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红,李神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即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积极开办专业,在一定区域内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由以往注重各自的独立发展逐步演化为谋求共同的利益,追求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密切结合,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互惠的过程[1]。从本质上说,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的合作,职业院校和相关产业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细分,通过打破资源壁垒以达到资源互补的合作过程。因而,产教融合已逐渐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办学调整的主要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级第四大湾区。首先,从地理位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背倚内陆、衔接港澳、面向东盟的天然区位优势,亦是“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集合点[2]。其次,从经济规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产业结构及城市发展形态已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初始条件。最后,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间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并形成一定的合作基础。湾区九市区域特色经济各具优势,产业间互补性强,发展势头强劲,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空间载体与现实条件。然而,尽管湾区九市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其产业合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产业人才紧缺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产值结构异化等问题,亟需通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谋求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合作。为此,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协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即强调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表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实质在于协同地区间产业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调合作共同体。基于此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产业,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进,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培育与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由增量到增值增质的主要形态表现。从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发展状况分析,湾区内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与质量均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整体消费规模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但现阶段依然存在区域产业人才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的难题。因而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以职业教育满足人才供给,助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融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质赋能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到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澳门)高职院校共有73 所,从院校类型看以综合性高职院校与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体,并逐渐呈现多元并存发展格局。从各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分析共开设411 个专业,涵盖201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19 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3105 个,平均专业布点数7.55 个,同时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稳步提高。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院校类型、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的发展态势优越,因此应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不断突破瓶颈制约,打造一批具有湾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优质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已具备成为世界级一流湾区的规模。在新形势下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教融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5]。湾区九市产业经济发展各具优势且特色鲜明。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例,发挥湾区发展的辐射作用推动粤西、粤东、粤北主动承接珠江东岸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产业,实现珠江东岸由“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的转变。国际竞争视域下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动力,在湾区范围内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发挥粤港澳人力资源联盟作用,创新湾区内部合作办学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合作实训基地共创共享,创建具备湾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园区,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集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和教育优势为一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困境却制约着产教融合的深度开展。
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得以确保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依据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发展规划,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粤港澳大湾区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因各项配套政策尚未完善,使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陷入“合而不深”的局面[6]。其一,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执行标准,监督标准与评价标准[7]。这导致湾区内部各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难以协调并制定出开展产教融合的具体规划。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固守于落实产教融合即以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联系,缺乏对产教融合服务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深入思考。其二,产教融合以相关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因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产教融合开展的深度与宽度不够,未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例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以合作的形式共同签订协议,其协议以框架形式存在,协议间各主体间的权力、责任、利益做不到有效的保护与约束,导致双方各自独善其身使产教融合最终流于形式。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及产业健康发展培育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衡量其是否能与区域产业开展产教融合的指标之一[8]。本文以湾区九市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湾区九市高等职业院校三大产业专业设置情况如图1所示:属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大类设置率为0.79%;属第二产业中的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设置率为16.69%;属第三产业中的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设置率为82.52%。湾区九市2020年前三季度三大产业总产值及各产业比值基本情况如图2、图3所示: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位列湾区九市中的前三位,由各产业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数据可得,肇庆、珠海、江门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较大,佛山、东莞、惠州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大,深圳、广州、珠海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最高。通过各专业大类设置的数据及各地区2020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占总产值比重情况可知:湾区九市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占比过高,这将会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趋于饱和,增加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湾区各传统制造业强市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导致传统制造业相关人才储备不够,区域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率占比偏低,仅达到0.79%,难以推动湾区内部农林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较低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湾区九市高职院校三大产业专业设置率
图2 湾区九市2020年前三季度三大产业总值
图3 湾区九市2020年前三季度三大产值占总产值比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形式逐渐变化。现阶段产教融合已成为湾区九市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共识并得到了各区域院校的极大关注。但在具体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受原有的教学观念、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内重“教”轻“产”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将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顺利开展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9]。这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职业院校仍然固守基础素养课与基础理论课,忽视开展实训课程的重要性,考核学生仍以知识性考核为主而非实训成果为考核的标准。其次,产教融合以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把在校内建立的实训课室、实训车间、实训中心等实训教学基地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实训课程大部分在校内开展,实训基地相对封闭。对生产现场参与不足将导致职业院校远离并轻视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并未发挥出产教融合的真价值[10]。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协同合作、互惠互利、价值双赢的过程,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能达到职业院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相契合[9]。对于产教融合来说,首先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分析,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场地、设备等,同时还从企业中选取部分优秀员工到学校进行教学,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因此,部分企业更愿意把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自身企业的建设上,满足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对核心员工的吸引力。以中小型企业发展为例,企业更愿意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选聘企业发展所需的员工,因此在实际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性与驱动力都不足。其次,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脱节分析,依据国家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可知,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要与区域行业发展无缝对接。