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藍天”)拥有70年创新历史的厚重积淀,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有机融合,内化成为中化蓝天的红色创新基因,并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传承。中化蓝天通过在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动机”模型,用以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氟化工创新“舰队”,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断的良性互动格局。
中化蓝天的红色创新历程
中化蓝天脱胎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简称“浙化院”)、西安204所两家科研院所,现已逐步发展成为研产销一体化的综合型氟化工企业,兼具专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的特点。
中化蓝天旗下浙化院,成立于1950年,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是浙江省最早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在新中国建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老一辈科研人员怀着“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致力于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发了化肥、农药等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10项大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为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浙化院科研人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1980年率先向浙江省政府提出“要求试行扩大自主权的报告”,随后又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改革的浪潮中,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一批批科研人员脱下白大褂,主动转型,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到20世纪末,中化蓝天在氟化工行业的领先地位已初步确立。
2008年,中化集团控股中化蓝天后,注入了大量市场、产业资源,中化蓝天研发、产业、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市场引领科研,科研拉动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局面,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始终居于国内前三,持续向成为氟化工领域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努力。
70年来,长期积淀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有机融合,中化蓝天形成了“相信科学、爱国报国、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敢于冒险、市场意识”的24字红色创新文化,并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化蓝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提炼并传承创新基因
为提升创新效率、扩大创新成果,中化蓝天选取近30年研发、产业化进程中的典型项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出项目成功背后的红色创新基因。
相信科学,爱国报国。中化蓝天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理应在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中勇立潮头,实现更大的作为。因此,中化蓝天将“相信科学、爱国报国”作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红色创新基因。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立志于科技报国和科技强国的创新团队,面对困难时,才能守科研漫道而不舍,甘之如饴,矢志奉献国家建设,百折不回,项目成功的概率大幅提升。
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团队负责人作为项目的核心成员,对项目完成的效率和项目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项目负责人不计较个人的名和利,才能始终围绕着科学规律开展创新工作;只有项目负责人敢于担当,团队才会具有创新所需的“冒险”精神。如:天蓝1901项目曾经遭遇重大挫折——中试放大过程中不得不更换工艺路线,这几乎等于“从头再来”。当时的项目主要负责人带头主动放弃了在项目组的排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很快打消了新工艺项目组成员的顾虑。最终,次年新工艺即完成中试放大,启动产业化设计。
艰苦奋斗,协同作战。一个项目的成功,背后必然有一群无私忘我的人在战斗。在技术攻关和市场攻关的关键阶段,团队都是夜以继日地全力拼搏、乐在其中。研发人员一个多月不回家只为盯牢实验数据;车间员工无畏酷暑与严寒往返操作室与装置现场,以当班工艺稳定为荣;营销人员面对客户“苛求”不厌其烦地解释沟通,帮助其解决应用难题;各级领导也在背后默默支持,“你们放心干,责任我们挑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才成就了项目最后的成功。
市场和产业意识。科研的目的是产业化和商业化,团队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意识。精细化工生产具有工艺流程长、产品门类品种多、应用领域广、技术复杂等特点。因此,项目团队必须迅速响应下游客户的需求,摒弃单一产品、单一流程、单用装置的生产方式,进行工艺和装置的系列化和柔性化设计,并保障产业化技术持续进步,才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年轻的创新主力军。经调研统计,中化蓝天创新项目中试成功时,核心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仅30岁。敢想敢闯、精力充沛、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的青年科研人员成为一线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同时,伴随着项目的成功产业化,年轻人也在不断成长和转型,中化蓝天成功项目的骨干科研人员,超过三分之二成为了企业科研、生产、营销领域的中高级管理者。
为创新人才搭建传承创新基因的成长平台
近年来,中化蓝天在创新活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化蓝天特色的“发动机”模型。
模型分五层,第一层是创新三要素,提出对创新人才、技术和装备三个核心要素的管理要点;第二层是创新管理机制,包括科研项目门径管理机制、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机制、创新二元组织机制,重点探讨如何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第三层是创新激励机制,提出一系列针对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包括创新激励政策、创新孵化器、创新风险投资;第四层是创新合作机制,提出开放式创新的具体做法,包括院校战略合作、企业创新联合;第五层是创新土壤,既承接中化蓝天70年创新历史的厚重积淀,又给予了创新“发动机”不竭的力量源泉,包括创新基因和创新文化。
2016年以来,中化蓝天针对创新“发动机”模型中的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激励,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为创新人才搭建传承创新基因的成长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施“蓝埔计划”,搭建创新人才管理系统。“蓝埔计划”是中化蓝天自2017年起,逐步建立的人才识别、培养、激励和使用等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管理系统。通过对创新人才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工作绩效几方面的量化评价,不断评估创新人才的创新基因得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提拔任用,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具有创新基因,让具有创新基因的人才进入创新主战场。
实施“科飞计划”,加速科研人员转型。中化蓝天“科飞计划”自2019年起实施,是针对35岁以下科研人员设计的双通道成长计划,目的是在研产销协同中培养复合型、跨专业应用型人才。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轮岗到营销岗位和产业岗位,既培养了科研人员的市场和产业思维,又为科研人员的转型做好准备。中化蓝天现已组织3期共26名科研骨干参与培训,其中2名科研人员转岗至产业管理。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国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出台了多项法规和相关政策,2016年以来,已将激励范围扩大至全国国有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一直困扰国有企业的创新人才激励难题。
目前,中化蓝天已陆续对29个创新项目实施了风险抵押金、技术进步分红、模拟股权、团队持股公司等激励政策,并设立了独立于现有管理体系的创新二元组织——机制创新中心,为创新项目定制政策、实施激励、提供服务,使创新变革快速、可控。实践证明,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的中化蓝天,既是一个不断产出创新成果的创新系统,更是一个不断产出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系统。我们将秉承中化集团“科学至上”理念,传承和发扬红色创新基因,在开拓世界一流业务的新征程中奋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