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珍 孙晓璠 王龙 张群
(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吐鲁番研究院 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体型是对身体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描述,作为直接反映某一人群形态特征和健康状况的描述性指标以及人类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考古学背景下,探讨人群的体型差异是研究人类体质进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学者主要偏重于通过长骨推算身高来分析同一人群的体型特征,但这种研究方法只能部分反映古代人群的体型特点。体质量(body mass)指标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体型研究的空间和思路①。体质量不同于体重,是用“千克(Kg)”作为质量单位来衡量“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量”,而体重则是指“物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用力学单位“牛顿(N)”来衡量物体的一个力的概念②。上世纪70年代,McHenry率先提出了科学复原人类体质量公式的方法③,随着基于不同人群标本建立起来的体质量推算公式的逐步完善,古代人类体质量复原工作在各区域渐次开展起来。
目前通过人类骨骼推算体质量主要有两种方法:生物力学方法和形态测量学方法,虽然两种方法各有其不同的推算公式,但所得到的体质量推算结果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74-0.81④。在实际应用层面,基于骨骼测量的个体体质量推算在法医学、古人类学及考古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能为现代法医人类学鉴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揭示古代人群的生物学信息以及从整体上把握人类演化趋势提供相关参考数据。通过与地理环境、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可以从不同生活环境、生存策略等角度来分析其对体质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古代人群社会等级分化在体型差异上的体现⑤。
加依墓地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的一处戈壁台地上。2013~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吐鲁番研究院对该墓地的217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综合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多方面因素,发掘者认定其为一处年代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苏贝希文化遗存⑥。根据目前现有的体质量推算方法,本文对加依人群体质量进行推算与评估,旨在为加依人群行为模式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供体型方面的数据,并与同一时空范围内的胜金店人群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相关问题。
用于本次研究的人类骨骼样本来自吉林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室,选择解剖学特征明显的成年个体3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25~50岁之间。
1.测量方法
根据人体测量学方法⑦,使用游标卡尺对左、右侧股骨头前后径分别测量。数据统计情况见表一。
表一 加依人群测量数据表 单位:毫米
2.复原方法
鉴于加依墓地人骨的保存情况,本研究采用基于股骨头径测量的复原方法进行推算,即生物力学方法,从股骨头径的测量值推算体质量,主要参考McHenry、Grine、Ruff所提出的公式,分别记作公式A、B、C,单位为千克、毫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 式A⑧:体 质 量=2.239×股 骨 头 径-39.9,男、女性通用
公 式B⑨:体 质 量=2.268×股 骨 头 径-36.5,男、女性通用
公式C⑩:体质量=(2.741×股骨头径-54.9)×0.9,男性适用
体 质 量=(2.426×股 骨 头 径-35.1)×0.9,女性适用
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及不同的推算公式,分别获得加依墓地男、女两性人群的体质量值(表二、表三)。
表二 加依墓地男性体质量表 单位:千克
表三 加依墓地女性体质量表 单位:千克
为进一步分析加依人群两性体质量差异,宏观把握该人群的整体体质量状况,笔者对加依人群男、女体质量平均值进行了差异性统计分析(鉴于样本容量均小于30,属于小样本且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使用T检验11),结果显示(表四),男性平均体质量达70.42kg,女性平均体质量达58.84kg,差异系数19.68%,男女两性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01)。
表四 加依墓地人群体质量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加依人群及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吐鲁番盆地其他人群的体质量,并探讨体质量所反映的体质特征与社会经济相关信息,我们选择了基本同一时期的胜金店人群,从差异性统计分析、箱点图两个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
胜金店墓地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0公里的胜金店水库与火焰山之间的坡地上。2007、2008年前后两个阶段的田野工作共清理发掘墓葬30座,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竖穴二层台墓、竖穴偏室墓三种,葬式主要是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随葬品丰富。人群族属可能为西汉时期的姑师人12。
胜金店人群骨骼样本为23例成年个体,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介于20~50之间。数据采集、推算方法与针对加依人群所使用的标准和公式一致。
胜金店人群男、女两性体质量平均值13差异性统计分析显示(表五),该人群体质量性别差异在统计学上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3),男性平均体质量为69.85kg,女性平均体质量
表五 胜金店人群两性体质量统计分析
将人群体质量值分为男、女两性组别,进而分析加依人群与胜金店人群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组抑或女性组,两组人群的体质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六)。四分位差和箱型图显示出两组数据在中间50%区间内的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表明两组人群在体质量值上的分布情况。男性组中,加依人群50%的男性体质量值位于64.75~74.99之间,胜金店人群50%的男性体质量值位于64.77~73.05之间;女性组中,加依人群50%的女性体质量值位于54.84-61.80之间,胜金店人群50%的女性体质量值位于57.67~64.79之间。据此,四分位差和箱型图反映出两组人群在男、女两性体质量上的分布情况上大体相似 (图一,图二)。
图二 加依、胜金店女性居民体质量分布箱图
图一 加依、胜金店男性居民体质量分布箱图
表六 加依与胜金店人群男女两性体质量值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两组人群的体质量在男、女两性组别间整体上差异较小。
