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的教学中感悟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021-10-11 16:10马亚莉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纸船童心科学

马亚莉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在现实中,孩子在大人的眼里是幼稚而无知的,但是在这一幼稚中却潜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只有好玩和不好玩之分。其实,科学家的身上有和孩子相似的特质——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烈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渴望是推动科学课堂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scire”,意思是“想知道”。当我们为孩子提供有趣的科学经验时,就是培养他们这种“想知道”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找准教学起点,引发有效的认知冲突,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交流、互动、生成。我们在为孩子提供科学经验时,要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保持敏感,层层递进,促进他们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情感因素的强大作用,进而成为一个终身能够发挥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案例背景】

在一次科学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三年级科学下册《纸》的公开教学。本节课的教學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观察不同纸的特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并在认识纸的不同时,比较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课堂教学中,我就亲身经历了一场“人小心不小”的精彩场面。现就几个精彩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守护“童心” 萌生“童趣”

【情境再现一】

师:(出示视频,伴着音乐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最后定格在一个湖面上。一个人正站在纸船上,在湖面上划行。)

(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都集中在了这只纸船上。)

师:你想做这样的船吗?做这样的船需要什么材料?

生:纸。

师:用什么纸来做呢?作业纸?餐巾纸?

生1:硬的纸。

生2: 不对,要防水的纸。

生3:纸要大。

【案例透析】

立足“童心”,以“童心”为原点,从学生的视角,创设符合其身心特征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越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生越感兴趣。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用视频的形式展示,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人坐着纸船在湖面上划行”。视频播放后,学生注意力都聚焦在纸船上,“童心”一下子被抓住,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用什么纸来折这只纸船呢?一个有趣的画面不仅替代了教师的提问,更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如何做一只纸船,怎么折、用什么纸折、折后怎么检验,师生间的互动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一下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而激活的法宝就是兴趣,兴趣能够改变单一、枯燥、乏味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以此掌握学生的“心”,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从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最后产生学习新知的兴奋感和好奇心。

二、呵护“童心” 放飞“童真”

【情境再现二】

师:用什么纸来折呢?(学生满脑袋就想折一只能坐人的纸船)

生1:牛皮纸。

生2:包装纸。

生3:玻璃纸。

(学生说的名称五花八门,但从名称中能发现,学生是有选择的,说明他们在脑海里已经对信息进行了筛选。)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种纸,究竟用哪一种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纸的历史。

生:(观看纸的发明史。)

师:最初人类使用纸张就是为了记录文字,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慢慢拓展到今天,纸在很多地方都能运用。做这样一只能坐人的船,用什么样的纸呢?

师:(出示四种不同的纸)这里有一些纸,你会用哪一种纸来做纸船?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讨论。)

生1:我会用1号纸,因为它厚。

生2:用3号纸,因为好折。

生3:用1号纸,不容易坏。

……

【案例透析】

加拿大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认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我们要从学生本身出发,细心观察和分析其需求,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条件和机遇。创设好的情境就像磁场,它会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折一只能坐人的纸船”始终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处在积极和兴奋的状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产生了不同的想法。用什么样的纸,生活中的纸是从哪儿来的?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的科学思考,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小组交流,相互讨论,甚至动手尝试,学生置身于探究的环境中,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探究。在这里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策略,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证与逻辑结合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思维,从想法到实践,从思考到创作,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肯定了学生本身,尊重了学生个体,呵护了他们的“心”。

三、释放“童心”编织“童梦”

【情境再现三】

四种不同的纸,用哪一种呢?理由是什么?

师:这里有四种纸,应该用哪种?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生1:1号。

生2: 2号。

师:究竟用哪张纸?我们可以对这些纸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不同。对这四种纸,想想怎么做实验来比较它们的不同呢?

(小组讨论。)

生1:把纸放到水里,看看水能不能进去。

生2:扯一扯,拽一拽,看看纸牢不牢。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希望能够发现纸的不同。可究竟怎么做这些实验呢?这里有一些器材,同学们看看,对你们是不是有帮助。

(学生借助器材,思考怎么做这个实验。)

生1:把紙放水里,也可以用滴管滴水,看看水会不会漏。

师:你的想法更好,不用很多的水,用一滴水就能解决问题。如果纸上面滴上水不漏,就说明这种纸防水,纸的吸水性差。我们做的就是纸吸水性的实验。另外,用什么办法能比出哪种纸更结实呢?

【案例透析】

教师在科学课上组织学生探究式学习,需要完全信任和放手。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但是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也不能灌输式地指导学生学习。从学生自身最初的发现活动,到较为严谨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都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既要保证其有效性,又要对学生的创新想法给予保护和尊重。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实时动态进行跟踪与了解,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可以是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汇报方面的指导,还可以是实验操作的指导。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既存在着兴趣,又存在着挑战,学生观察、聆听、实验和反应,然后建构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梳理,将学生内心的想法现实化、合理化、科学化。实验活动中的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记录的方式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更好地发展思维,提升内在素养。

人虽小,大其心!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善治人者,攻其心”,正如明代学者李贽认为的:“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学生要有真正探索科学的机会和亲历整个过程的机会,在探索和亲历中体验观察、实验的快乐。在学生的眼里,观察和实验更像是一种快乐游戏,游戏时,他们充满乐趣,整个人处于放松、自信、愉悦的状态,而且会根据需要设置规则、设计实验。只有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学生的创造力才会在开放的心灵中露出绿芽。

同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刻意地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课堂中的一个意外、一个小插曲,有可能促成一个灵动的生成;在课堂中,“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更能赋予课堂生命力,课堂才能火起来,才能真正展示教学中的“美”,学生的生命才最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敞开心灵、学会等待;要用心灵对话、用思维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挑战,在挑战中成长,在等待中成长。我们的等待绝不是浪费时间,是因为我们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成功。作为教师,我们盼望着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悦。从这种意义上说,等待是一种期望和信赖,更是一种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背后为其喝彩、为其鼓掌、为其加油。在我们的喝彩和掌声中,蕴含着对学生的宽容和关爱,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呵护,等待他们的进步、等待他们的创造、等待他们的成功。

猜你喜欢
纸船童心科学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纸船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纸船
纸船湖面漂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