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 留住“母城”记忆

2021-10-12 08:23韩非孜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门西门乌鲁木齐

摘要:我们的中华文明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很多事物通过各种方式遗留下来,这些事物便带有了历史文化的色彩,拥有了历史的记忆。同时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就如我们的文明一样,也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古到新的过程。因此,这个城市的最初发展规模及形式,便经过历史的洗涤,慢慢留存下来,这就是母城的由来。以上内容引发笔者的思考,因此笔者以乌鲁木齐母城为例,做了关于木城历史文化挖掘的研究。将全文重点分为三个方面,即“母城”的概念解析;乌鲁木齐“母城”的历史文化挖掘;乌鲁木齐母城历史文化挖掘的意义探讨,希望为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字:乌鲁木齐;母城;历史文化;门文化

纵观学术界的相关学者与专家针对母城文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很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可谓著作颇丰,有很多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由此可见,这一研究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学者个人学识及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于母城文化问题研究,依然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这些研究空白给了后继学者很多的机遇。[1]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要立足于一定的热点和研究趋势之上,通过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笔者在对母城文化这一议题进行开发研究的时候,立足于全新的角度。选择挖掘母城历史文化资源这一主题,以乌鲁木齐母城为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探索,丰富了关于母城文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现实历史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母城”的概念解析

母城是一个涉及到历史学及地理学知识的概念。单单一个“母”字,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性,而“城”则重点突出的是地理学的概念。母城是承载过去或当地历史的重要区域,由此可见,母成具有历史性及延续性的特征。多数是各地区的行政或经济中心城市。与母城相对应的是新母城,即改变传统意义上城市化建设当中的城市发展模式,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2]对于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来说,乌鲁木齐就是他们的母城。因为母城具有历史性及延续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乌鲁木齐母城,拥有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乌鲁木齐“母城”的历史文化挖掘

(一)乌鲁木齐“母城”的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一词作为地名的音译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汉译音为“委鲁母”。清朝开始称“乌鲁木齐”泛指现在的鸟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在乌鲁木齐建“迪化”城,故称现在的乌鲁木齐市一带为“迪化”。1954 年中央政府废除“迪化”一名,仍沿用“乌鲁木齐”之称。古代乌鲁木齐是一片水草丰茂的大牧场,自东汉以来就是天山北路屯田的据点。唐朝时期的轮台县(今乌鲁木齐市区附近)已具有相当基础的农业生产基地。早在清朝政府剿灭准噶尔叛乱之前,九家湾等地就有大量农民集聚为村,修建老君庙、红庙子道观等古迹。从乾隆年间的南关土城、迪化新城、巩宁满城,到光绪时期建省设府、双城合璧,再到民国岁月迪化建市、开发河西,两百多年风云荡涤下的红山脚下这片河谷,迎来解放的时代。解放后因拓宽马路、搞兴建,城墙陆续几年被拆掉,南门最先被拆除,1951 年春节前拆除东门到北门的城墙。拆墙扩城之后,迪化市在原来城墙位置建起人民路、文艺路、红旗路、东后街,人民电影院、八一剧场、红旗路、南门的路都通了,四通八达。

(二)乌鲁木齐母城“门”文化记忆

乌鲁木齐母城“门”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有东门、西门(有小西门和大西门)、南门、北门,每个门都有不同的历史沿革,拥有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

现如今,乌鲁木齐的南门早已不是一座门,它只是个地理称谓,但之前南门确实是存在的。母城南门在乌鲁木齐老体育馆附近,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剧场一带。1957年时,南门的城门和城墙都推了,守护了这座城市多年的城墙,转换了形态。

西门,人们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大西门、小西门,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城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正西门以北为小西门。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西门还确确实实存在着。1957年,由于当时城市建设的需要,西门被拆。

乌鲁木齐的东门现如今已销声匿迹,母城东门,已经被建国路取代,虽然还残留着一截城墙,但在七十年代也被拆除,在烏鲁木齐日益发展的建设中被淘汰。

(三)相关文化特点呈现

从丝绸之路诞生之日起直到近现代,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的要邑,特别是从清朝光绪十年( 1884年)新疆建省后,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驼运业最兴旺的时期。清朝政府从内地运往新疆的大批军需,商人从律沪各地贩运的绸缎布匹、茶、糖、日用百货和中药材,以及从新疆运往内地的皮毛肠农、羚羊角、葡萄干、中药材等,大都依靠“沙漠之舟”骆驼队来往在古丝道上驮运。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桑皮纸技术从中原传到了西域,又从西域传播到了中亚各国,成为见证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卢永军. 深挖母城人文资源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N]. 重庆日报,2019-04-02(006).

[2]曹静宜,陈永.淮安“母城文化”现状及其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7,25(12):134-135.

作者简介:韩非孜,女,汉族山东,1980年7月,本科,中级职称,天山区文化馆(830002),研究方向:历史母城挖掘

猜你喜欢
南门西门乌鲁木齐
雪落西门
南门小巷
黄昏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紧张的亲子手工课
西门法官
巧上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