但由于产教融合相关运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目前所需的员工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满足企业现实发展的需求。再次,从职业院校教师师资队伍分析,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多由“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组成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缺乏目前职业院校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训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路径、激励与考核制度尚未明确,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不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产教融合时仍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面对湾区建设全方位发展的格局及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应在配套政策、院校专业设置、师资及企业参与的驱动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应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台产教融合系列配套政策,使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有据可循。首先,制定并执行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政策法规,颁布各地方产教融合促进法以及地方性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专项法,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是确保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其次,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规划与资源布局,发挥政府规划在资源布局中的牵引作用,优化产业与教育资源协同布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类要素资源集聚融合。再次,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强化教育和产业政策牵引,落实土地保障,创新信用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后,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产教创新链政策,致力于引导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以企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以“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 成果转化+ 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链,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中心三者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换等合作。同时,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监督评估机制,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建立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等,对产教融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顺利开展。
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产教融合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在新形势下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在于职业教育资源与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不相匹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湾区九市高等职业院校应进一步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置,调整并撤销专业布点过多、重复设置、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专业[11],优先设置支持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对于院校专业设置与各产业发展的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依据资源优势,完善湾区高等职业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
从区位优势上分析,湾区九市中肇庆、江门、珠海均具有发展第一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肇庆市位于湾区九市的中西部处西江干流中下游,土地肥沃,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广。但从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肇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上尚未设立相关专业。江门是我国的侨都,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广东省主要的农业大市。但其高等职业院校与第一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设置仍处于空缺状态。珠海地处于珠江口,西面濒临南海,是湾区九市中主要的海洋大市,其海洋、滩涂及淡水资源丰富,海洋鱼类品种繁多,水产养殖业独具特色。从目前珠海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分析,关于海洋业、水产养殖业的相关专业设置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及时完善肇庆、江门、珠海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适当增设农林牧渔类专业,使肇庆、江门、珠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区产业发展。
2.依据产业优势,打造湾区制造业集群产业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表明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湾区九市中佛山、东莞、中山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较高,属制造业强市,并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从湾区九市专业设置率可得,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已有的与第二产业相匹配的相关专业已不能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因此,佛山市高等职业院校可增加机械设计类及汽车制造业相关专业致力于打造智能家电与汽车产业集群。东莞市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可往纺织服饰与机械制造类倾斜以打造现代轻工纺织业产业集群。中山市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实体经济是中山经济增长的命脉,但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应增设先进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相关专业。
3.依据区域优势,适度发展湾区第三产业
目前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率过高,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基于此可根据湾区九市区域优势,适度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广州、深圳高新产业核心辐射作用,协调发展珠江东岸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带,致力于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各项基础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平台软件的突破与应用。东莞、惠州依据其区位优势依托深圳高新产业的发展,其高等职业院校可聚焦于电子信息产业专业的设置。佛山、江门、中山、珠海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设如工业机器人、前沿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等先进产业专业,为广州、深圳等地区开展新兴产业研发做好产业配套。肇庆则可依据其当地特有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开设旅游大类相关专业,以及开设服务于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的相关专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承担者,亦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参与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在60%以上[12]。这表明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院校“重教轻产”的现象,需从教师队伍抓起。对此湾区九市高等职业院校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相结合增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引进来”即可从相关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骨干,承担学校的实训课程与相关教学实践工作,同时可通过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吸引相关企业的关注,结合自身院校发展需要遴选出最佳的行业企业。“走出去”即可安排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深入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保证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接触度,强化教师到行业企业的实训锻炼。同时建立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与评价机制,定期考核与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院校实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调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但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学校欲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最根本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提升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专业及课程设计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通过实地市场调研、行业发展动态分析、专家座谈等方式多角度对职业院校现有的办学模式进行论证。另一方面采取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平台的方式提高师生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具体包括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学校,行业企业的导师与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教学等。学生可通过平台进入企业实习,依据其实习成果,毕业后可直接就职于企业,让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直接受惠于产教融合。
2.调动企业积极性,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行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改造与转型发展,亟需大量人力资源助力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过去相关行业企业从自身企业的商业机密、生产安全及企业人力成本考虑,降低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现阶段《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为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的培养,完善以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依托区域主导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13]。首先,相关行业企业要站在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产教融合的迫切性,要做好开展产教融合的准备工作,积极搭建产业转型发展和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平台。其次,企业可安排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解决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人才不匹配的问题。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值赋能,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打造世界级湾区奠定基础。湾区九市区域特色经济独具优势,产业间互补性强,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问题的解决具有时代价值。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配套政策有待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配性不高、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行业企业、高职院校间的密切配合,应在细化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配套政策、调动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精准发力,有力促进湾区九市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