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丽,李念念,陈 建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命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3]1。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河北高校传承雄安新区的历史文脉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北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河北省拥有8处14个景区,其中革命圣地西柏坡、冉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享誉中外[4]。
2018年11月21日国际设计周在雄安新区启幕,来自德国、美国、芬兰、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资源汇聚于此。河北省高校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了设计周服务活动。笔者所教授班级有5名学生被选派去现场陪做语言服务活动(用日语英语交流)。其中有一项陪同日方代表去白洋淀游览的任务。学生回到课堂主动要求分享心得体会,都表示自己对家乡的文化特色并不熟悉,用语言服务更是缺乏自信。这次分享是学生积极尝试产出的最有力的驱动。加上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来源于河北本土,对雄安文化专题版块的话题有着高度的亲近感和参与感。
本次实验为课程学习模块内容导入中国雄安官网[5]的专题版块大美雄安“走进雄安”红色旅游文化。选择既体现立德树人内涵又是大学生熟悉亲近的话题,应用POA产出导向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参与感有获得感地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课程的思政建设实现路径做探索。
为有效达成本次实践研究的目标,笔者对所选用的河北省红色文化、基于产出导向POA理论的课堂设计相关先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首先,通过中国知网以“河北省红色文化”“外宣人才”和“培养路径”为主题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近10年来(2010-2020)的相关论文成果尚不足10篇。其中代表性的有郭强(2012)、高国忠(2014)、王霞等(2015)、刘岱(2017)和张楠楠(2018)。以上研究均为有关河北省红色文化外宣的宏观研究,共同点在于:阐述了河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强调了弘扬红色文化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指出了存在语言翻译不和谐、外宣人才缺乏的现状,提出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是重要的对外宣传的策略,河北省高校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6]251-252[7]66-67。
关于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及外宣人才的培养,修刚(2018)指出:“作为中国的官方文献,我们在翻译中央文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动摇,这是毫无疑问的。”[8]120-126许钧(2003)指出:“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往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化冲突为和谐,在归划与异化的两级中寻找一个平衡的度。”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就是坚持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用知识和能力去构建和谐的话语体系[9]294。
根植于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产出导向POA理论自2015年创建以来,在短时间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实践应用。黄浩平、张丹(2020)对POA自创建以来到2019年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确检索,共检索出63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10]113-116与日语教学相关的仅有两项[11]63-69[12]180-181。
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仅2020年一年就有近2800余篇论文发表。在《纲要》的指导下,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研究必将迎来更多的可借鉴的成果。
综合上述先行研究,课堂实践活动导入红色文化文本,设计以译者核心价值观塑造为导向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产出目标。
为翻译课程实践导入红色文化对外宣传模块。红色文化宣传话题与POA教学理念高度契合。
根植于中国的POA体系包括三个部分:(1)教学理念;(2)教学假设;(3)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假设”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在整个流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中介作用。教学理念是其他两个部分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13]547-553。
POA“全人教育说”教学理念指出实现人文目标的话题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一理念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的内涵,是时代对高等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POA的输出—输入—输出教学模式颠覆了常规的先输入,后输出的顺序。
POA倡导必须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任务和环节时首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输出驱动假设”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输入促成假设”是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输入。“选择性学习假设”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介。对教学流程的每一级驱动、促成目标,评价体现价值观导向。在本次试验之前笔者负责的翻译实践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已经构建了“多种体裁篇章的翻译体验”模块内容的双语平行文本资源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设计应用了驱动—输入—评价的教学流程,经过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证明产出效果良好,为本次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依据。
本次实验是在17级一个22人教学班级展开的。2019秋季学期,为文本资源库导入了白洋淀红色文化专题。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地标,以下是以白洋淀红色文化“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3]对外宣传为例,基于POA驱动—输入—评价教学流程,设计实施的教学方略。
译者核心价值观塑造引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基于POA设计了两大最终产出目标。第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为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提供中日文双语版简介,附上英文版。第二,评价导向目标:围绕语言输出驱动的全过程,设计以价值观塑造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在最终目标的驱动下,课题组设计了三级子任务:第一级任务是讨论构建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对已有样本的学习讨论,达成共识,构建可参考的汉语宣传样本。第二级任务是讨论翻译型,旨在构建可参考的中日对照宣传样本。第三级任务是调查总结型,旨在保证对外宣传文本的受众度。三级任务下都包涵了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具体设置见表1。
表1.三级任务的教学流程
呈现交际场景是驱动环节的第一步,是POA最具创意的部分。POA驱动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13]547-558,640。
产出是POA的核心,以评为学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在教学循环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出导向的全过程,提问或质疑是课堂实践场景的常态。答案不是给予的、强加的,而是学生在专业分享、讨论中自主形成的。
对本次的雁翎队纪念馆专题模块翻译实践活动,任务产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上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课下评价以小组内部成员的互评和自评完成。课上评价要求在产出语言“ 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入“参与感”“获得感” 指标来评价课堂各级任务目标的达成情况。鉴于本课程课时数少任务重的特点,任务分课上课中课下完成。对小组共同体的评价,设计书面评价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评价导向。(1)学习氛围体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善;(2)学习特征体现共享知识、共享思想、达成共识、共同进步;(3)学习境界体现探索、质疑、意义建构。课上要求被推优的小组成员陈述所在小组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学习特征和学习境界,特别陈述个人对小组产品的贡献度。
笔者与课题组教师为了解对本次导入的专题模块翻译实践的效果,采用了两种路径。一是教师在课下对推优小组成员每个人进行了语音通话访谈,访谈后与小组成员一起整理录音形成文档分享给班级同学。在访谈中受访同学明确表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氛围好,惊喜到自己和小组共同体共同的进步。二是采用李克特量表制作问卷星匿名调查,班级22名学生全部接受了问卷调查。统计问卷发现全班22人对每一项问题陈述的“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种回答,全部集中在“非常同意”和“同意”。表2显示两种回答人数相加所占的百分比。
表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教学反思了解到,本次课堂实践导入的专题内容以及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同。90%的同学表示通过本次实践认真学习理解了雁翎队红色文化精神,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同时愿意用自己掌握的外语向身边的外籍教师和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次实践是寓译者核心价值观塑造与语言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为翻译实践课程学习模块导入雄安新区红色文化“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专题版块内容,应用POA设计教学流程,在达成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各个环节设计以价值观引领的评价导向标准。通过调查分析表明,选用代表思政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计有思政内涵的课堂活动,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学生在实践的全过程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感。实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为翻译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实现路径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今后,作为专业任课教师继续坚持挖掘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完善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