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神山医院用10天左右的时间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雷神山医院也紧随其后交付。在我国古代对突发性疫疾也采取隔离治疗,秦、汉、唐三朝均在西安城建有类似现在“火神山”“雷神山”式的医院。
秦朝时设有疠迁所,是当时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城旦”是秦朝的劳役刑之一,是指强制男性犯人早起去修筑城墙的苦役;“鬼薪”是秦朝时的一种徒刑,指从事官府杂役、手工业生产劳动以及其他各种重体力劳动等;“疠”指麻风病。在秦朝,人们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时,要立即向官府报告,官府将患者抓捕后,经过医生确诊,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以防止麻风病传播蔓延。
西汉平帝刘衎即位时才9岁,实际是由大司马王莽主持朝政。这个小皇帝也是多灾多难,在他改元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大灾难。《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青州尤为严重,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瘟疫大流行。面对严重的灾荒和疫情,王莽积极布置救灾防疫,并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230名官民献出自家的田地住宅,以救济灾民。灾区还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王莽还在长安城中造了一条闾里,建邸舍房屋200区,朝廷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派来医生,送来药品,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朝廷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官发给口粮,并分配土地与生活用具,借犁耙、耕牛、种子和粮食给他们,让灾民病愈后在这里安居乐业。
唐代时的长安城人口繁多,流动人口数量大,疠疫传播快,当时有官办、民办传染病院,一些寺院也辟有疠人坊。《太平广记》引《纪闻·洪昉禅师》说:“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而且做到男女分住,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续事始·病坊》载:“开元二十三年,断京城乞儿官,为置病坊,给廪食焉。近代改悲田院,或曰养病院。”《元和志》载:“唐至德二年冬月丙寅,筑养疾院于泾阳。”《泾阳史话》说,肃宗第十一太子嘉纪居此疗养达三年之久,后来成为达官贵人隔离疗病的医院。当时设有太医、医生、医士、药承和徒工30多人,并有御林军武士、兵勇20多人侍从保护。有时养疾院还派医士给附近民众看病,舍药给他们,并讲解治疗疾病的知识,介绍一些药方。唐代晚期,朝廷将官办的养疾院改為“养济院”,收容贫困无依靠的病人,请有医技的僧医来院为百姓治病,民众称其为“孤贫院”。患者病愈后,留在院里干些杂务和耕种,以院养众。
(郑学富/文,摘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