)体温及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术前、术后3 d时,采用体温计(伟伦医疗,690型号)测量患者早上8点体温情况;术前、术后3 d时抽取患者(空腹>8 h)外周肘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1的速率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5 min,离心半径为13.5 cm,取血清,保存在-80 ℃的环境中,采用重氮法检测T-Bil水平,试剂盒选自富士胶片株式会社FUJIFILM Corporation,需遵循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3)并发症。术后采用电话、门诊复诊(1个月复诊1次)等方式记录患者并发症(如右上腹不适、胆道出血等)。
2.1 手术及恢复指标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对比
2.2 体温及血清T-Bil水平术前,两组体温、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两组体温均高于术前,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温及血清T-Bil水平比较
2.3 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胆管途径入路是行LCBDE时常用入路方式,但术者操作空间相对狭窄,对手术操作、切口缝合等均造成一定影响,可增加术后并发症。邓安等[5]研究发现,术者从患者左侧移至右侧,将主操作孔转为右腋前线孔可提高手术效果。
本研究比较不同入路LCBDE治疗CBDS患者效果发现,与A组相比,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可见,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胆总管缝合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行改良入路时主操作孔转为右腋前线孔,缩短与胆管切口距离,且术中术者转为右侧操作,改变主操作孔,可扩大手术操作空间,强化手术可操作性,降低对器官的影响,并有效控制缝线间距,进而使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同时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并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6]。
体温可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是评估患者病情、分析疗效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时,B组体温波动小于A组,可见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后体温波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组织暴露时间、机体免疫、手术创伤均可造成体温波动[8]。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减少组织暴露时间,可降低体温波动幅度;行改良入路LCBDE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循环,进而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另外,改良入路LCBDE中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可把握好缝合角度,避免周围组织损伤,降低机体应激反应,进而降低体温波动幅度。CBDS患者因胆道出现堵塞,导致其胆道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血清T-Bil水平升高[9]。本研究中,两组术后3 d时,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可见两种入路方式均可促使患者胆道功能恢复正常,但组间血清T-Bil水平无差异,可见两种入路方式在改善CBDS患者胆道功能上效果相似。此外,本研究随访3个月发现,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行改良入路LCBDE时,术者从患者左侧转换到右侧,同时在右腋前线孔进行相关手术操作,扩大操作空间,可降低对胆管内黏膜、胆管壁的损伤,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10]。
综上所述,与胆管途径入路比较,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胆总管缝合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患者术后体温波动小,并发症少,具有一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