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区垃圾分类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

2021-10-11 02:59尹筱思李馨予严祥瑞徐兴坤吴伟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1年9期
关键词:口罩防疫居民

尹筱思 李馨予 严祥瑞 徐兴坤 吴伟祥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2019年7月上海市最严垃圾分类立法实施,拉开了强制分类的序幕,多地陆续颁布相关规定,垃圾分类初见成效。然而,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新的挑战[1]。疫情期间垃圾产量和组分发生明显改变[2],[3]9,社区传染风险也因口罩等医疗废物的产生大大增加[4]1;在疫情防控要求下部分垃圾分类措施难以正常开展,多个城市因疫情暂停了相关分类回收工作[5]2。与此同时,疫情也为垃圾分类创造了新的契机,不少地区报道了垃圾分类体制机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6]3,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双向促进效果[7]。为探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在疫情期间的变化与响应特征,剖析社区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交互作用机制,本文对全国范围内的居民开展了系统性的问卷调查,以总结疫情下分类体系的应对及特点,分析期间暴露的问题,汲取疫情防控相关经验,发现其中的契机,为垃圾分类长效推进提供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线上电子问卷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4个省级行政区居民展开调查。调查时间由2020年3月15日持续至4月5日,共计回收问卷3 229份,经数据清洗,剔除作答时间过短、逻辑错误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 144份。

1.2 调查内容

问卷首先对被调查者个人基础信息进行统计,其次对个人在垃圾分类、疫情防控两方面的行为态度进行了调查,最后系统探讨被调查者所在地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进展。为客观评估地区疫情发展情况,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各省市确诊病例数据(时间截止至2020年4月15日),将各省市划分为5个疫情等级:第1等级确诊病例小于100例;第2等级为100~500例;第3等级为>500~1 000例;第4等级为>1 000~10 000例;第5等级大于10 000例。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处理,对个人基本行为态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地方分类及防控措施进行多重响应分析,利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对疫情前后倒垃圾频次进行配对样本差异检验。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分布是否具有差异,探究不同因素对变量的影响,检验以Pearson卡方值为依据,结果均采用双侧检验,20%单元格期望计数少于5记为检验有效,以P<0.05记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区垃圾分类的影响

2.1.1 废弃口罩产生特征

在全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口罩、手套等高传染性医疗废物大量产生。其中,废弃口罩是居民防护过程产生最多的一类垃圾。根据调查结果(见表1),疫情期间人均口罩产生量约为3.7个/周,其中将近一半(48.2%)被调查者平均每周产生废弃口罩数量为0~3个,随废弃口罩产生量增加,对应居民占比逐渐减少,每周废弃口罩产生量在8个以上的人群仅占调查总数的11.9%。根据我国颁布的《公共科学佩戴口罩指引》,建议口罩佩戴累计4 h更换一次,在疫情期间口罩资源紧张、居民出行受限制的情况下,尽管口罩使用频率较高,但废弃口罩产生量总体仍相对较小。

在地区分布上,废弃口罩产生与疫情严重等级间表现出明显趋向性(见表1),呈“低风险地区产生量小,高风险地区产生量大”的分布规律[8],第5等级地区在每周产生8个以上废弃口罩类别横向占比16.1%,显著高于其他低风险等级地区。从不同人群废弃口罩产生量分布上看,职业、学历两个因素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与学校相关职业以及高学历人群在废弃口罩产生行为上表现出相对低频的特点,可能是疫情期间在校生及相关从业者外出需求相对较小所致。

表1 疫情期间人均口罩产生数量

2.1.2 居民投放垃圾行为特征

由于城市“封锁”、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的实施,居民出行次数大大减少,居民垃圾投放习惯发生相应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社区垃圾收集过程[5]6。从疫情前后居民投放垃圾频次分布(见图1)上可见,疫情前居民投放垃圾频次主要集中在每周6~7次,

图1 疫情前后居民投放垃圾频次分布Fig.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taking out the garb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epidemic

疫情期间则表现出向低频段(每周0~3、4~5次)转变的明显趋势,每周6~7次及8次以上组别人数较疫情前显著降低。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表明,疫情前后居民投放垃圾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投放垃圾次数减少人次961,次数增加人次306,居民投放垃圾频次显著减少。

