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吊脚楼的发展与演变

2021-10-12 08:22杨景皓朱琪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西江

杨景皓 朱琪

摘要:苗族吊脚楼描绘了苗族人的生存适应、信仰和文化变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苗族吊脚楼已经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建筑,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纵观吊脚楼从衰败到更新,其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保护。

关键词:西江;苗寨;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以下简称"吊脚楼")被誉为"民族建筑瑰宝",是由苗族工匠设计的全木质半干栏式结构。几千年来,传统吊脚楼一直受到历史、环境、经济、自我发展和中国建筑的影响。

一、苗寨吊脚楼

(一)苗寨吊脚楼的历史

在西南地区,吊脚楼起源于一种用竹木搭建的、下部中空的"窝棚",被称为木结构的"半干栏",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区域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和文化民俗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吊脚楼结构的形成。首先,西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山地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吊脚楼是一种适合早期定居的建筑类型,这是建筑出现的自然因素;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生产以及加工能力的提高,干栏式建筑在建筑结构、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功能划分上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建筑发展的社会因素。此外,民族文化和习俗在吊脚楼建筑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吊脚楼建筑发展中的民族因素。西南地区从"住在窝里"到吊脚楼建筑的转变,反映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演变,以及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已经进入了功能分化的阶段[1]。

(二)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基本类型

1.单吊式

单吊式又称"吊头"或"钥匙头",是最常见的吊脚楼类型,其特点是:建筑沿山坡摆放,正屋一侧厢房用木柱支撑伸出架空,两端为木柱,结构简单。

2.双吊式

双吊式,也被称为"双头吊式"或"撮萁口",是从单翼式演变而来的,在单翼式中,主屋有一个上层建筑,两端有突出的房间。

3.四合水式

四合水风格,也被称为"四合院风格",是由屋前有石阶的双层阁楼,主屋建在平地上,两个侧室用木柱支撑,悬在山坡上,形成"四合院风格"的封闭空间演变而成。该建筑是对称的,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雄伟的形式。

4.二屋吊式

在一层和二层风格的基础上,双层风格通常在垂直方向上建造一层或多层,体积更大,空间更大,内部功能更强[2]。

5.平地起吊式

这种类型的悬挂式建筑是由单挂和双挂类型衍生出来的。该建筑建在平坦的堤岸上,原本不需要单独的吊脚楼,但现在仍然保留了吊脚楼的风格,在房间的下部用柱子抬高,使其与大厅平行,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地抬高。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吊脚楼",所处环境不易挖地基,雨雾较多,气候潮湿,对通风防潮的要求较高,因此采用地面高挂的形式,使建筑内部容易通风干燥,并能起到防止蚊虫侵害动物和储存粮食及各种物资的作用。

二、吊脚楼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一)传统吊脚楼存在的弊端

1.火灾的危害

西江苗族的房子都是木制的,而且紧紧地挤在一起,生活中他们又主要使用烧木头的炉子,这使得他们非常容易发生火灾。1971年,300多个吊脚楼被西江大火烧毁,包括许多1970年以前的吊脚楼。

2.容易腐蚀,不牢固

西江位于山区,天气寒冷潮湿,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吊脚楼建成数年后,木板开始被雨水腐蚀,变得很脆,外观陈旧,气味难闻。根据2019年的调查,西江有18栋70年代以前的吊脚楼,里面很脏,损坏严重。此外,这些建筑物位于斜坡上,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同时,伴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等,也存在严重的用电隐患。

3.生活上的不便

吊脚楼空间木板分隔,隔热性能很差,而且没有厕所,洗漱时可能造成不适。

(二)传统吊脚楼存在的好处

1.就业机会

结合之前的产业发展制约,西江的经济在旅游发展大会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地方产业发展受限,传统的林业由于保护性的林业政策而衰落,伴随着少量的原始和自发的第三产业,工作岗位稀缺,无法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的劳务输出证实了西江需要改变,需要提高就业水平。旅游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使工人返乡[3]。

2019年的搬迁统计和当地人的年收入总额数据显示,69%的家庭可以在景区内找到工作,而没有人在景区内就业,有的是因为在景区外选择了稳定的工作,只有极少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旅游业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其连带效应也能使整个地区受益。西江的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的经济核心,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当地旅游业乃至贵州省不可绕过和忽视的领域。

2.文物补偿费

首先,应该澄清的是,当地的文化遗产补偿费和一般人认为的文化遗产保护费是有区别的。文物保护费一般被认为是专门用于维护和保护具有价值和重要性的特定文化遗迹。相比之下,西江的传统吊脚楼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迫切的维护和保养需求。其次,较新的由混合砖制成的吊脚楼建筑也可能被征收,如果我们把吊脚楼建筑技能视为整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利于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因此,西江文物税是支持文化遗产的一种激励措施,它占取了景区门票收入的18%,并按程度分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有足够的收入来引入补贴的福利保护政策--文物补偿费,以保护传统的吊脚楼。

三、居民对吊脚楼变迁的接受情况分析

(一)接受吊脚楼变迁情况及分析

调查显示,在2008年第三次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召开之前,77%的西江工人外出务工,其中80%的人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是夫妻同走或拖家带口。他们常年离家生活,有更好的机会获得信息,接触到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这反过来又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住在传统的吊脚楼屋里,因为他们认为吊脚楼屋很落后,很不舒服。传统的吊脚楼屋开始被现代生活所淘汰,年轻人的民族认知意识浅弱,传统的建筑技能的传承也存在问题。旅游发展大会后,西江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许多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旅馆和农场开始兴建,住宅楼变得拥挤不堪,新式建筑开始兴建。它们大多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又高又宽,与传统的"三无"木材风格相抵触,严重破坏了西江的整体风貌。对于游客来说,吊脚楼是一种文化和历史遗迹;对于苗族人来说,吊脚楼是一个避风避雨的地方;对于吊脚楼本身来说,安全、舒适和方便是最重要的。

(二)反对吊脚楼变迁情况及分析

目前,政府在强调旅游活动的同时,盲目的拆迁和建设给西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变化是保护村落建筑风格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西江就会像余秋雨写的那样,"用美丽来回答一切"的西江不再存在。政府文件必须将保护老建筑与控制新建筑结合起来,以保护整体外观。对于传统的吊脚楼,政府应注重保护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公众则应注重生活的便利。要在合理保持傳统风格的基础上,改善改造与新建、旅游与住宅建设之间的对比,发展当地旅游经济,造福当地居民。

结语

在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的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江成为贵州民族旅游发展的代言人。修复西江吊脚楼,就是恢复其经济、文化遗产和实用价值,为人民福祉、民族文化代代传承、公共生活延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吊脚楼民居的解读——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住宅科技,2011,31(11):53-56.

[2]肖骁.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价值文化探究与传承[J].才智,2018(32):290-291.

[3]尚澎,沈飞宇,孙友富.贵州苗寨吊脚楼的发展与演变——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设计,2021(08):119-121.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西江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
山城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王芝藕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美丽的千户苗寨
吊脚楼“直木匠”
美丽的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