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三小戏”的审美特征

2021-10-12 10:28高文根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戏歌舞剧目

楚剧早期的剧目主要形态为“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的戏。广义的“三小戏”包括单边词、小戏和折子戏(组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经过吸收、借鉴,从以歌舞形态为主逐渐向演剧形态转化,行当也进一步丰富细化,各行又衍生出不同门类。其中,旦行又发展出闺秀、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武旦等;生行发展出小生、老生、武生等;丑行发展出文丑、武丑;净行仿效京剧花脸的身段、架势、台步和脸谱造型发展出以表演情感、性格为主的文花脸,以身段表演为主的武花脸。可见,“三小戏”是楚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受到观众欢迎。俗云:“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诸多“三小戏”剧目也构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特征。

楚剧“三小戏”的剧目内容,多表现家长里短、爱情故事、地方风情等,剧中出现的人物以农民、雇工、小商贩、手工业者、卖艺人、秀才生员、地方豪绅为主。故事情节都比较简洁明了,同时又充满民间智慧,体现出鲜明的“俗趣”特征。所谓“俗”当作两方面说,一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剧目内容存在一些庸俗的内容;另一名方面,“俗”与“雅”相对,是指“三小戏”的情节内容“通俗易懂”,观众感兴趣,其故事内容、情节安排、舞台表演、唱腔音乐等不艰深、不晦涩,观众接受、欣赏没有障碍。

楚剧“三小戏”的“俗趣”,从剧目名称即可体现一斑。小调对子戏《瞧相》《撇笋》《讨学钱》《补背褡》《打连响》《小采桑》《四季忙》《探亲家》《卖杂货》《纺棉纱》等,这些剧目名称内容表现了普通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体现出世俗生活的共性,而且与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日常经验息息相关,剧情故事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普通观众对其体验毫无陌生之感。特别是故事情节中经常不断重复出现的民间智慧、生活态度,幽默风趣,令人解颐。“三小戏”的“俗趣”本质上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乐观态度的感性显现,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为一种质朴的“生活美”。当然,这种生活之美主要来自于乡村生活体验,深深地厚植于乡村的经济、文化之中,其审美取向、表现形式,大多是契合乡村社会审美需求的。这是楚剧早期剧目在艺术审美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描绘乡村生活经验,传达朴实的“生活美”,用“俗趣”的方式,将日常经验与审美观照合为一体。正因为这种合一,通过欣赏剧目,才可能将生活的经验与审美的无利害体验统一,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楚剧早期的“三小戏”在表现形式上,歌舞色彩特别强烈。在玩灯阶段,人物的角色仅有旦和丑,主要是表演一些民间的歌舞片段,如经常性表演的歌舞有“采莲船”“跑竹马”“蚌壳精”等,一边表演,一边唱些民间小调。也有唱折子戏的,但一般只是唱出故事大概,并不扮演具体的人物,表演的故事性弱。严格地说,此时的表演形态还不能称之为“演剧”。由于汉剧、清戏、京戏等的影响,楚剧自身也不断吸收,因表现故事情节特别是爱情故事的需要,行当也开始不断分化,丑行对于演绎爱情故事多有不便,于是之前丑扮的角色开始改为俊扮,这样小生行随之自然产生。行当有了初步分化以后,可以表现的故事就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演剧”色彩也开始显著增强,随之而来的是歌舞色彩开始减弱。到后来楚剧的行当基本形成生、旦、净、丑的时候,楚剧已经演变成真正的“演剧”形态,歌舞色彩只是由于剧情的需要才會出现,此事欣赏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从欣赏歌舞小调为主转变为欣赏故事、唱念、表演等为主。

基于对楚剧形成演变历史的认识,可以认为“歌舞化”色彩强烈的表演是楚剧“三小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舞”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直接的形象表达,不像诉诸语言的艺术需要思维过程的参与才能理解、吸收。西汉时期毛亨为《诗经》作《大序》,他认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歌舞化”的本质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传达,它比语言更加强烈、更加直接。因此“三小戏”的歌舞化特征作为一种情感传达形态,其与普通人群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动作形态(身段)也往往取材自与生产劳动的具体动作,它是具体的、形象的、直接的、生动的,对建立与观众的密切联系,吸引尽可能广泛的观众起到了重要作用。“歌舞”作为情感动作的重要载体,在演出空间中呈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形象”,而且是充满情感或者意味的形象,当情感动作与外部的形象能够完美的统一在一起,互相表现,就为营造具有画面感的“意象”之美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楚剧“三小戏”的歌舞化特征,更有可能营造出具有画面感的“意象”美。

“三小戏”取材广泛,故事情节简洁,语言朴实生动,演出方便灵活,塑造的也主要是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形象,群众基础十分深厚。总体而言,“三小戏”的题材多为描写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其中又以描写儿女情长、男女爱情故事的剧目占比最多,如《喻老四》《蓝桥会》《送友》《访友》《送端阳》《红娘下书》等;还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表现劳动情趣的,通过家庭纠纷表现世态人情的。值得一提的是,“三小戏”中的教化功能,虽然也存在口号式的说教,但大部分教化都体现在“有趣”的情节中,这种“有趣”就像一个“大勾子”,将故事的情节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结构上体现出整一性。同时,“三小戏”的教化功能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多是针对劳动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是为着劝导、规范、引导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而来的。如有高扬爱情的《蓝桥会》,有引导家庭姑嫂和睦相处的《吵嫁妆》,还有表现孝道的《芦花记》等。“三小戏”从题材内容到情节安排以及剧本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教化”特点,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美育精神。

楚剧“三小戏”剧目丰富,在楚剧演变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风格特点、美学价值也非常丰富,特别是美学价值的探讨,尚待开掘,需要进一步的归纳、分析、整理,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三小戏”美学价值的研究将对当代楚剧的传承、创作、整理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高文根,男,1963年11月,湖北武汉,汉族,大专,国家二级演员(副高),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

猜你喜欢
小戏歌舞剧目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
淘气包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