疫情期间居民投放垃圾频次降低的现象或为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管理系统降本增效提供了可能。在目前垃圾分类专车专运、日产日清的清运要求下,分类收运成本高昂,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费用的60%~80%[9]。日本[10]151、美国[11]、德国[12]等发达国家,垃圾通常以周、月为周期进行收运,运维成本较低。蒋宇等[13]对成都市清运现状调查发现,多日一清的低频收运模式同样可以满足基本收运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垃圾倾倒频次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具备适应垃圾多日一清模式的可能,故根据不同类别及地区垃圾产量差异,合理调整清运频率以降低垃圾收运成本具有理论可行性。

2.1.3 社区垃圾分类体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响应

新冠病毒可以在多种固体表面长时间存活[4]4,[14],多国建议通过垃圾分类降低疫情在固废管理过程传播的风险[3]10,[5]2。在我国,推行最普遍的应对措施为增设口罩专用收集桶(54.0%),其次分别为收集箱集中定点消杀(34.2%)、专车专运(23.3%)、统一焚烧(12.8%)及口罩投放激励措施(11.1%)。不同疫情等级地区在防疫措施上表现出显著趋向性,即随疫情严重程度升高,所在地采取的防疫措施也明显增加,垃圾分类措施对疫情防范作出了一定积极响应。

另一方面,部分垃圾分类措施受疫情影响而中断。在此次调查中,60.5%的地区已开展分类,其中16.6%暂停了全部垃圾分类工作,38.6%对原分类体系措施作出调整;调停比例随所在地累计确诊病例数增加而加大(见表 2,P=0.040)。综合疫情前社区分类进展情况来看,疫情前社区采取分类措施越多,疫情期间发生调停的幅度越大(卡方=371.013,P<0.001)。从具体措施类别来看,40%左右的地区要求易腐垃圾破袋、监督指导投放,但这些人工依赖性高的分类举措在疫情期间受到明显阻碍。其中,易腐垃圾破袋调停比例最高(59.8%),分类效果抽查调停与督导人员撤除其次,占比分别为56.0%、55.8%(见图2)。与之相反,定时定点投放措施在疫情期间稳定性明显优于其他措施。结果显示,3/4以上的调查区域提出该要求,但该措施暂停比例最低,仅17.3%。然而定时定点初期成效主要依赖于志愿者督导、抽查等强制性措施对居民行为产生的有效约束[15],而这些措施成本高、可持续性差等弊端[10]152在疫情中被进一步放大,未来社区通过构建智能化分类模式以实现强制监管或可成为破局之路。

表2 疫情期间分类体系措施调整情况

图2 疫情前后分类措施实施情况Fig.2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fication m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pidemic

2.2 社区垃圾分类体系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作用

2.2.1 垃圾分类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推动作用

从疫情期间社区采取的防疫工作上来看,前期良好的分类基础有利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推进。问卷分析结果发现,地方分类进展情况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卡方=273.460,P<0.001),分类进展评价越好的社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的评价也越好,分类试点城市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的表现则优于非试点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垃圾分类体系在组织架构、动员体系、人员配备以及群众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6]3。

分类相关的防疫措施作为疫情防控措施的一种,与前期分类工作进展则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卡方=342.485,P<0.001)。以疫情前后所采取的分类措施数量对社区分类工作进行表征发现,疫情前社区采取了几项分类措施,则疫情期间倾向于采取相应数量的防疫措施;在采取4项及以上措施数分组中,疫情前社区采取的分类措施数越多,疫情期间采取的防疫相关分类措施数也越多;而疫情前未进行垃圾分类的地区在疫情期间进行相应疫情防控概率和程度越低(见表3)。整体表明,社区前期垃圾分类基础有助于疫情期间防疫相关分类措施的推进。

表3 防疫相关分类措施实施情况

2.2.2 垃圾分类对居民卫生意识的强化作用

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在于对居民的有效管理,即通过社区工作组织使居民严格遵守防疫相关措施。调查发现,在分类进展更好的社区,居民在个人防疫措施的遵守程度越严格(P<0.001);在分类差的社区,严格遵守防疫措施的居民占比仅65.1%,而在分类好的社区,这一比例提升至92.8%(见表4)。从废弃口罩产生指标上,也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分类进展越好的社区在高频口罩产生分组中占比越高。整体而言,分类基础较好的社区居民防疫意识也更强。

