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新定位新使命新机遇

2021-10-12 17:34王璐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王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是继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之后,中央层面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指导文件。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这对于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教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部地区以10.7%的国土面积容纳了全国26.6%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30.1%的粮食产量,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20年的22.2%,城镇化率从36.5%提高到58%左右,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78万亿元,占全国的24%,近十年来解决了近5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被赋予了新战略定位、新使命担当,迎来了新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国内大循环不可或缺的关键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战略节点,中部地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营造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之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至今,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较好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中心作用明显增强,形成若干创新高地并逐步形成科技集群,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成果市场化明显。二是产业创新成果显著,先进制造业形成了明显优势,产业创新取得实效。但中部各省发展水平不同,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度、融合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应对和化解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大规模的潜在内需市场以及雄厚的产业技术基础,使其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核心环节。在促进跨区域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物资商品流通与合理配置中也具有关键作用。目前,中部六省常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拥有长江中游和中原两大城市群,武汉和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四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城市密度高,但區域整体城镇化率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市场潜力大。中部地区通过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中部消费中心,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动力源。同时,由于中部地区交通运输通达性强、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成为产业集聚及优化布局的优选之地,对于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内陆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条件。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从以往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这不仅是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内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契机。加快推进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进程,特别是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利于形成我国全方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高水平开放格局。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中部地区优势产业集聚、产业链条完整,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但相当一部分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创新投入不够,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动力。中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常住人口超过3.7亿,市场潜力巨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4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东部地区的65%左右。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全方位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要充分认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安全意义,加大战略产业布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但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要依托中部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关键共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选择传统优势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数字智能技术改造,促进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中部地区居中的区位条件,使得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能源、科技、水利、信息、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更具全局性、关键性和紧迫性。要统筹谋划,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设施优势。加快5G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争取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提供高层次基础研究平台。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并强化中部交通物流枢纽的配置功能,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疏通痛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改造升級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和支付结算等金融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中部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

优化空间布局。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优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者,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要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统筹推进、建设、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效应更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尤其要以已有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个自贸试验区为主要抓手,赋予这些国家级开放平台更大改革自主权,不断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发挥中部各省资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枢纽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造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模式。

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中部地区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以及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

湖南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湖南,在新发展格局下区位优势明显,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向南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向西与成渝经济圈协作、向北共建长江经济带。基础良好,又“左右逢源”,湖南正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功能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部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助于湖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效率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湖南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这是“优存量”的新契机,有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技术提升、产品提质、企业提效。湖南已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华丽转身”,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培育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大批制造品牌。接下来,这些优势有望不断夯实。

另一方面,这是“拓增量”的新机遇,有助于扶持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把湖南打造成中部地区制造业高地。过去几年里,湖南把实体经济作为强省之本、发展之基,有针对性地储备一批具有战略性、支撑性和可行性的重大项目,这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湖南在中部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场活动预热 凝聚区域高质量发展共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