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卉
摘要:目的:探索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皮肤护理中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70例),患者入院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按照随机法划分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在开展皮肤护理过程中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皮肤护理过程中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行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皮肤擦伤、压疮、靜脉留置针戳伤)发生率0.00%相比于对照组11.43%更优(P<0.05)。观察组满意度97.14%优于对照组82.86%,差异显著(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皮肤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皮肤状态,降低皮肤损伤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症;风险管理;皮肤护理
神经内科是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该科室主要收治脑部炎症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类型疾病患者,由于患者病症较为特殊,容易出现风险事故,尤其是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与治疗,直接增大皮肤护理难度,出现皮肤损伤[1]。本次研究将以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病例人数:7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2020年1月-2021年1月)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法划分两组,对照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范围43-79岁,平均年龄(58.33±2.17)岁;观察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范围45-78岁,平均年龄(58.53±2.25)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订意向书;(2)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精神障碍;(1)患存在其他严重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皮肤护理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对患者开展日常护理,按时用药,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皮肤状态,记录数据信息。
1.2.2观察组
观察组皮肤护理过程中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行风险管理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为小组长,带领护士开展风险管理,对患者日常治疗开展监督,尤其是医疗器械的使用,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皮肤损伤情况,对患者的皮肤状态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皮肤损伤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方案;②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力能水平,对患者皮肤健康状况开展评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压疮情况,做好预防措施,降低压疮发生率。及时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获得家属支持,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与损伤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做好相应准备预防,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效避免患者出现皮肤问题。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皮肤擦伤、压疮、静脉留置针戳伤,计算皮肤损伤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医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评分,问卷实行60分制,满分60分表示患者非常满意,59-55分表示患者满意,低于55分表示患者不满意,计算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通过SPSS24.0统计处理,以数(n)或率(%)计数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与满意度,以检验结果,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
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0.00%相比于对照组11.43%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97.14%相比于对照组82.86%存在统计学(P<0.05),如表2。
3讨论
皮肤护理是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优于患者病情危重,导致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直接增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开展优质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以降低皮肤损伤发生率[2]。风险管理模式皮肤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从源头上降低患者皮肤损伤风险,改善患者皮肤状态,避免出现压疮、擦伤等风险事件,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3]。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0.00%明显优于对照组11.43%,差异显著(P<0.05),说明风险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皮肤损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潜在的皮肤损伤风险。观察组满意度97.14%相比于对照组82.86%更优(P<0.05),说明该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改善患者皮肤状态,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卫娟.预见性护理预防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3):139+145.
[2]何月平.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04):40-41.
[3]程莎.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