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绮珊
摘要: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体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从传统道德模式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教育。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幸福教育
传统的道德和法治课堂始终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其原因在于教师用所谓的“导者”“长者”的视角将其转型为被动接受者,而缺乏真正的道德理念与幸福情感传递,无法将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情感灌通的方式输入学生内心。基于这种背景,教师应该通过影响学生的柔情性语言、精心筛选的内容和通过活动开展的切身体验,来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生命是幸福的源泉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开展幸福教育的主阵地。有时单纯地开展安全教育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时,教师要借助一些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解决,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守护生命》时,可组织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志愿服务等形式,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组织学生进行救助,使学生在遇到灾难时学会保护自己。
二、幸福感源于教师言语的柔情
教师的一言一行语言,是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的工具和媒介,但由于使用的频繁和广泛,使它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并独立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渗透感情的语言对提高学生幸福感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比如:在《亲情之爱》一课的“体味亲情”部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亲情化的画面,如母亲冒雨接孩子、父亲为多给在学校上学的孩子生活费而每天吃面包、姐姐大雪天将自己的外套脱给妹妹穿等等。借此可对学生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父母无条件的爱所包围,以至于我们没有经历过不被爱的感觉而习惯了被爱,因而认为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反想一下爸爸妈妈在百忙之中为家庭生计奔走的时候抽时间接送自己,自己却埋怨自己穿得破旧;在妈妈劳累了一天又为家人准备晚餐,我们却没有一句安慰关怀的话语抱怨饭菜不好吃。但是他们也会伤心,只是因为爱而默默地承受。事实上,任何人给你的爱都不是想当然的,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为你默默付出的父母”。以这样的真情实感话语与同学平等对话,使学生感受情感的启迪,让同学们就更容易去理解、接受和唤起内心的亲情意识和幸福感。
三、采用多元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景化教学”是生命教育理论的延伸,也是生活化教学提升的过程。按照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教会学生的最佳方法不是教科书解释,而是对生活情景的体验。教师可以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尝试多种生活情境教学策略。如在教授法治知识方面,可以引入典型反面案例,以警醒學生遵纪守法,根据初中生性格反叛这一现实特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引入典型反面案例,提醒学生遵纪守法。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
四、选择具有幸福感的教学内容
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大多以事件原理的模式呈现,以课件为教材的内容枯燥乏味。要实现学科教学的情感转换,必须把重点指向教学选材上,如:在《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诚信品质的真善美,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了“配乐播放无声图景”的方式,直观从内心感受到诚信品质的重要。画面内容是这样的: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急急忙忙带着刚攒够的钱骑车去为女儿在医院的抢救赶路,但是由于太匆忙,加上自己身体的不灵便,撞上了一辆停靠在路边的汽车,车身受损。面对这一情况,老爷爷又一时半会无法找到车主,只好在原地焦急等待车主。主人过来后问老爷爷:“主人不在,你怎么不走呢?”爷爷回答:“碰了人家的车就该赔,走掉没道理。”主人在了解情况后假装说:“主人是我的朋友,他出差了,你先走,他回来后给你打电话。”就这样,一张张内容的切换配合着轻柔的音乐,静静的观看的同学们心中逐渐提升了对社会诚信道德的敬仰与幸福温情的道德反馈。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活动的开展确实能让学生以相对稳定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使生命与社会成为一个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实施地。为此,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真正提高学生情感性道德幸福感和创造力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切身体验获得自我道德幸福感。比如:在《积极奉献社会》一课“关爱他人”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奉献精神,借助此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关爱他人”的教学活动。将学生10人一组分散到学校周围的居民小区,让他们试着发现周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例如一位同学看见一位老奶奶骑着三轮车带了一车白菜正吃力地蹬着过马路,则马上跑过去帮她推过马路。在那位奶奶感谢的话语中,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互帮互助中彼此靠近的心与在此当中得到的幸福与快乐,这种实际的效果会远远高于静态的课堂,从而发挥学科教育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以幸福感提升为目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程性质上,就是将传统说教课转为情感课,后者更能以其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对其产生深刻化的影响,从而发挥学科教育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凤莉.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D].辽宁大学,2015.
[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D].复旦大学,2003.
[3]李建峰.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