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成 邢琪
泰安市位于山东中部,地处泰沂山系,下辖区县包括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泰安市博物馆及岱岳区文管所中藏有一定数量的古代瓷枕,时代以宋为主,其中不乏精品,是研究泰安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资料。
宋剔花瓷枕
该瓷枕长19厘米,宽9厘米,高9.8厘米,1991年泰安市泰山区财东街挖楼房地基时出土,现藏于泰安市岱岳区文物管理所。其呈束腰形,枕面两邊翘起,中间内凹,枕面饰有六朵花及两片叶纹,其外有两重长方形边框。其中两朵较大的菱形花位于中间,上下对称,中间以几何纹相隔。左右两侧各有一叶纹及两朵花,花为圆形。底面中部刻划有斜线纹,其外有三重长方形边框。四面枕墙上刻花草和几何纹,其中左侧枕墙中部有一个小圆孔。
该瓷枕的装饰工艺以剔花为主,刻花为辅。陶瓷装饰工艺中的剔花,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剔表留白,从而形成图案的装饰效果。剔花装饰工艺最早出现于金银器装饰的局部鎏金,金黄色与银白色交错相间,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文献上称之为“金花银器”。剔花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的常用工艺,北宋时期在整个北方地区都较为流行。直到金元时期,在河北磁州窑、定窑以及河南当阳峪窑、鲁山段店窑等地仍然生产剔花产品。该瓷枕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再利用工具剔表留白,显露出花卉及装饰纹样,再施一层透明釉,之后入窑烧造,便形成这种层次分明的图案。该瓷枕的剔花图案虽然相对较为简单,整体风格也略显粗糙,仍不失为宋代剔花工艺的典型代表。
宋白釉刻花瓷枕
该瓷枕长22.5厘米,宽16厘米,高10.5厘米,1965年在泰安城西石灰场出土,现藏于泰安市博物馆。其呈腰圆形,枕面纹饰分内外两部分,内部以斜线纹为地,饰缠枝牡丹花,花朵硕大,花叶的细节特征表现明显。外部有四重边框,其形状与瓷枕形状一致。第二、三重边框之间饰一周卷草纹,瓷枕侧面饰一圈浪花纹,纹饰均采用刻花工艺。
该瓷枕的装饰工艺为刻花,这是宋代瓷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技法。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再用竹、骨或者金属材料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其表面刻出所需要的花纹。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线条较深,花纹显得很有层次感。刻花工艺常与划花工艺组合运用,被称为“刻划花”。该瓷枕的刻花疏密有度,繁而不乱,主次分明,通过刻花工艺将牡丹花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了宋代高超的刻花工艺水平。
宋绿釉荷花纹瓷枕
该瓷枕长36.5厘米,宽18.5厘米,高11.5厘米,现藏于泰安市博物馆。其略呈扇面形,上部微鼓,下部微内收,左右两侧向下斜内收。枕面前低后高,中部饰荷花,四周饰双线长方框,均采用刻花工艺。瓷枕前壁无纹饰,左侧有一圆形透气孔。后壁饰两组缠枝牡丹纹,采用印花工艺。除底部无釉外,其余皆施绿釉,釉色明亮,略有脱釉。枕底露胎,胎色泛红,胎质疏松。
该瓷枕的装饰工艺包括刻花和印花,印花是以带花纹的模印工具在未干的坯体表面压印出凹凸的纹样,再施釉烧成。枕面上的荷花图案采用的是刻花工艺,荷花线条流畅,特征鲜明,图案简洁,简单几笔就将荷花的特征勾勒出来。后壁所使用的印花工艺水平较高,为两组缠枝牡丹纹,图案层次分明,密而不乱,花、叶清晰,花瓣和叶片上的细节也表现得非常到位。
宋白地黑花山水人物纹瓷枕
该瓷枕长32.5厘米,宽15.5厘米,高13厘米,1983年出土于泰安市夏张孙况洞水库北,现藏于泰安市博物馆。其呈长方形,中部略收,前低后高,枕面出沿。以白地黑花作为装饰,枕面中间为六边形开光,开光内可见山水、草木、楼阁、人物、船只等纹饰。开光外饰缠枝菊,其外为五重长方形边框,第三、四重内饰简单波浪纹。瓷枕前后壁六边形开光内饰竹叶纹、花卉纹,开光外饰缠枝菊纹,其外均有两重长方形边框。底无釉,有“张家造”款。枕面开光内的山水人物纹分为三部分:上部为河流及三座远山;右侧有两位书生装束的人物立于岸边凭水远眺,人物背后有山石、树木;左下角岸边停靠有一只小船,岸上草木、山石掩映一片亭台楼阁。
该瓷枕上的白地黑花纹饰为宋代磁州窑的代表性装饰工艺,又称“白釉釉下黑彩”。其工艺流程是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在其上绘以黑色或赭石色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此种装饰工艺变化较多,除白地黑花外,还有黄地黑花、绿地黑花等变化。并且可与划花、刻花、剔花、填花及釉上加彩等相配合,所绘纹饰主要有山水、人物、虫鱼、花草等。该瓷枕画风高雅,包括山水、草木、楼阁、人物、船只等形象,宛如一幅水墨画,意境深远,显露出磁州窑制瓷匠人极高的艺术水平及创作能力。
(作者马天成为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邢琪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