人群间的体质特征差异,除了囿于种族类型与时代因素外,也与生活环境和食物结构密切相关。吐鲁番盆地深居亚洲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具有高温、干旱、强风等特点。从墓葬出土遗物看,加依墓地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除陶器、木器、金属器、骨器、料珠以及海贝、纺织品等外14,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主要是羊)和弓、箭、砾石等狩猎工具,彩陶内则盛有大量羊粪、骆驼粪等残留物,此外,陶器中也普遍盛放植物种子,表明加依人群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经济,兼从事小面积的种植—苗圃式农业15,从而为加依人群获取充足的肉类食物资源和植物类食物提供了重要来源。胜金店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较为干旱,随葬的大量马骨、羊骨、皮毛制品以及较多的小麦、枸杞等植物遗存16,表明该人群同样也经营着肉类和植物类食物混合的生业模式。两组人群在体质量上的相似性,正是相近的生存环境和食物结构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体质特征。
此外,根据贺乐天对加依人群所进行的生存压力研究,加依人群面临着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了该组人群儿童死亡率偏高的情况17。而胜金店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表明,该人群中所见的骨骼疾病仅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甚至还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疗技术18,表明胜金店人群相较于加依人群的生存状况要好。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未成年人在不同发育阶段关节的塑造过程与成年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19,而当个体成年后,股骨头受到行为模式的影响较小。因此,加依人群个体在生长发育期较低的营养水平和较大的生存压力虽然对人群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反映其体质量特征的骨骼尺寸影响有限。
通过对加依人群体质量的推算、分析,并与胜金店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加依人群体质量值的男、女两性差异在统计学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男性平均体质量值为70.42kg,女性平均体质量值为58.84kg,两者差异系数为19.68%。
2.与基本同时期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胜金店人群的对比分析表明,加依人群与胜金店人群在男、女性组别之间的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结合两组人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以及墓葬随葬品所表现出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推测这种体质量上的不显著特性与相似的生存环境、食物结构息息相关。此外,加依人群较为恶劣的生活环境未对关节尺寸造成影响,这一表现也为进一步探讨个体生理发育与外界环境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注 释
①张群、张全超等:《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群的体质量》,《人类学学报》2016年4期。
②樊榕:《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健康状况试析—以人骨生物考古学为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③McHenry H M:Early hominid body weight and encephal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76,45,pp.77~84.
④樊榕:《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体质量初探》,《东方考古》第10集,科学出版社,
2013年。
⑤Ruff C B,Niskanen M,Junnob JA, etal,Body mass prediction from stature and bi-iliac breadth in two high latitude popul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ealier higher latitude humans,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2005,48,pp.381~392.
⑥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加依墓地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2014年1期。
⑦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⑧McHenry H M,Body size and proportions in early hominid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2,87,pp.407~431.
⑨Grine F E,Jungers W L,Tobias P V et al,Fossil Homo femur from Berg-Aukas, Northern Namibia,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5,97,pp.151~185.
⑩Ruff C B,Scott W W,Liu Y-C,Articular and diaphyseal remodeling of the proximal femur with changes in body mass in adult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1,86,pp.397~413.
11陈铁梅:《定量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吐鲁番市胜金店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2期。
13测量数据与推算结果见,张全超、李鹏珍:《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汉代人群体质量研究》,待刊。
14肖国强:《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的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15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加依墓地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2014年1期。
16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吐鲁番市胜金店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2期。
17贺乐天:《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古代居民生存压力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8李志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人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9樊榕:《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体质量初探》,《东方考古》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