为进一步解释疫情前社区分类进展对居民在防疫期间行为的影响,首先探究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对居民在分类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分析发现,前期分类工作的推进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度(卡方=104.970,P<0.001)、知晓度(卡方=511.020,P<0.001)及参与度(卡方=1 131.500,P<0.001),整体表现为分类进展越好的社区,居民分类态度及表现也越好,其中,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进对居民参与分类的行为影响最为显著[16],外部因素对居民分类回收行为存在有效促进作用[17]。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在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行为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01),在垃圾分类上表现良好的居民在疫情防控行为上往往也有更好的表现(见表4),与其他研究关于居民环境态度能够促进综合行为的发现相一致[18]。因此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能够提升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这一工作对疫情防控起到有力保障。

表4 个人防疫措施遵守情况

2.2.3 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交互作用机制

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是近来社区在公共卫生治理上的两项重要工作,在工作流程、理念及责任主体等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工作的展开势必会相互影响。研究两项工作间交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社区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同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及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垃圾分类及疫情防控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共性要素,将社区治理层面响应划分为社区工作组织及居民行为意识两部分。社区工作组织为居委会、物业等管理主体为响应垃圾分类、疫情防控要求,颁布落实系列具体措施的组织过程,是社区工作的管理环节;而居民是社区工作的执行主体,执行效果取决于居民的行为及意识。

如图3所示,疫情期间,垃圾分类基础成分发生变化,促使社区对垃圾分类体系采取分类防疫及分类调停等应对措施。为防控疫情,社区积极落实封闭限行、排查测温等措施,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防疫工作的组织效率以及居民在防疫工作上的配合度。垃圾分类前期实践形成了高效的组织架构及动员体系,在人员及设施配备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效率,使社区具备良好疫情防控组织基础,能够在第一时间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垃圾分类促进了居民习惯养成,推动其参与配合社区工作,提高其环境卫生意识,使疫情下居民能更好配合社区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刘建军等[19]认为垃圾分类是社区善治的关键切入点,通过社区垃圾分类可以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基础社区治理的机制创新,促进基层社区治理[10]152。基于社区工作组织和居民行为意识提升两方面,在综合表现上,分类基础好的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往往也有更好的表现。研究证实垃圾分类实施对社区系统治理能力有实质性提升,垃圾分类重要性得到凸显,有利于垃圾分类后期进一步推广。而疫情虽部分影响了社区垃圾分类的正常运行,但其同时强化了社区工作组织能力、提升了居民行为意识。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在社区治理提升上表现出的相互促进作用,为后期协同推进提供了有效支撑。社区垃圾分类实践过程亦可借助疫情防控等社区治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同步强化长效运行效果。

图3 社区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交互作用机制Fig.3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community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 epidemic

3 结论与建议

(1) 疫情导致社区垃圾分类基础成分产生明显变化,废弃口罩大量增加,居民投放垃圾频次显著降低。疫情期间,人均废弃口罩产生量约为3.7个/周,30.6%居民投放垃圾频率降低,疫情越严重地区口罩产生量更大、投放垃圾频率降低更多。针对垃圾组分变化,社区应贯彻落实垃圾分类措施,对涉疫垃圾分类分流收集处置,并灵活调整疫情期间垃圾清运计划,总结居民行为规律,适时调减清运频次降低成本。

(2) 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响应主要表现在调停分类措施与新增防疫措施两方面。55.3%已开展分类的社区做出分类调停改变,85.5%的社区新增防疫相关分类措施,社区调整与新增措施比例及程度随疫情风险增高而加大。疫情验证了定时定点模式推广可行性,凸显智能化分类模式在无人监管、无接触条件下维持分类监管力度和保障分类质量的巨大优势,应进一步挖掘智能化分类模式应用潜能。

(3) 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进对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有明显助益,作用机制可能是从社区工作组织和居民行为意识两方面进行提升。分类越好的社区所采取的防疫及防疫分类措施越完善、居民防疫意识越强。针对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工作间双向促进特点,在社区工作推进过程中,应从两项工作中互相汲取经验,凝练共性特征强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素质。利用同步推进中的正协同效应,在组织部署工作时应统筹兼顾,抓住“疫后窗口期”,顺应爱国卫生运动大势,在巩固防疫成效基础上大力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猜你喜欢
口罩防疫居民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石器时代的居民
防疫、复工当“三员”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雾霾口罩
高台居民