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牛二级站和总干渠
初秋时节,硕果盈枝,苹果笑红了脸,谷穗压弯了腰,玉米犹如青纱帐,到处是丰收的喜悦景象。行走在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看到的是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泵站和输配水工程,听到的是灌区群众“砸锅卖铁干抽黄”的红色故事,感受到的是水利职工铭记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水利事业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及灌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十年九旱是渭北旱塬显著的自然特点,因干旱而贫穷成为旱塬人祖祖辈辈的沉重“枷锁”,“眼看黄河滚滚流,站在塬上干发愁”“宁给一个馍,不舍半碗水”这些民谣诉说了千百年来旱塬百姓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1975年8月,东雷抽黄工程开工建设。当时国力薄弱,物资匮乏,工程建设实行民办公助,在施工机械缺乏的情况下,受益区群众全靠人拉肩扛搞建设,喊出“勒紧腰带,砸锅卖铁干抽黄”的豪迈口号,组建起3个团32个民兵营262个民兵连近2万精壮劳力,采用部队建制和管理,住土窑、睡席棚,挥铁锨、抡大锤,凿洞建站,长年施工。
合阳县黑池镇申庄村78岁的孙有运老人,至今对1976年“三夏”后的总干渠建设大会战记忆犹新。
>清善五级站
>总干渠建设大会战
>大伏六三级站
“男女老少齐动员,每天上劳10万多人,最多日上劳13万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全部吃住在工地。”老人回忆说,37km总干渠沿线塑料布与草席搭建的简易棚成片相连,野炊锅灶随处可见,夫妻、父子、兄妹甚至全家起营干抽黄的比比皆是。工地上,县与县搞竞赛,村与村打擂台,突击周、突击旬,劳动场面热火朝天。13万建设大军、数万辆架子车与120台履带拖拉机及60台自制混凝土碾压辊,组成一幅幅壮观的劳动场景,成为灌区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经过4年艰苦奋斗,1979年11月工程实现了抽水上塬。灌区分为4个塬上灌溉系统,建有泵站28座,安装抽水机组121台,总装机容量11.54万k W,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1亩=1/15hm2,下同),惠泽渭北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41.7万农村人口。
“高、大、新”是东雷抽黄工程的显著特点。“高”即扬程高,最多9级提水,累计最高扬程311m,东雷二级站单机流量2.2m3/s,净扬程225m,为亚洲之最;“大”即流量大,一级站最大抽水能力60m3/s,在全国同类灌区罕见;“新”即设备新,21座大型泵站经过更新改造,全部换装了新设备。3个二级站原安装的8台黄河牌系列水泵,为定制产品,全国唯东雷抽黄独有。
九曲黄河万里沙。在当地群众欢天喜地庆祝黄河水上塬、旱地变水田的时候,泥沙却成了“拦路虎”。
东雷抽黄工程取水点位于黄河小北干流中段。这里是沙质河床,河道游荡不定,每立方米水年平均含泥沙量达21kg,尤其是泥沙中含有大量的尖角、棱角状石英和磁铁矿等颗粒,造成水泵叶轮、过流部件严重磨蚀,不仅使出流快速衰减,有时甚至造成水泵大轴断裂,通常咽喉站平均运行500h就要更换一定叶轮,加大了引水成本。而渠道大量泥沙淤积、灌顶溢堤等又造成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泥沙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东雷抽黄人发扬工程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成立课题组,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备生产厂家合作,全面研究应对措施,通过拦、排、沉、抗、调“五策”综合施治,有效解决了泥沙难题。
拦:在枢纽一级站进水闸前安装叠梁坎,根据黄河水位变化,随时调整叠梁坎的高度,阻挡黄河粗颗粒沙子进站。
>高明三级站机房
>大荔西瓜丰收
>灌区小畦节水灌溉
排:根据水沙运动规律,在总干渠上段修建排沙闸,在运行中排除部分粗颗粒泥沙。
沉:利用渠首盐碱滩涂修建沉沙池,让黄河水既灌溉又造田,化害为利,累计将2700亩盐碱滩涂平均淤高2.3m,盐碱地变成了可耕田。
抗:利用非金属抗磨材料喷涂泵体、叶轮,显著延长了水泵使用寿命。该成果获得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三峡电站及全国同类灌区中推广应用。
调:通过实践总结各站减少渠道淤积的最佳运行水位,给流道标明水尺,适时调水调沙。
自1994年采取“五策”综合施治后,灌区群众充分享受到了黄河水的灌溉之利,再无清淤之忧。
水上高塬,换了人间。抽黄工程开灌以来,原来的靠天吃饭变为水旱从人,原来的单一种植小麦、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灌区全年亩均粮食产量由工程开灌前的120kg增加到现在的1250kg,棉花亩产由28kg增长到210kg,实现巨大飞跃。
仓廪实则百业兴。有了黄河水灌溉,灌区经济发展有了底气,灌区大荔冬枣、澄城樱桃、高石甜瓜、合阳红提葡萄、黑池北雷红薯成为国家地理认证商标,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抽黄工程投运42年来,斗口累计引水23.56亿m3,灌溉农田3200万亩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10多亿元。过去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贫瘠苦焦的渭北旱腰带如今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东雷抽黄新班子闻令而动,结合灌区实际,明确提出建设节水灌区、生态灌区、智慧灌区、人文灌区的目标,并强抓落实取得丰硕成果。
——节水灌区结硕果。大畦改小畦、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路边埂、地头埂齐全的“三改两全”节水灌溉模式普遍落实,亩均灌溉用水下降了15%以上,年节水1200万m3。投资1千多万元,建成了东雷系统清水上塬工程,年节水110万m3。节水型机关建设成为市级标杆。
——生态灌区气象新。开通了合阳县城北供水业务,惠及合阳县6镇(办)12万人口,灌区多年来单一为农业灌溉服务的功能逐步拓展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城市生态与工业用水的多元化服务。把打造百里风景长廊与建设花园式泵站结合,栽植国槐、金丝柳、红叶李等40多万株植物,“一条渠道一道风景,一座泵站一处景点,一处设施一个景观”由愿景变为现实。
>为合阳县城北供水
——智慧灌区得民心。目前,信息中心和黑池、伏六信息化分中心基本完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遥感等技术积极应用,单座泵站管理变为泵站统一调度、机房无人或少人值守。灌区群众通过手机APP接入现代化管理平台,足不出户就能申请用水、缴费查询、反映问题、了解开机灌溉进展情况,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高明信息化分中心
>东雷抽黄现代化管理平台
——人文灌区影响远。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根本,面向社会积极收集抽黄工程建设时期的实物、文件、图片等资料,筹建东雷抽黄工程建设纪念馆或展览室,以声光电技术再现当年十万民工干抽黄、万杆排钎凿通群英洞等场景,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灌区文化软实力。
“东雷抽黄工程是灌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坐标,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说,“‘十四五’我们将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以抓小、抓细、抓实、抓狠的作风,努力干、认真干、拼命干的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兴水富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