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我高中的数学老师姓王,胶东人,说话口音和倪萍早年报天气预报一个味儿,极普通的一句话,从她嘴里吐出来便带足了喜感。
我们是王老师带的最后一届毕业班,别看她年龄大了,可精神头儿一点也不输于年轻教师。王老师住在校园南侧的教师宿舍楼,从她家到教室不过十分钟,她每晚都到教室转一圈儿,有时课间还给我们讲她家孩子的事。
王老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爱学习。大儿子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考试考了7 9分,回家后乐呵呵地把试卷交给王老师,王老师瞥了一眼成绩,二话没说,一脚将大儿子从里屋踹到外屋去了。王老师说她那次狠狠教训了大儿子一顿: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别的同学有的你一样不差,为何你才考了这么点儿分?
王老师说这话时目光斜睨并绕教室一周,我等考试分数徘徊在中下游的同学,瞬间感觉自己的屁股也仿佛被王老师凌空踹了一脚,忙低头在心里自我检讨。
正忐忑不安时,王老师突然将目光收回,笑嘻嘻地说,后来俺才知道,那次考试题出偏了,班里最高分就是7 9分,多数同学都不及格。大儿子这一脚白挨了,骂也白受了,但老娘打骂儿子只凭情绪,没道理可讲。
王老师谈起小儿子就一肚子气。小儿子从小不爱学习,就知道调皮捣蛋,技校毕业后进了工厂干重体力活,也不好好干,老羡慕哥哥坐办公室。王老师谈到这里时又目光斜睨并绕了教室一周,总结道:这怨谁呀,上学时不好好学习,工作后后悔了,晚了!现在俺大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小儿子,哼,早被单位领导开除了。
高考前,王老师动用了题海战术,我们每天做试题都要做吐了。想松懈时,王老师就在耳畔唠叨她大儿子小儿子的事,这鸡汤灌下去,我们又满血复活了。有时家长给我们施加的压力太大,青春期的小火山刚想爆发时,便想起王老师当年的凌空一脚——那么委屈的一脚,她大儿子都忍了,父母供我们吃喝穿,偶尔吐槽几句,即使说错,也忍了吧。
高考前一个月,王老师对我们讲,这几天得保重好身体,千万不能生病,高考期间万万不能吃坏肚子。她热情邀请住校生去她家吃饭,如果觉得不好意思白吃呢,就自己买菜去她家做,毕竟自己做的饭菜卫生。这话王老师每天都在教室吆喝一遍,有同学小声嘀咕,王老师带两个班级的数学,住校生算起来有四五十位,都去她家灶台上做饭,早饭得吃到中午呀!
王老师耳朵灵,听到了,笑嘻嘻地回,俺这是客套话,知道你们不去才这样说的,但有俺这句话,是不是心里感觉很温暖?带着这份温暖好好备战迎接高考吧,孩子们!
高考前一天,王老师又来教室转悠,又谈起了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这次剧情有了反转,小儿子因调皮捣蛋被工厂开除后,自己单干,现在已经是公司大老板了,买房买车,经济上比大儿子强多了。说着,王老师撸起袖子抬起手腕,让我们看她的玉手镯,得意地说,价值一万多元呢,小儿子给买的。塞翁失马,谁也预料不了未来,尽力考就是了,考完就是胜利。至于考上哪所大学,是否考上,都不见得是坏事。考上好学校,将来走大儿子的路,顺顺利利;考不上,将来走小儿子的路,坎坷点,但有可能当大老板呢。两条路都是金光大道,俺看都不孬。
嘿,这王老师,捆绑了我们三年,临高考又给我们松绑来了。
高考结束后,天空突降暴雨,校园里的百年老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那晚我们班里的通校生和住校生都没回家,聚在宿舍里吃散伙饭。王老师穿着雨衣也来了,她说她不放心,过来看看,每年她最牵挂走出考场的学生,怕有些学生考试发挥失常,考砸了,心里难过想不开。她看到我们都乐呵呵的,就放心了。
牵肠挂肚慈母心,我们哪能想不开呀,大儿子的路走不通可以走小儿子的路嘛。
那晚,终于熬完了高考的我们,借着王老师这句鸡汤大醉了一场。
(摘自2 0 1 8年6月7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赏 析
文章成功刻画了一位富有教育智慧、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把这位自带喜感的“戏精”老师写得颇具喜感,看起来很欢乐,这很难得。她的教育很有特色,很少长篇大论,而是爱讲故事,讲两个儿子的故事。她不轻易褒贬自己的学生,不天天打鸡血,不提倡也不批评某种人生模式,而是把这些都渗透在儿子们的故事里。这种教育方式很接地气,容易让高三学生接受。作者用心剪裁,精心选择了老师讲故事的几个节点:备考的日常、高考前的冲刺、高考前一天、高考后。“戏精”老師之“戏精”在于:两个儿子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讲,讲不同的时期,讲自己的不同态度。目的各不相同:备战高考时要加油,高考前一天要松绑,高考之后要善后。看似随意实则很用心,这样的老师还是老师吗?堪称心理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