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花
科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形: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少有人举手回答。但是让学生先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示意图就可以清楚地回答。是学生不想回答吗?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却画出来了,说明思维有,只是说不出来。这是由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的反映过程,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思维显性化就是借助显性化的语言、动作、图形等形式表达思维,以便于人基于具象顺利展示、交流、讨论以及共享。教学中思维显性化的程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老师要时刻探索思维显性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此,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探索思维显性化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探究活动的问题显现
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隐性的思维如何展现?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把产生的疑问“说”出来,使隐性的思维通过语言“显性化”;另一方面,要重视猜想环节。在这里,学生只要基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大胆猜想,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为学困生提供了大量表达机会。但是在课堂中,猜想往往不被重视,老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说出来,往往猜想还是学生自己脑海里的一个隐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猜想,学生的猜想越多维,探究欲就越浓。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思维聚焦,课堂中就能自发地进行高效合作探究。
二、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呈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在每个探究过程中都会有资源产生:实验数据、讨论结果、科学模型等。但资源散乱,学生偏向于具象思维,无法归纳概括资源之间的抽象联系,老师需要在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站在知识起点,展开学习,体验知识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完整探究过程,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变化呈现出来,为后面的抽象归纳提供具象依据和条件。问题、猜想、探究、实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都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直观展现,便于學生互相交流质疑。如,在四年级教学案例《点亮小灯泡》中,猜想阶段和实测阶段分别让学生画猜想连接方式和实际结果连接方式,在展示阶段将各连接方式在黑板上展示,所有学生对常见的连接错误以及正确的连接方法一目了然。
三、重视展示交流和质疑提问
(一)展示交流——化抽象为具体,把思维画出来
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知识面也不够宽,往往难以清晰表达,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画设计,把思维通过自己的笔尖表现出来,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天气符号图、月相变化示意图等,都是利用简易的“图形语言”显现儿童思维,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科学表达。
对于复杂的科学实验,语言或文字表达往往都是局限且低效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图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有条理的步骤图可以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明了,激发深度思维,留下思维印迹,其他学生也很容易从步骤图中直观地获取他的想法,从而激发交流的欲望。
(二)质疑提问——在思维建构中辩一辩
在思维建构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实验方案渐渐趋于复杂,学生往往不能一次就设计出完善的方案。对于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在整体把握上比较困难,有时甚至无从下笔,更无从汇报。如何让这些复杂的过程渐渐趋于完善? 老师需基于思维显性化,借助各组方案的初步呈现,通过交流质疑,帮助学生认识方案的不足,求同存异。学生在分组讨论初步方案—组间质疑方案,辩一辩—再次分组讨论完善方案—汇报完整方案的过程中,思维、语言表达得到了全面锻炼。
四、重视探究活动的知识拓展
小学生的思维抽象,缺乏归纳性,不易发现隐性的科学规律,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并走向实践应用,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由关注知识走向关注人的发展。可以组织一些拓展和延伸活动,提升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整合创新能力,使得抽象的知识落到实处。可以选用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模拟创造、作品制作等。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具有很强的代入性和趣味性,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如,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学中,最后安排了拓展活动:分组演一演耳朵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工作的。学生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思维得以显现,内化了耳朵的工作原理。
模拟创造和作品制作则可以强化抽象概念。如,在五年级的星体运动课中,宇宙星体的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就可以借助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基于模型具象支撑,交流星体运动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的出发点,无论是知识的构建,还是探究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学生为本。老师要努力在各教学环节进行探索,把学生的思维激发并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深入和可视,让科学课堂呈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