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真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素材,充实到教学中,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生活中,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同时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价值,并学会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看出,数学学习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这对于数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逐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下面,是我个人在教学中构建和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在生活现象中探究数学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老师播放一段录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轮流更换,周而复始,学生在愉悦的音乐声中初步获得对“循环”含义的理解,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出每天日出日落;有的学生说每星期周一到周日循环往复;等等。老师继续追问:“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让学生试算2÷3、5÷11……由此开始探讨循环小数的含义。像这样,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数学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生活现象中理解数学问题
有些数学问题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例如,在学习《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85-97=18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设计了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场景: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7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纸币(应把185元減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借助于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算理。
三、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利用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后,老师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它的用途;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解释推拉门、电动伸缩门的原理;等等。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中去体会数学的作用,发现数学的用途,既拓展了数学学习的内容,又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新课标指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实践数学,利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有意识地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比如,学习了“简单的统计”这部分知识后,我安排学生搞了一个“交通中的数学问题”调查研究活动。长期以来,学校门口和附近路口交通拥挤,给学生上下学带来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要求学生到学校门口和附近路口调查统计车辆违规情况,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胜利实验小学附近交通路口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然后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调查报告,上交给有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不久,学校门口上下学交通拥挤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从小课堂融入大社会,不仅仅掌握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我们要真正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就必须用心经营好“生活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借助于生活情境探究数学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数学课堂,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