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旭
紫砂器尤其是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彩,历代的紫砂艺人穷尽智慧,通过形体和装饰的融合变化,造就了紫砂艺术的万千风情。紫砂陶刻艺术就在这瑰丽无穷的创作中始终占得一席之地,陶刻艺术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于紫砂器上的延伸,它体现了紫砂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现了紫砂艺术创作中所包含的技巧性、趣味性以及开创性。紫砂陶刻艺术就如同一面镜子,不断地折射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承载的紫砂器变得充满价值且魅力无穷。
紫砂陶刻能够将书法、诗词、绘画、篆刻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呈现在紫砂器的表面。作品“竹林七贤”的创作就是将宋代钱选所题的《竹林七贤图》刻画在了石瓢壶的壶面之上,“昔人好沈酣,人事不复理。但进杯中物,应世聊尔尔。悠悠天地间,偷乐本无愧。诸贤各有心,流俗毋轻议。”书法文字与画面交相辉映,让这把茶壶集古朴与典雅于一身,将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题材以紫砂陶刻的语言重新呈现,在传承与创造中加以演绎,让人充分领略传统文化题材的魅力,同时也惊叹于紫砂技艺以及技艺背后的独特文艺属性。
“竹林七贤图”所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事件,表达的是一种不愿与当时昏暗的世俗同流合污,宁可纵情山水,过放荡不拘的生活。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相互友善,过着避开俗世的隐居生活,由于他们常常会在竹林聚会,饮酒清谈,扶琴吟诗,就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一图景被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争相传颂,与之相关的书画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此经典的文艺创作主题自然也就被引入到了瓷器装饰当中,长沙窑瓷器、景德镇窑瓷器都曾有过以此为主题的纹饰创作,陶刻作品“竹林七贤”所刻画的也正是这一经典的画面。
在陶刻作品“竹林七贤”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仪态,这些仪态构成了人物各自的特点,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这其中包含了肆意的玩乐,也代表了莫逆之交的友情,还带有魏晋时期不羁的风流。石瓢壶上狭小的画面空间,所能承载的细节是有限的,所以在这把壶上的刻画,线条简略,一刀一划都需要物尽其用,没有任何多余的缀饰,线条的利用率很高,借用传统绘画中留白的手法,尽可能地省略掉人物边缘处的勾画,主要集中在人物的上半部,尤其是脸部的刻画。同时以竹、石等物作为背景,将人物刻画出不同的特点,整个画面简洁而明快,内容丰富而详实,相对于传统书画,主题相同,表现却不同,充满了把玩观赏的意趣。
作品“竹林七贤”于紫砂石瓢壶的壶面上陶刻书法,一面刻画,一面刻书,以刀代笔,熟练地刻出诗文佳句,引用了宋代钱选《题竹林七贤图》,文字宽窄有度,藏锋露芒,下刀的轻重自有缓疾,单从文字上就能够展现出扎实的技艺技巧和对这一传统文艺题材的理解。在这把壶上,下刀的线描变化,刀锋灵秀古朴,全诗以隶书铺就,起、止、行、留俱是绝妙,字与字之间的间隔规整,行文加上落款恰能用尽壶面的空间,其意又与另一侧的画面相合,有理有据,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抒情的个性,让传统书画的魅力尽情展现,同时还凸显出紫砂陶刻刻画之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传统的书画题材作品可以单独地融入紫砂陶刻当中,也可以根据同一个主题,引入不同时期的文艺创作,并用紫砂陶刻的形式将其连缀起来,共同构成书画题材的大融合,这样的作品既是在成就经典,也是在塑造经典,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陶刻创作的艺术品质更上一层楼。
结语:紫砂陶刻作为紫砂器的一门装饰手段,在历史上为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紫砂陶刻创作则越来越脱离单纯紫砂器装饰的范畴,逐渐成为了紫砂文化艺术的一大分支,紫砂陶刻创作的文化主题以及其本身的技艺创新正逐步成为当代陶刻创作的核心,透过陶刻所带来的风格个性,就能见到我们身后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充满特色的紫砂文化,陶刻所带来的是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而无论是已有的还是未有的主题创作,都要求创作者具有更为充分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眼界,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的发展,紫砂陶刻也必然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内容和新的水准,深厚的文化积累、广泛的创作挖掘正成为当代紫砂陶刻艺术恒久的推动力,以刀为媒,以紫砂为载体,将书、画之意融入自身的刻画当中,就如眼前这件陶刻作品“竹林七贤”一般,能够文心雕琢,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